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五觀──沙門受食五觀
【三藏法數(shù)】
(出大藏一覽)
梵語沙門,華言勤息。謂勤行善法,息滅惡事。凡受食時,先作五觀,然后方食,故名沙門受食五觀也。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計功多少者,智度論云: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來處者,僧祇律云:施主減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時,當(dāng)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yīng)供〕,忖己德行,全缺應(yīng)供者,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禪誦經(jīng),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為施所墮,則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yīng)供受食。凡受食時,當(dāng)作此觀。(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者,明了論疏云:出家先須防心三過,謂于上味食起貪,下味食起瞋,中味食起癡。以此不知慚愧,墮三惡道,凡受食時,當(dāng)作此觀。(三惡道者,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者,謂饑渴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故須以食而為醫(yī)藥,用資其身。凡受食時,當(dāng)作此觀。(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風(fēng)、四大所成,一大不調(diào),則生百一種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也。)
〔五、為成道業(yè),應(yīng)受此食〕,為成道業(yè),應(yīng)受此食者,謂不食則饑渴病生,道業(yè)何成?增壹阿含經(jīng)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凡受食時,當(dāng)作此觀。
五福報──施食獲五福報
【三藏法數(shù)】
(出施食獲五福報經(jīng))
〔一、施命〕,謂人七日不得食則死,若能以食施之,即為施命。其施命者,得世世長壽、財富無量報。
〔二、施色〕,謂人不得食,顏色憔悴,若能以食施之,即為施色。其施色者,得世世端正、人見歡喜報。
〔三、施力〕,謂人不得食,身羸力弱,若能以食施之,即為施力。其施力者,得世世多力、終無耗減報。
〔四、施安〕,謂人不得食,心愁身危,不能自安,若人以食施之,即為施安。其施安者,得世世安隱、不遇災(zāi)患報。
〔五、施辯〕,謂人不得食,困不能言,若能以食施之,即為施辯。其施辯者,得辯慧通達、聞?wù)呦矏倛蟆?/div>
五食──出世五食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疏)
謂世間之食,但能資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于世美味,心不貪嗜。常持正念,以禪悅法喜等為食,則能長養(yǎng)善根,出離生死,成就菩提,故有出世間五種食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念食〕,謂修圣道之人,常持正念,長養(yǎng)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是為念食。
〔二、法喜食〕,謂修出世行人,愛樂大法,資長道種,心生歡喜,是為法喜食。
〔三、禪悅食〕,謂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資長養(yǎng)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是為禪悅食。
〔四、愿食〕,謂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舍萬行,長養(yǎng)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是為愿食。
〔五、解脫食〕,解脫即自在之義也。謂修圣道之人,離諸業(yè)縛,于法自在,即得長養(yǎng)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是為解脫食。
十過──食肉十過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苑珠林)
〔一、眾生是己親〕,謂一切眾生,輪回五道,互相生育,遞為眷屬,以是因緣,今所食肉,無非親者,故云眾生是己親。(五道者,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二、見生驚怖〕,謂一切眾生,護身惜命,與人無別;若見食肉之人,驚怖遠離,故云見生驚怖。
〔三、壞他信心〕,謂世間行善之人,見沙門食肉者,即生毀謗,而言佛法中無有真實沙門修梵行者,故云壞他信心。(梵語沙門,華言勤息。梵行即凈行也。)
〔四、行人不應(yīng)食〕,謂菩薩為求出離生死,當(dāng)修慈悲之行,少欲知足;若其食肉,則不能出離,故云行人不應(yīng)食。
〔五、羅剎習(xí)氣〕,梵語羅剎,華言速疾鬼。習(xí)氣者,先世馀習(xí)氣分也。謂沙門宿世曾作羅剎眷屬,今雖出家,在佛法中,由昔馀習(xí),見食肉者,歡喜親近,故云羅剎習(xí)氣。
〔六、學(xué)術(shù)不成〕,謂學(xué)道之人,若好食肉,則污染梵行;于如來無上圣道,出世解脫,不得成就,故云學(xué)術(shù)不成。
〔七、生命同己〕,謂學(xué)道之人,應(yīng)起慈心,諦觀一切眾生,惜命畏死,與己無別,須當(dāng)護惜,故云生命同己。
〔八、天圣遠離〕,謂食肉之人,諸天圣人,悉皆厭惡遠離,而不親近,故云天圣遠離。
〔九、不凈所出〕,謂一切畜生,宿因不凈之業(yè),以成不凈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凈。學(xué)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則亦不凈,故云不凈所出。
〔十、死墮惡道〕,謂食肉之人,必多害物命,惡業(yè)日積,是以命終之后,應(yīng)生惡道,故云死墮惡道。(惡道,即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也。)
飲食施
【三藏法數(shù)】
飲食施者,謂見饑餓之人,即以飲食濟其困餒,是名下品施。
一分自食
【三藏法數(shù)】
自食者,謂乞得食時,除前三分之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則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虛受信施也。
為成道業(yè),應(yīng)受此食
【三藏法數(shù)】
為成道業(yè),應(yīng)受此食者,謂不食則饑渴病生,道業(yè)何成?增壹阿含經(jīng)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凡受食時,當(dāng)作此觀。
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三藏法數(shù)】
謂供給病人飲食所須,當(dāng)看其可食者,則與之;不可食者,則不與也。
有慈憫心,不為衣食
【三藏法數(shù)】
謂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視病者,受其衣物;時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應(yīng)如是。故看病人,但當(dāng)以慈憫為心,不可為衣食也。
食啖不凈
【三藏法數(shù)】
謂處于胎中,唯食母血以資其身,故名食啖不凈。
乞食空缽
【三藏法數(shù)】
佛嘗入婆羅門聚落中乞食不得,空缽而還。
佛食馬麥緣
【三藏法數(shù)】
佛言:過去世時,有比婆葉如來,在槃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眾俱。有槃頭王與諸臣民,請佛供養(yǎng)及比丘僧。爾時城中有婆羅門,教五百童子。王設(shè)會,先請佛,默然許之。王還具饌已畢,即執(zhí)香爐,啟曰:惟愿屈尊,來受我供。佛敕大眾,往詣王宮。食畢各還。時為病比丘請食而歸,過婆羅門所,時婆羅門見食香美,便起妒意。此髡頭沙門,正應(yīng)食馬麥,不應(yīng)食甘饌。亦教童子言,此等師主皆食馬麥。時婆羅門者,則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五百羅漢是。我時言他食馬麥,故受諸苦報。今雖得佛,由此殘緣,我及眾等,于毗蘭邑食馬麥九十日,以償殘報也。
食不凈想
【三藏法數(shù)】
謂觀諸飲食,皆從不凈因緣而生;如肉從精血水道所生,實為膿蟲住處;又如酥乳及酪,血所變成,與爛膿無異;廚人汗垢種種不潔。作是想者,智慧相應(yīng),斷不凈食,是名食不凈想。
離非食時戒
【三藏法數(shù)】
謂佛制午時為食時,若過午,則不當(dāng)食,是名離非食時戒。
得食能消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怠,而于飲食,不節(jié)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