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心地  拼音:xīn dì
1.心境、心態(tài)?!端问?。卷四三八。儒林傳八。何基傳》:「干告以必有真實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埂都t樓夢》第三二回:「誰知道后來還是照舊一樣,真真有涵養(yǎng),心地寬大?!?br />2.頭腦?!段拿餍∈贰返诙嘶兀骸肝铱待埩顬槿穗m然科甲出身,心地到還明白,決不至此?!?/div>
《國語辭典》:九有  拼音:jiǔ yǒu
1.九州。借指全中國。《詩經。商頌。玄鳥》:「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埂段倪x。陸機。吊魏武帝文》:「濟元功于九有,固舉世之所推?!?br />2.佛教指輪回眾生所處的九種境界。唐。王勃釋迦佛賦〉:「恩沾九有,行洽三無。」
《國語辭典》:九州  拼音:jiǔ zhōu
1.中國古代分天下為九個行政區(qū),稱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后用作中國的代稱。宋。陸游 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2.島名。日本四島中最南的一島。因封建時代全境分為九個州而得名。以熱帶植物和煤礦藏聞名。島上有世界最大的活火山口阿蘇山。行政上分為福岡、鹿兒島、熊本、宮崎、長崎、大分、佐賀七個縣;著名城市有北九州、福岡及長崎。
《國語辭典》:九地  拼音:jiǔ dì
1.根據(jù)地質、地形,可將土地分為沙泥、澤池、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等九種。見漢。揚雄《太玄經。卷八。太玄數(shù)》。
2.大地、遍地?!段倪x。陸機。漢高祖功臣頌》:「重玄匪奧,九地匪沉?!顾?。張元干賀新郎。夢繞神州路〉詞:「底事昆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br />3.地之最深處?!秾O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聊齋志異。卷一○。龍飛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國語辭典》:九天  拼音:jiǔ tiān
1.天的中央及八方?!冻o。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2.天之極高處。《孫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固?。李白 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挂沧鳌妇畔觥?、「九重」。
3.比喻宮禁。唐。王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固?。王涯 宮詞三○首之七:「為看九天公主貴,外邊爭學內家裝?!?/div>
《國語辭典》:色界  拼音:sè jiè
佛教宇宙觀三界之一。色界是具有形狀、容貌,但無感官欲望的存在狀態(tài)。包括四禪十七天。是修行禪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八:「色所屬界,說名『色界』。」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謂生死往來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無間地獄,稱為「欲界」。二曰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在欲界之上,離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禪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無色界,無色、無物、無身,有四無色,稱為「四無色天」或「四空處」。
《國語辭典》:梵天  拼音:fàn tiān
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chuàng)造神。與濕婆、毗濕笯成三位一體。雖然一切萬物皆從祂而來,但魔鬼、災難也是祂創(chuàng)造的,所以在三位中地位并不高,在佛教中,梵天是釋迦牟尼的右脅侍,身高四十五里長,住色界初禪天,是佛教護法神之一。也稱為「大梵天」、「大梵天王」。
《漢語大詞典》:無余(無餘)
(1).沒有剩余、殘留。《詩·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漢 班固 《西都賦》:“草木無餘,禽獸殄夷?!?許地山 《綴網勞蛛·換巢鸞鳳》:“ 和鸞 和 祖鳳 雖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們底心識里,這種階級底成見早已消滅無馀?!?br />(2).指沒有余留之物。 三國 魏 曹植 《贈丁翼》詩:“肴來不虛歸,觴至反無餘?!?唐 溫庭筠 《登盧氏臺》詩:“臺高秋盡出,林斷野無餘?!?br />(3).指沒有多余資財。 宋 秦觀 《題彭景山傳神》:“﹝ 景山 ﹞年四十不幸喪明,家居無餘,而目不可治?!?br />(4).佛教語。謂“生死”的因果泯滅,不再受生于三界。 唐 王維 《大唐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序:“忽謂眾人,有疑皆問,我于是夜,當入無餘。”
《漢語大詞典》:三有
(1).佛教語。謂三界之生死。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無色有,無色界之生死。佛教認為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謂之有。 南朝 梁武帝 《游鐘山大愛敬寺》詩:“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長眠?!?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禪院碑》:“湛四禪於中道,超三有以上征?!?span id="bri4snx" class="book">《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以此不盡功德,上報四恩,下資三有?!?br />(2).指仁慈、節(jié)儉、不為天下先這三種美德。 隋 王通 中說·魏相:“ 仇璋 謂 薛收 曰:‘子聞三有七無乎?’…… 薛收 曰:‘請聞三有。’ 璋 曰:‘有慈,有儉,有不為天下先?!?/div>
