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觀因果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復(fù)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諸法自無性,亦不從馀處來。如說:
「果于眾緣中  畢竟不可得  亦不馀處來  云何而有果
眾緣若一一中,若和合中,俱無果,如先說。又是果不從馀處來,若馀處來者,則不從因緣生,亦無眾緣和合功。若果眾緣中無,亦不從馀處來者,是即為空。果空故一切有為法空。有為法空故,無為法亦空。有為無為尚空,何況我耶!」
觀作者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復(fù)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不可得故。如說:
「自作及他作  共作無因作  如是不可得  是則無有苦
苦自作不然,何以故?若自作即自作其體,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如識不能自識,指不能自觸,是故不得言自作。他作亦不然,他何能作苦?!箚栐唬骸副娋壝麨樗?,眾緣作苦,故名為他作,云何言不從他作?」答曰:「若眾緣名為他者,苦則是眾緣作。是苦從眾緣生,則是眾緣性。若即是眾緣性,云何名為他?如泥瓶泥不名為他,又如金釧金不名為他,苦亦如是。從眾緣生故,眾緣不得名為他。復(fù)次是眾緣亦不自性有故,不得自在,是故不得言從眾緣生果。如中論中說:
「果從眾緣生  是緣不自在  若緣不自在  云何緣生果」
如是苦不得從他作,自作共作亦不然,有二過故,若說自作苦,他作苦,則有自作他作過,是故共作苦亦不然。若苦無因生,亦不然,有無量過故。如經(jīng)中說,裸形迦葉問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甘雷穑魻栒?,苦無因無緣作耶?」佛亦不答。如是四問,佛皆不答者,當(dāng)知苦則是空?!箚栐唬骸阜鹫f是經(jīng),不說苦是空,隨可度眾生,故作是說。是裸形迦葉,謂人是苦因有我者說好丑皆神所作。神常清凈,無有苦惱,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丑苦樂還受種種身,以是邪見故問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苦實非是我作,若我是苦因,因我生苦,我即無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從因生法,皆亦無常。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皆悉斷滅。修梵行福報,是亦應(yīng)空。若我是苦因,則無解脫。何以故?我若作苦,離苦無我能作苦者,以無身故。若無身而能作苦者,得解脫者亦應(yīng)是苦,如是則無解脫,而實有解脫。是故苦自作不然,他作苦亦不然,離苦何有人而作苦與他。復(fù)次,若他作苦者,則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見問,故佛亦不答。而實不從自在天作,何以故?性相違故。如牛子還是牛,若萬物從自在天生,皆應(yīng)似自在天,是其子故。復(fù)次若自在天作眾生者,不應(yīng)以苦與子,如故不應(yīng)言自在天作苦。」問曰:「眾生從自在天生,苦樂亦從自在所生,以不識樂因故與其苦。」答曰:「若眾生是自在天子者,唯應(yīng)以樂遮苦,不應(yīng)與苦,亦應(yīng)但供養(yǎng)自在天則滅苦得樂,而實不爾。但自行苦樂因緣,而自受報,非自在天作。復(fù)次,彼若自在者,不應(yīng)有所須。有所須自作,不名自在。若無所須,何用變化作萬物,如小兒戲?復(fù)次,若自在作眾生者,誰復(fù)作是自在?若自在自作則不然,如物不能自作。若更有作者,則不名自在。復(fù)次,若自在是作者,則于作中無有障礙,念即能作。如自在經(jīng)說,自在欲作萬物,行諸苦行,即生諸腹行蟲。復(fù)次苦行生諸飛鳥,復(fù)行苦行生諸人天。若行苦行初生毒蟲,次生飛鳥,后生人天,當(dāng)知眾生從業(yè)因緣生,不從苦行生。復(fù)次若自在作萬物者,為住何處而作萬物?是住處為是自在作,為是他作?若為自在作者,為住何處作?若住馀處作,馀處復(fù)誰作?如是則無窮。若他作者,則有二自在,是事不然。何故世間萬物言自在所作?復(fù)次若自在作者,何故苦行供養(yǎng)于他,欲令歡喜,從求所愿?若苦行求他,當(dāng)知不自在。復(fù)次若自在作萬物,初作便定,不應(yīng)有變,馬則常馬,人則常人。而今隨業(yè)有變,當(dāng)知非自在所作。復(fù)次若自在所作者,即無罪福善惡好丑,皆從自在作故。而實有罪福,是故非自在所作。復(fù)次若眾生從自在生者,皆應(yīng)敬愛,如子愛父。而實不爾,有憎有愛,是故當(dāng)知非自在所作。復(fù)次若自在作者,何故不盡作樂人,盡作苦人,而有苦者樂者,當(dāng)知從憎愛生,故不自在。