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jiǎn)介

中國(guó)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2或456—536 【介紹】: 南朝梁丹陽秣陵人,字通明。讀書萬卷,善琴棋,工草隸,博通歷算、地理、醫(yī)藥等。蕭道成(齊高帝)為相時(shí),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qǐng)。齊武帝永明十年,隱居句容句曲山。梁武帝禮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每以咨詢,時(shí)稱“山中宰相”。晚號(hào)華陽真逸。主張儒、佛、道合流。有《本草經(jīng)集注》、《肘后百一方》等。謚貞白先生。
全梁文·卷四十六
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宋末為諸王侍讀,入齊除奉朝請(qǐng),永明十年解職,大同二年卒,年八十五,贈(zèng)中散大夫,謚曰貞白先生,有《三禮目錄注》一卷,《論語》集注十卷,《真誥》十卷,《本草》十卷,《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太清草木集要》二卷,《補(bǔ)闕肘后百一方》九卷,《練化雜術(shù)》一卷,《太清諸丹集要》四卷,《合丹節(jié)度》四卷,《服餌方》三卷,《集》三十卷,《內(nèi)集》十五卷。
《漢語大詞典》:倍反
(1).背反,背叛,倍,通“ 背 ”。
(2).去而遂絕與去而復(fù)來。鬼谷子·捭闔:“益損去就倍反?!?陶弘景 注:“義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絶曰倍,去而復(fù)來曰反?!?/div>
《漢語大詞典》:丹陽布衣(丹陽布衣)
陶弘景 , 南朝 齊 梁 時(shí) 丹陽 人。仕 齊 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入 梁 隱居 句曲山 ,自號(hào) 華陽隱居 。后以“丹陽布衣”指退隱不仕者。 唐 溫庭筠 《中書令裴公挽歌詞》之一:“ 丹陽 布衣客,蓮渚白頭人?!?曾益 等注:“《姓譜》: 陶弘景 為 丹陽 派,常自稱 丹陽 布衣?!?/div>
《漢語大詞典》:釣語(釣語)
謂通過言語、發(fā)話了解情況。鬼谷子·反應(yīng):“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shí)也?!?陶弘景 注:“得魚在於投餌,得語在於發(fā)端;發(fā)端則語應(yīng),投餌則魚來。故曰釣語?!?/div>
《國(guó)語辭典》:楮紙(楮紙)  拼音:chǔ zhǐ
楮樹皮所制的紙,可供書寫。
分類:陶弘景
《漢語大詞典》:鉗求
探求。鬼谷子·飛箝:“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説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陶弘景 注:“既知其所好,乃箝而求之,所好不違,則何説而不行哉!”
《漢語大詞典》:蛇醫(yī)母(蛇醫(yī)母)
即蛇舅母。 明 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鱗一·石龍子﹝集解﹞引 陶弘景 曰:“其類有四種,形大純黃者,為蛇醫(yī)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藥用?!眳⒁姟?蛇舅母 ”。
分類:陶弘景
《漢語大詞典》:蛇舅母
蜥蜴類動(dòng)物。又名草蜥。 明 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鱗一·石龍子﹝集解﹞引 陶弘景 曰:“其類有四種,形大純黃者,為蛇醫(yī)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藥用?!?/div>
《漢語大詞典》:神武掛冠
南朝 梁 陶弘景 “家貧,求宰縣不遂。 永明 十年,脫朝服掛 神武門 ,上表辭祿”。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后以“神武掛冠”指辭官隱居。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故置吾兄於 箕山 吹瓢、 桐江 垂釣之間,而兄不受;置吾兄於 神武 掛冠、 華 頂高眠之間,而兄亦不受。”
《國(guó)語辭典》:山中宰相  拼音: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南朝梁陶弘景隱居句曲山,朝廷禮聘不出,武帝遇有國(guó)家大事,經(jīng)常前往咨詢請(qǐng)教,時(shí)人稱之為「山中宰相」。典出《南史。卷七六。隱逸傳下。陶弘景傳》。后亦以山中宰相稱空有宰相之才而不為當(dāng)世所用的人。《宋史。卷四五八。隱逸傳中。鄧考甫傳》:「予自謂山中宰相,虛有其才也;自謂文昌先生,虛有其詞也。不得大用于盛世,亦無憾焉,蓋有天命爾。」
《漢語大詞典》:蛇舅母
蜥蜴類動(dòng)物。又名草蜥。 明 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鱗一·石龍子﹝集解﹞引 陶弘景 曰:“其類有四種,形大純黃者,為蛇醫(yī)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藥用?!?/div>
《漢語大詞典》:散傷丑害(散傷醜害)
形容不和諧的聲音。鬼谷子·中經(jīng):“是以聲散傷丑害者,言必逆於耳也。” 陶弘景 注:“散傷丑害,不和之音。音氣不和必與彼乖,故言其必逆於耳。”
《漢語大詞典》:昆侖黃(崑崙黃)
礦物名。雌黃的一種。《重修政和證類本草·玉石中·雌黃》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曰:“今雌黃出 武都 仇池 者,謂武都仇池黃…… 扶南 林邑 者,謂崑崙黃,色如金,而似云母甲錯(cuò),畫家所重?!?/div>
《漢語大詞典》:羸微
指弱小者。鬼谷子·中經(jīng):“解仇鬭郄,謂解羸微之仇。鬭郄者,鬭強(qiáng)也?!?陶弘景 注:“辨説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故羸微為仇,從而解之;強(qiáng)者為郄,從而鬭之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