《國語辭典》:露地  拼音:lù dì
露天的地方。《妙法蓮華經》卷二:「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wěn)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
《漢語大詞典》:位業(yè)(位業(yè))
(1).猶業(yè)果。指死者在三界中所居地位及所受果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請法師普放神光,洞照三界,將君臣位業(yè),指示羣迷?!?br />(2).名位與功業(yè)。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之十一:“釃酒遙祝 寄兒 聰穎,他日文章如 龔定盦 ,位業(yè)則如其阿翁?!?br />(3).指社會地位及從事的職業(yè)。 康有為 《大同書》丙部:“﹝ 印度 ﹞凡此各種族皆分級隔絶,不得通婚、交接;皆限其位業(yè),不得踰越上達?!?/div>
《國語辭典》:欲界  拼音:yù jiè
佛教上指存有色欲和食欲的有情世界。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謂生死往來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無間地獄,稱為「欲界」。二曰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在欲界之上,離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禪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無色界,無色、無物、無身,有四無色,稱為「四無色天」或「四空處」。
《漢語大詞典》:業(yè)風(業(yè)風)
(1).佛教語。謂善惡之業(yè)如風一般能使人飄轉而輪回三界。《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隋張濤妻禮氏墓志》:“但塵芳不寂,終謝業(yè)風?!?br />(2).指惡業(yè)所感之猛風;劫末大風災時及地獄等所吹之風。 唐 顧況 《歸陽蕭寺有丁行者》詩:“業(yè)風吹其魂,猛火燒其煙?!?元 張雨 《四月十九日杭城災毀數(shù)萬家》詩:“在山業(yè)風飄,在世劫火聚?!?span id="nephi0r" class="book">《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原來被業(yè)風一吹,依然如舊?!?/div>
《漢語大詞典》:法數(shù)(法數(shù))
(1).法度術數(shù)。管子·形勢解:“以規(guī)矩為方圜,則成;以尺寸量長短,則得;以法數(shù)治民,則安?!?span id="rc25tu2" class="book">《荀子·富國》:“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jié)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shù)制之?!?宋 曾鞏 《與王深甫書》:“顧初至時,遇在勢者橫逆,又議法數(shù)不合,常恐不免於構陷?!?br />(2).佛教指按數(shù)字對教義的分類,如三界、四諦、五蘊、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緣、五位七十五法等。也稱名數(shù)。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 安公 謂 世高 似撰《四諦》《十四意》、《九十八結》諸經,已見其對 漢 人説經即依法數(shù)?!?/div>
《漢語大詞典》:四禪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諸天之說。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諸天又分為四禪:初禪為大梵天之類;二禪為光音天之類;三禪為遍凈天之類;四禪為色究竟天之類。色究竟天為色界的極處。參閱法苑珠林卷五。
《國語辭典》:無色界(無色界)  拼音:wú sè jiè
佛教用語。佛教宇宙觀三界之一。指沒有形色的生存狀況。無色界又可分成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個范疇,是修行禪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栋⑴_磨俱舍論》卷八:「無色所屬界,說名『無色界』?!?/div>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謂生死往來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無間地獄,稱為「欲界」。二曰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在欲界之上,離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禪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無色界,無色、無物、無身,有四無色,稱為「四無色天」或「四空處」。
《漢語大詞典》:毀宅(燬宅)
火宅。佛教語。比喻眾生生死輪回的三界。 唐 王勃 《為原州趙長史請為亡父度人表》:“濟沉識於昏涂,拯亡靈於燬宅?!?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紫房丹室,猶居燬宅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