不自在故,非自在所作。復(fù)次若自在作者,眾生皆不應(yīng)有所作,而眾生方便各有所作,是故當(dāng)知非自在所作。復(fù)次若自在作者,善惡苦樂事,不作而自來。如是壞世間法,持戒修梵行,皆無所益,而實不爾,是故當(dāng)知非自在所作。復(fù)次若福業(yè)因緣故,于眾生中大,馀眾生行福業(yè)者,亦復(fù)應(yīng)大。何以貴自在?若無因緣而自在者,一切眾生亦應(yīng)自在,而實不爾,當(dāng)知非自在所作。若自在從他而得,則他復(fù)從他,如是則無窮,無窮則無因。如是等種種因緣,當(dāng)知萬物非自在生,亦無有自在。如是邪見問他作,故佛亦不答。共作亦不然,有二過故。眾因緣和合生故,不從無因生,佛亦不答。是故此經(jīng),但破四種邪見,不說苦為空。」答曰:「佛雖如是說,從眾因緣生苦,破四種邪見,即是說空說苦,從眾因緣生,即是說空義。何以故?若從眾因緣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如苦空,當(dāng)知有為無為及眾生一切皆空?!?/div>
觀三時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復(fù)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因與有因法,前時后時一時生,不可得故。如說:
若法先后共  是皆不成者  是法從因生  云何當(dāng)有成
先因后有因,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因后從因生者,先因時則無有因,與誰為因?若先有因后因者,無因時有因已成,何用因為?若因有因一時是亦無因,如牛角一時生,左右不相因。如是因非是果因,果非是因果,一時生故,是故三時因果皆不可得。問曰:「汝破因果法三時中亦不成,若先有破,后有可破,則未有可破,是破破誰?若先有可破,而后有破,可破已成,何用破為?若破可破一時,是亦無因,如牛角一時生,左右不相因故。如是破不因可破,可破不因破?!勾鹪唬骸溉昶瓶善浦校嘤惺沁^。若諸法空,則無破無可破。我今說空,則成我所說。若我說破可破定有者,應(yīng)是作難。我不說破可破定有,故不應(yīng)作是難?!箚栐唬骸秆垡娤葧r因,如陶師作瓶。亦有后時因,如因弟子有師。如教化弟子已后時,識知是弟子,亦有一時因,如燈與明,若說前時因后時因一時因不可得,是事不然?!勾鹪唬骸溉缣諑熥髌浚怯鞑蝗?,何以故?若未有瓶,陶師與誰作因?如陶師一切前因皆不可得,后時因亦如是不可得。若未有弟子,誰為是師?是故后時因亦不可得。若說一時因如燈明,是亦同疑因。燈明一時生,云何相因?如是因緣空故,當(dāng)知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眾生皆空?!?/div>
觀生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復(fù)次一切法空,何以故?生不生生時不可得故。今生已不生,不生亦不生,生時亦不生。如說:
生果則不生  不生亦不生  離是生不生 生時亦不生
生名果起出,未生名未起未出,未有生時名始起未成,是中生果不生者,是生生已不生。何以故?有無窮過故,作已更作故。若生生已,生第二生。第二生生已,生第三生。第三生生已,生第四生,如初生生已,有第二生,如是生則無窮,是事不然,是故生不生。復(fù)次,若謂生生已生所用生生,是生不生而生,是事不然。何以故?初生不生而生,是則二種生,生已而生,不生而生故。汝先定說,而今不定,如作已不應(yīng)作,燒已不應(yīng)燒,證已不應(yīng)證,如是生已不應(yīng)更生,是故生法不生,不生法亦不生。何以故?不與生合故。又一切不生,有生過故。若不生法生,則離生有生,是則不生。若離生有生,則離作有作,離去不去,離食有食,如是則壞世俗法,是事不然,是故不生法不生。復(fù)次若不生法生,一切不生法,皆應(yīng)生。一切凡夫未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應(yīng)生。不壞法阿羅漢煩惱不生而生,兔馬等角不生而生,是事不然,是故不應(yīng)說不生而生。問曰:「不生而生者,如有因緣和合時方作者方便具足,是則不生而生,非一切不生而生,是故不應(yīng)以一切不生而生為難?!勾鹪唬骸溉舴ㄉ鷷r方作者方便眾緣和合生,是中先定有不生,先無亦不生。又有無亦不生,是三種求生不可得,如先說。是故不生法不生,生時亦不生,何以故?有生生過,不生而生過故,生時法生分不生如先說。未生分亦不生如前說。復(fù)次若離生有生時,則應(yīng)生時生,而實離生無生時,是故生時亦不生。復(fù)次若說人生有時生,則有二生:一以生時為生,二以生時生。無有二生,云何言有二生?是故生時亦不生。復(fù)次未有生無生時生,于何處行生?若無行處則無生時生,是故生時亦不生,如是生不生生時皆不成。生法不成故,無生住滅亦如是。生住滅不成故,則有為法亦不成。有為法不成故,無為法亦不成。有為無為法不成故,眾生亦不成。是故當(dāng)知一切法無生,畢竟空寂故。」
