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菩薩行門諸經(jīng)要集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jīng)要集之略名。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大薩遮尼乾子經(jīng)之異名。
開甘露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施餓鬼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布施餓鬼。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則能深入如來之藏,了知無上法味,而復(fù)以此普潤眾生,令其善根增長,是為開甘露門也。
悲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對智門之稱。(參見:悲智)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參見:悲智)
悲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慈悲與智慧也。此為佛菩薩所具一雙之德,稱曰悲智二門。智者,上求菩提,屬于自利,悲者,下化眾生,屬于利他。以之配于人身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又配于真言之兩部,則悲為胎藏界,智為金剛界。配于彌陀之兩脅士,則悲為左脅之觀音,智為右脅之勢至。有如是無盡之對配。法事贊上曰:「釋迦諸佛,皆乘弘誓。悲智雙具,不舍含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慈悲與智慧,是佛菩薩所必備的二種德性,也叫做悲智二門。智是上求菩提,屬于自利;悲是下化眾生,屬于利他。
無生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諸法無生之理也,觀此無生之理者,為一貫佛道始終之入道初門。止觀五之三曰:「無生門,能通止觀,到因至果。又能顯無生,使門光揚。凈名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門,皆是菩薩從門入,而無生為始(法自在菩薩之入不二門)。大品明阿字門,所謂諸法初不生,此證無生門?!?/div>
無字法門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大乘遍照光明藏?zé)o字法門經(jīng)之略名。
無作解脫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云無愿解脫門,三解脫門之一。于一切生死法中離愿求造作念之禪定也。(參見:三三昧)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無愿解脫門,三解脫門之一。(參見:三解脫門)
【三藏法數(shù)】
無作,又云無愿。謂若知一切法無相,則于三界無所愿求;若無愿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yè);若無生死之業(yè),即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故名無作解脫門。(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jīng)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沾宋椅宜?,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嘀B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無量壽經(jīng)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雇略唬骸缸】諢o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一切三界轉(zhuǎn)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yīng),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勾蟪肆x章二曰:「言無愿者,經(jīng)中或復(fù)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jīng)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fù)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jīng)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jīng),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杖潦怯^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蛐薅ú恍藁?,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diào)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yù)流。)
無門宗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謂禪宗也。無門乃佛心之異名。宗鏡錄五十七曰:「楞伽經(jīng)云:一切諸度門,佛心為第一。又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所言宗者,謂心實處?!?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佛心宗。無門即是佛心的別名,佛心宗即是禪宗。
無門關(guān)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宋禪僧慧開,字無門,指評古人之公案四十八則,題曰禪宗無門關(guān)。此書以趙州之無宗為第一則,自云祖師之關(guān)只一個無字,乃宗門之一關(guān)也。遂目之曰禪宗無門關(guān)。
【俗語佛源】
佛家常說「言語道斷」,認(rèn)為語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單憑語言文字是無法領(lǐng)悟「不可思議」的真諦的?!笩o門」也叫做「無字門」,經(jīng)中有《無字法門經(jīng)》。佛家所說的「無門」,又并非簡單地否定語言文字,而是強調(diào)領(lǐng)悟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早期禪宗取《楞伽經(jīng)》來「印心」。經(jīng)中說:「無門為法門。」禪宗亦因以自稱「無門宗」。宋代禪僧慧開著有《無門關(guān)》一書,他指出:「且道如何是祖師關(guān)?只者(這)一個無字,乃宗門第一關(guān)也,遂目之曰禪宗無門關(guān)?!购笠蛞浴笩o門關(guān)」喻指難以領(lǐng)會的微妙之處。如郭沫若《十批判書》后記:「尤其辯證唯物論給了我精神上的啟蒙,我從學(xué)習(xí)了使用這個鑰匙,才認(rèn)真把人生和學(xué)問上的無門關(guān)參破了?!梗ɡ蠲鳈?quán))
無相解脫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解脫之第二,與三三昧中無相三昧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解脫門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既知一切法空,故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是通達諸法無相,即得自在,故名無相解脫門。
無相無相解脫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重三解脫門之第二。(參見:三三昧)中重三昧。
三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jīng)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嘀B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篃o量壽經(jīng)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雇略唬骸缸】諢o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一切三界轉(zhuǎn)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yīng),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大乘義章二曰:「言無愿者,經(jīng)中或復(fù)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jīng)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fù)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jīng)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jīng),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杖潦怯^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diào)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yù)流。)
無常觀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觀世相無常之佛門也。
無量印法門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如幻三摩地?zé)o量印法門經(jīng)之略名。
無量門微密持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吳支謙譯。一向出生菩薩經(jīng)之異譯。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劉宋功德直玄暢共譯。一向出生菩薩之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