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wàn)典故,50萬(wàn)詞匯、2萬(wàn)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谷 → 榖谷”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guó)語(yǔ)辭典》:三家  拼音:sān jiā
1.春秋時(shí)魯國(guó)孟孫、叔孫、季孫三公族。《論語(yǔ)。八佾》:「三家者以雍徹?!谷龂?guó)魏。何晏。集解:「三家謂仲孫、叔孫、季孫。」參見「三桓」條。
2.春秋末年,分晉的韓、趙、魏三卿?!妒酚?。卷二七。天官書》:「田氏篡齊,三家分晉,并為戰(zhàn)國(guó)。」
3.三皇。《后漢書。卷六○上。馬融列傳》:「俾之昌言而宏議,軼越三家,馳騁五帝。」參見「三皇」條。
4.夏、商、周三代。漢。王充《論衡。正說(shuō)》:「案禮,夏、殷、周三家相損益之制,較著不同?!?br />5.《經(jīng)書》的三家。如《書經(jīng)》有歐陽(yáng)、大夏侯、小夏侯三家;《禮經(jīng)》有大戴、小戴、慶氏三家;《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三戶人家。宋。陸游 野意詩(shī):「堤長(zhǎng)逾十里,村小只三家?!?/div>
《國(guó)語(yǔ)辭典》:三代  拼音:sān dài
1.夏、商、周三朝?!抖Y記。表記》:「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明。陳繼儒《李公子傳》:「已命更席,則陶觴瓦鼎,無(wú)非三代物,最近者亦秦漢銅器。」也稱為「三后」。
2.稱祖至孫三輩。如:「三代同堂」。唐。王維李陵詠〉:「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也稱為「三輩子」。
3.曾祖、祖父、父的總稱。
《漢語(yǔ)大詞典》:五家
(1).五戶。古代以為戶籍編制的基層單位。 周 代以五家為一比, 春秋 時(shí) 齊國(guó) 管仲 以五家為一軌。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span id="rlrhg0t" class="book">《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zhǎng),六軌為邑。”
(2).指 黃帝 、 高陽(yáng) 、 高辛 、 唐堯 、 虞舜 五帝。史記·天官書論:“自初生民以來(lái),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 張守節(jié) 正義:“五家, 黃帝 、 高陽(yáng) 、 高辛 、 唐 虞 、 堯 舜 也?!?br />(3).指 黃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五代的歷法。史記·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異,維 太初 之元論?!?張守節(jié) 正義:“五家謂 黃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之歷。”
(4).指?jìng)?span id="q8ovess" class="book">《春秋》的 左氏 、 公羊氏 、 穀梁氏 、 鄒氏 、 夾氏 五人。 何休 《〈公羊傳〉序》“傳春秋者非一” 唐 徐彥 疏:“舊云,傳春秋者非一者,謂本出 孔子 ,而《傳》五家?!眳㈤?唐 陸德明 經(jīng)典釋文卷一。
(5).指治春秋穀梁傳的 尹更始 、 劉向 、 周慶 、 丁姓 、 王彥 五人。后漢書·賈逵傳:“雖為古學(xué),兼通五家《穀梁》之説?!?李賢 注:“五家,謂 尹更始 、 劉向 、 周慶 、 丁姓 、 王彥 等,皆為《穀梁》?!?br />(6).謂五行家。后漢書·桓郁傳:“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李賢 注:“此言‘五家’,即謂五行之家也?!?br />(7).指 北周 、 北齊 、 南朝 梁 、 南朝 陳 、 隋 五朝。新唐書·令狐德棻傳:“議者以 魏 有 魏收 , 魏澹 二家,書為已詳,惟五家史當(dāng)立。 德棻 更與秘書郎 岑文本 、殿中侍御史 崔仁師 次 周 史,中書舍人 李百藥 次 齊 史,著作郎 姚思廉 次 梁 、 陳 二史,秘書監(jiān) 魏徵 次 隋 史,左僕射 房玄齡 總監(jiān)。脩撰之原,自 德棻 發(fā)之?!?br />(8).今文經(jīng)學(xué)家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五代。 清 劉書年 《周時(shí)書分四代》:“三科之條,五家之教。三科,謂 虞 、 夏 一科, 商 一科, 周 一科也。古文家説也。五家,謂 唐 一家, 虞 一家, 夏 一家, 殷 一家, 周 一家也。今文家説也?!?章炳麟 《訄書·正名雜義》:“夫三科五家,文質(zhì)各異?!?/div>
《漢語(yǔ)大詞典》:五傳(五傳)
指?jìng)魇?span id="wqah6nd" class="book">《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穀梁 、 鄒氏 、 夾氏 五家。“ 鄒氏 無(wú)師, 夾氏 未有書?!币?漢書·藝文志)后世僅傳三傳。 唐 玄宗 《孝經(jīng)注序》:“故 魯 史春秋,學(xué)開‘五傳’?!?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九師爭(zhēng)大之門,〈五傳〉列春秋之輻?!?br />謂傳授至第五代弟子。 清 羅惇衍 《〈儀禮正義〉序》:“ 高堂生 傳十七篇,五傳而有大、小 戴 , 慶氏 三家之學(xué)?!?/div>
《國(guó)語(yǔ)辭典》:彝倫攸斁(彝倫攸斁)  拼音:yí lún yōu dù
倫常敗壞?!稌?jīng)。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箷x。范寧〈春秋谷梁集解序〉:「禮壞樂(lè)崩,彝倫攸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