真如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dāng)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栐唬骸溉羧缡橇x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為得入。」
生滅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
三觀三十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觀三十門者:
第一、真空絕相觀 于中自有四句十門:
第一句、會色歸空觀 又開四門:
一、色非斷空門 幻色不即是斷空故。
二、色非真空門 實色不即是真空故。
三、色空非空門 實色斷空,非真空故。
四、色即是空門 色空無性,即真空故。
第二句、明空即色觀 亦有四門:
一、空非幻色門 斷空不即是幻色故。
二、空非實色門 真空不即是實色故。
三、空非空色門 真空非斷空實色故。
四、空即是色門 空即是色門,空無我理,即空色故。
第三句、空色無礙觀 謂色即空而色不盡,空即色而空不隱,無障無礙,為一昧法。
第四句、泯絕無寄觀 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亟^無寄,言解不及。
如色空既爾,一切法亦然。經(jīng)云:「法性本空絕,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第二、理事無礙觀 亦有十門:
一、理遍于事門 謂無分限之理,全遍有限事故。
二、事遍于理門 謂有分限之事,全同無分理故。
三、依理成事門 事攬理成故。
四、事能顯理門 理因事顯故。
五、以理奪事門 理外無事可得故。
六、事能隱理門 事外無理可得故。
七、真理即事門 理非事外有故。
八、事法即理門 事非理外有故。
九、真理非事門 謂即事之理而非事故。
十、事法非理門 謂全理之事而非理故。
如事理既爾,馀九對亦然,經(jīng)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br />第三、周遍含容觀 亦有十門:
一、理如事法門 謂全理如事,理亦如事無有盡故。
二、事如真理門 謂事不異理,事亦隨理而圓遍故。
三、事含理事門 不唯理含事理,亦且事含理事故。
四、通局無礙門 不唯全遍十方,而又不動本位故。
五、廣狹無礙門 不唯廣容剎海,而能不壞一塵故。
六、遍容無礙門 以一望多,則一法遍一切時,還復(fù)容彼一切,蓋由普遍即是廣容門。
七、攝入無礙門 以多望一,則一切攝一法時,還復(fù)入彼一法,蓋由攝他即是入他故。
八、交涉無礙門 一多俱為能入攝故,而有四句:
初、一攝一一入一?!    〈?、一攝一切一入一切。
三、一切攝一一切入一?!  ∷?、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
一能攝入與多能攝入,交涉無礙。
九、相在無礙門 多一俱為所攝入故,亦有四句:
初、攝一入一?!      〈巍z一切入一切。
三、攝一入一切?!     ∷摹z一切入一。
多所攝入,在于一所攝入,互相無礙。
十、普融無礙門 一多遍容,能所攝入,普皆同時,圓融無盡故,若望前八九門,具有兩重四句:
初重四句?!        《厮木?。
一法攝一入一?!      ∫磺袛z一入一。
一法攝一切入一切?!    ∫磺袛z一切入一切。
一法攝一入一切?!     ∫磺袛z一入一切。
一法攝一切入一?!     ∫磺袛z一切入一。
如是一能攝入融于多所攝入,普無障礙。
六門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妄盡還源觀六門:此觀門者,乃唐賢首國師,以華嚴(yán)大經(jīng)之義,富博宏深,質(zhì)之者詎究其源,尋之者罕窮其際。由是統(tǒng)收玄奧,囊括大宗,述此六門,令諸后學(xué)修習(xí)觀法,斷除諸妄,復(fù)歸真源也。
一、顯一體 一體即自性清凈圓明之體也。蓋此體性,從本以來,圓明湛寂。在塵勞而不垢,處涅槃而非凈。在圣不增,居凡不減,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故云顯一體也。
二、起二用 二用者,謂依前凈體,起于二用也。
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 謂入海印三昧,照真如性,妄盡心澄,眾德并現(xiàn),猶如大海,風(fēng)息水澄,萬象齊鑒,森然交羅,常住不動也。
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 謂入華嚴(yán)三昧,照法界體,眾德具足,萬行莊嚴(yán),光明照澈,圓融無礙也。
三、示三遍 三遍者,即依前二用,一一普周法界也。
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 謂塵無自性,攬真理而成立。真既無邊,塵亦隨爾,故一一塵中,皆見法界。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 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恒沙眾德,依真起用,萬法繁興,無有窮盡。
