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非非想  拼音:fēi fēi xiǎng
原指佛教楞嚴(yán)經(jīng)所說的「非想非非想處」,指非一般思維所可了解的境界。后比喻人脫離實(shí)際而幻想不能做到的事情。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語。即三界中無色界第四天。此天沒有欲望與物質(zhì),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論》:“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币嗍》Q“ 非想天 ”。 唐 劉言史 《登甘露臺》:“身心未寂終為累,非想天中獨(dú)退還。” 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纏綿沒了期。”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
佛教謂無色界第四天的禪定。諸天之最勝者。即非有想非無想定。《楞嚴(yán)經(jīng)》卷九:“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fā)實(shí)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span id="53gferh" class="book">《法苑珠林》卷九九引《新婆娑論》曰:“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參見“ 非想非非想處天 ”。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語。即三界中無色界第四天。此天沒有欲望與物質(zhì),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論》:“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币嗍》Q“ 非想天 ”。 唐 劉言史 《登甘露臺》:“身心未寂終為累,非想天中獨(dú)退還?!?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纏綿沒了期?!?/div>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語。即三界中無色界第四天。此天沒有欲望與物質(zhì),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論》:“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币嗍》Q“ 非想天 ”。 唐 劉言史 《登甘露臺》:“身心未寂終為累,非想天中獨(dú)退還?!?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纏綿沒了期?!?/div>
《國語辭典》:非非  拼音:fēi fēi
1.指責(zé)錯(cuò)誤?!盾髯印P奚怼罚骸甘鞘欠欠侵^之智,非是是非謂之愚?!?br />2.思想逾越常理。如:「想入非非」、「非非之想」。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語。即三界中無色界第四天。此天沒有欲望與物質(zhì),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論》:“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币嗍》Q“ 非想天 ”。 唐 劉言史 《登甘露臺》:“身心未寂終為累,非想天中獨(dú)退還。” 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纏綿沒了期?!?/div>
《漢語大詞典》:四空
(1).四方的天空。《宋書·樂志二》:“延八虛,闢四空。” 鄭遙 《明月照高樓賦》:“四空迥而晃朗,九層屹而崢嶸?!?br />(2).佛教謂無色界的四處,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又稱四空天、四空處。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 瞿曇 之師,有慙青目,既而四空妙定,熏修已成?!?吳兆宜 注:“大寳積經(jīng):‘菩薩至於空處,脩習(xí)四禪?!?章炳麟 《無神論》:“自此而上,復(fù)有夜摩、兜率諸天,乃至四禪四空,有多名號?!?/div>
《國語辭典》:想入非非  拼音:xiǎng rù fēi fēi
非非,為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省略,為古印度宇宙觀中一種禪修者死后所生的世界。想入非非指思考能力已達(dá)玄妙超脫的境界。《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七回:「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后誤用以指不切實(shí)際的奇想或不正當(dāng)?shù)男八纪?。如:「這個(gè)廣告語意曖昧,容易令人想入非非?!?/div>
非非想天
【佛學(xué)大辭典】
(界名)非想非非想天之略。心地觀經(jīng)五曰:「三界之頂非非想天,八萬劫盡退生下地?!?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
非非想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非想非非想處之略名。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非想非非想處的簡稱。
非想非非想天
【佛學(xué)大辭典】
(界名)舊曰非有想非無想。無色界有四天,此為其中之第四天,三界之最頂也,因而亦曰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者就此天之禪定而名之。此天之定心。至極靜妙,無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無細(xì)想,故曰非非想。俱舍頌疏世間品三曰:「非想非非想天,謂此定體非前七地粗想,名為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闇,有細(xì)想故,名非非想?!乖谟诿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東方之四個(gè)樓閣其一即此天也。密教之意,色心二法,非一非異,故于顯教稱為無色之處,還畫色法之樓閣,以顯密意。樓閣為二層,下層有化佛。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無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無色界的第四層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頂天。此天的禪定,無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無細(xì)想,故又曰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禪定也。與非有想非無想同。楞嚴(yán)經(jīng)曰:「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fā)實(shí)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按非想非非想處,為無色界第四天,諸天之最勝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經(jīng)所云如存不存若盡非盡者是。
非想非非想處定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行人得無所有定已,深訶責(zé)無所有處過罪,即舍無所有處,觀于非有非無。常念不舍,一心專精,加功不已,其心任運(yùn),住在緣中。于后忽然,真實(shí)定發(fā),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凈,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極,如步屈蟲,行至樹表,更無可進(jìn)。證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處,仍有細(xì)微四陰也。
非想非非想處定(業(yè)之區(qū)分)
┌      ┌非想非非想處
│      │無所有處
│(四無色定)┤識處
│      └空處
│      ┌舍
│      │喜
│(四無量心)┤悲
│      └慈
│      ┌四禪
┌不動業(yè)┐│      │三禪
│   ││(四禪)──┤二禪
愛見┤福業(yè) ├┤      └一禪
│   ││(味禪)
└罪業(yè) ┘│(邪定)
│      ┌上品
│(十善)──┤中品
│      └下品
│(五戒)
│(行施)
│(戒?。?br />│      ┌下品
│(十惡)──┤中品
│      └上品
└(五逆)
(十二門禪之進(jìn)序)
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所有處定←識處定←空處定←─四禪←三禪←二禪←初禪
舍心┐┌←─┘  │  │   │
喜心││←────┘  │   │
├┤        │   │
悲心││←───────┘   │
慈心┘└←───────────┘
非想非非想處天定
【三藏法數(shù)】
謂前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則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無想,名非非想。蓋此天既得無所有處天定已,又知此處如癡如醉、如眠如暗,以無明覆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于是一心專精,即于非有非無,常念不舍,則無所有處定便自謝滅,加功不已,忽然真實(shí)定發(fā),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三界定相無有過者,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定。(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非想非非想次第定
【三藏法數(shù)】
非想者,非識處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無所有處之無想也。謂人修禪定,既得無所有處定已,深知無想處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即舍無所有處,緣念非有想非無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如癡者,譬無心想也;如癰如瘡者,有痛即覺,譬有心想也。)
非非想處地
【三藏法數(shù)】
非非想處地者,非前識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也。謂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癡,故舍之,而入非非想處定。住于此定,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