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謂塵無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真空不空,妙有不有,事理該羅,容納無礙也。
四、行四德 四德者,即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行四德也。
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 謂隨順機(jī)緣,起諸妙用,萬別千差,神變不測也。
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 謂行住坐臥,整肅威儀,闡揚(yáng)教法,拯物導(dǎo)迷,壞忍住持,可軌可范也。
三者、柔和質(zhì)直攝生德 謂慈悲平等,調(diào)柔和順,言行相符,質(zhì)直無偽,惟以正法,攝化眾生也。
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 謂諸眾生,受苦無量,常懷悲憫,拯拔救濟(jì)。亦復(fù)出生入死,為其說法,咸令得樂也。
五、入五止 五止者,即依前能行四德之心,而修五止也。
一者、照法清凈離緣止 謂觀照真俗二諦之法,空有不二,清凈虛廓,能緣之智既寂,而所緣之境亦亡也。
二者、觀人寂泊絕欲止 謂觀五蘊(yùn)之身,諸法本空,寂然淡泊,諸欲皆盡,無愿無求也。
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 謂依體起用,名為性起,應(yīng)用萬差,故曰繁興,任運(yùn)常然,名法爾也。
四者、定光顯現(xiàn)無念止 謂入此三昧中,光明炳現(xiàn),內(nèi)外洞徹,無思無慮也。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 謂真性之理,幻相之事,隱顯俱融,性相雙泯也。
六、起六觀 六觀者,即依前五止,而修即止之六觀也。
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 謂觀世間一切諸法性,惟一心法,心外更無一法可得,境本空寂,無有實體也。
二者、從心現(xiàn)境妙有觀 謂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yán)佛土,成就報身也。
三者、心境秘密圓融觀 所言心者,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也。境者諸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凈土也。然如來報身,及所依凈土,圓融無礙,或身中現(xiàn)土,土中現(xiàn)身,心境雙融,了無迫隘也。
四者、智身影現(xiàn)眾緣觀 謂智體惟一,能鑒眾緣,猶如日輪照現(xiàn),迥處虛空,有目之流,無不親見也。
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觀 謂以大止妙觀法力加持故,得一身作多身,多身入一身,如鏡現(xiàn)像,無有障礙也。
六者、主伴互現(xiàn)帝網(wǎng)觀 謂毗盧遮那自身為主,十方諸佛菩薩為伴;或以一身為主,多身為伴;主伴互現(xiàn),重重?zé)o盡,如帝網(wǎng)珠,光光交映,無有窮盡也。
教理行證四法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萬行廣散,攝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攝一切行,而總持于一行。約之不出四種法門,謂教理行證四者是也。
一、教 如教觀是,顯教中法相、三論、天臺、賢首,四宗當(dāng)之。
二、理 如參禪是,禪宗當(dāng)之。
三、行 如念佛、持戒皆是。凈土宗、律宗當(dāng)之。
四、證 如持明是,真言宗當(dāng)之。
一門深入
【俗語佛源】
專攻一門技術(shù)或?qū)W問,以期深造,稱為「一門深入」。此說本于《楞嚴(yán)經(jīng)》卷四:「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原來,佛在楞嚴(yán)會上問大家,你們各用什么方法(門,法門)證得「圓通」境界?二十五位菩薩、羅漢分別介紹了各自證道的經(jīng)驗。例如,觀世音菩薩由「耳根」「一門深入」,而證到「圓通」。佛家認(rèn)為。深入一個法門可以證知一切法門,如唐代善導(dǎo)說:「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大日經(jīng)疏》卷一)「一門深入」的結(jié)果,是獲得清凈解脫。(李明權(quán))
上天無路,入地?zé)o門
【俗語佛源】
語本《續(xù)燈錄》卷十一:「進(jìn)前即觸途成滯,退后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zé)o門?!乖竻⒍U過程中所遇到的進(jìn)退無路、左右為難的困境。后俗語用「上天無路、入地?zé)o門」形容走投無路,陷入絕境。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團(tuán)圓破氈笠》:「(宋金)情知為丈人所棄,上天無路,入地?zé)o門,不覺痛切于心,放聲大哭?!梗ɡ蠲鳈?quán))
門外漢
【俗語佛源】
指外行人,是說他對某項知識或技能還沒有入門。《五燈會元·天竺證悟禪師》:「謁護(hù)國此庵元禪師,夜語次,師舉東坡《宿燕林偈》(原偈中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烩衷唬骸荷形匆娐窂剑窝缘揭??是門外漢耳?!粠熗ㄏΣ幻?,乃曉鐘鳴,去其秘畜,以前偈別曰:『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guān)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惶匾愿娲蒜帧b衷唬骸合蛉甑朗情T外漢?!粠煻Y謝?!箹|坡欲從溪聲山色了悟真性,而不知聲色與見聞等如虛空華(花),本無所有,原是妙明真心,正如《金剛經(jīng)》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說他是「門外漢」。至今廣泛用以稱外行人。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一七八首:「倘攻之曰門外漢,我聞之欣然?!梗ㄓ碚衤暎?/div>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俗語佛源】
謂好事情難以張揚(yáng)開去,而壞事情卻流傳的很快。「如何是西來意?」這是古代禪宗叢林中經(jīng)常提起的話頭,意思是:達(dá)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的含意是什么。禪師對這句頭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挂姟?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紹宗禪師》。后俗語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縣把這件事當(dāng)做新聞,沿街傳說。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后多變式。如《水滸傳》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道了?!褂秩缋仙帷端氖劳谩匪乃模骸负檬虏怀鲩T,壞事行千里。不大的功夫,寇家的丑事就傳遍了全胡同?!梗ɡ蠲鳈?quán))
閉門造車
【俗語佛源】
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只要符合規(guī)格,關(guān)起門來造的車子,出門也能合轍。宋·道原《景德傳燈錄·余杭大錢山從襲禪師》:「問:『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造車即不問,汝作么生是轍』?曰:『學(xué)人不會,乞師指示』。師曰:『巧匠施工,不露斤斧』?!埂?a target='_blank'>續(xù)傳燈錄·端裕禪師》:「一法不墮塵緣,萬法本無掛礙……直饒恁么,猶是閉門造車,未是出門合轍?!购髞韮H用「閉門造車」一句比喻做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憑主觀想象辦事。如朱自清《中國文評流別述略》:「因為借用外國名字,苦于不貼切,自定名字,又嫌閉門造車,怕不合式?!梗▽捜蹋?/div>
沿門托缽
【俗語佛源】
缽,是梵語缽多羅patya的省略,是出家比丘應(yīng)蓄六物(大衣、中衣、下衣、鐵缽、坐具、漉水囊)之一,即飯器,有泥質(zhì)和鐵質(zhì)等。托缽乞食,是印度佛教為比丘所制的乞食制度。作用是不以資生事務(wù)亂心,省事修道。比丘每天早晨托著缽盂沿家挨戶地去接受施主們的供養(yǎng),來解決自己的衣食問題。這項乞食制,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一直沿襲至今。到了唐代,由于禪宗的馬祖道一創(chuàng)叢林、百丈懷海立清規(guī),實行邊生產(chǎn)邊修行的農(nóng)禪規(guī)制,從而改革了印度佛教傳入的這一乞食制度。后來,沿門托缽一詞比喻到處乞求叫化。如《兒女英雄傳》說:「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托缽、搖尾乞憐起來?!梗▽捜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