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68 【介紹】: 宋濰州北海人,字長文。仁宗天圣五年進(jìn)士。歷知數(shù)州。累遷翰林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達(dá)于從政,應(yīng)事敏捷,吏不敢欺,豪猾畏斂。英宗朝官至禮部侍郎。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以反對起用王安石,出知青州。卒謚文肅。
全宋詩
吳奎(一○一一~一○六八),字長文,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jìn)士(據(jù)《東都事略》卷七三本傳年十七推算)?;实v元年(一○四九)舉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以太常博士通判陳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七)。入為右司諫,出知密州。還判登聞檢院。至和元年(一○五四)加知制誥(同上書卷一七七)。二年,出知壽州(同上書卷一七九)。還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知審官院、同知通進(jìn)銀臺封駮事。嘉祐四年(一○五九)為翰林學(xué)士(《學(xué)士年表》),權(quán)知開封府。七年,遷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尋出知青州。熙寧元年卒(《宋宰輔編年錄》),年五十八。謚文肅。事見《彭城集》卷三七《吳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六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九八五
吳奎(一○一一——一○六八),字長文,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年十七進(jìn)士及第,累遷殿中丞?;实v元年,通判陳州。入為右司諫,同知諫院。三年,出知密州,徙兩浙轉(zhuǎn)運(yùn)使。尋入判登聞檢院、知制誥。至和二年,以罪降知壽州。三年,上疏稱旨,拜翰林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嘉祐中,除端明殿學(xué)士、知成都府,改鄆州。七年,拜樞密副使。八年,加給事中。治平四年三月,拜參知政事。四月,以言事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青州。熙寧元年卒,年五十八,謚文肅。著有《嘉祐錄令》十卷、《驛令》三卷。見劉攽《吳公墓志銘》(《彭城集》卷三○),《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洺州人,字善長。少隸禁軍,補(bǔ)殿侍。累遷真定路鈐轄,鎮(zhèn)壓貝州王則起事,徙大名府路鈐轄。權(quán)知滄州,民以賣鹽為生,遇荒鹽多不售,乃以軍糧易鹽救之。官終馬軍都虞候、鄜延路副都總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仁宗天圣間進(jìn)士。累遷兩浙提點(diǎn)刑獄,論鑒湖不可為田,列利弊甚悉。英宗治平元年知洪州,建學(xué)校,立章程,以德化俗。
全宋詩
施元長,字景仁,宣城(今屬安徽)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jìn)士。調(diào)饒州推官,累遷兩浙提點(diǎn)刑獄。英宗治平中知洪州。明嘉靖《寧國府志》卷八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中庸,字長行,仙游(今屬福建)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jìn)士,官太常博士。授浙西提刑,未拜命而卒(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五三)。事見清乾隆《仙游縣志》卷三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同州合陽人,字太簡。雷孝先子。隱居不仕。仁宗康定中,為樞密使杜衍所薦,以校書郎簽書秦州觀察判官。歷知坊、簡、雅州。時辰州蠻酋彭仕羲內(nèi)寇,諸臣安撫不能定,命簡夫往。至則督諸將進(jìn)兵,筑明溪上下二寨,據(jù)其險要,拓取故省地碼崖五百余里,仕羲內(nèi)附。擢三司鹽鐵判官,以疾知虢、同二州,累遷尚書職方員外郎。始起隱者,出入乘牛,冠鐵冠,自號山長。既仕,自奉稍驕侈,里閭以“牛及鐵冠安在”指笑之。
全宋詩
雷簡夫,字太簡,同州合陽(今陜西合陽)人。孝先子。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杜衍薦為校書郎、秦州觀察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五)。歷知坊、閬、雅州。嘉祐二年(一○五七)為辰、澧州安撫使(同上書卷一八六)。入為鹽鐵判官,出知虢、同二州,累遷職方員外郎。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四三、《宋史》卷二七八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一
雷簡夫,字太簡,同州合陽(今陜西合陽)人,雷有終兄有鄰之孫。初隱居不仕,康定中樞密使杜衍薦為校書郎、簽書秦州觀察判官,遷知坊州、閬州、雅州。累薦蘇洵于當(dāng)政。后以招撫辰州酋豪彭仕羲功,擢三司鹽鐵判官,以疾出知虢、同二州,累遷尚書職方員外郎,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八《雷德驤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4—1074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長源。孔子后裔。仁宗慶歷二年進(jìn)士。知新建、新昌,擢知封州,為廣南西路相度寬恤民力,所更置五十五事,弛役二千人。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有善政。神宗熙寧中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yùn)使。入權(quán)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卒。平生與周敦頤、曾鞏友善。編有《會稽掇英總集》,以精博稱。
全宋詩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鬃铀氖叽鷮O。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jìn)士(清同治《臨江府志》卷一二)。授欽州軍事推官,歷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縣,擢知封州,移荊湖北路提點(diǎn)刑獄。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七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又有《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事見《元豐類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軍新淦縣(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孫,文仲、武仲父。慶歷二年進(jìn)士,授欽州軍事推官,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二縣。擢知封州,遷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改荊湖北路提點(diǎn)刑獄,即本路為轉(zhuǎn)運(yùn)使。知越州,以權(quán)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熙寧七年,暴疾卒于京師。年六十一。纂《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見曾鞏《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元豐類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
薛長孺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皇祐六年至和元年(1054)任絳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2 【介紹】: 宋邛州依政人,字長卿。李絢子。以蔭補(bǔ)將作監(jiān)主簿。歷河北西路東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提舉成都府路茶事鹽鐵判官、陜西轉(zhuǎn)運(yùn)使等,治事苛暴。神宗元豐四年,從種諤攻西夏,坐督運(yùn)軍糧不繼,貶為判官。次年,徐禧筑永樂城,奉命主糧餉。夏人陷永樂,被殺。
全宋文·卷二二三九
李稷(?——一○八二),字長卿,邛州(治今四川邛崍)人,絢子,用蔭歷管庫,權(quán)河北西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神宗時御史周尹論稷父死二十年不葬,僅徙東路。元豐二年提舉成都府路茶場,甫兩歲,羨課七十六萬緡,擢鹽鐵判官,為陜西轉(zhuǎn)運(yùn)使、制置解鹽。四年,權(quán)鄜延路轉(zhuǎn)運(yùn)使,與李察皆以苛暴稱。元豐五年,城永樂以拒夏人,稷輦金銀鈔帛充其中,守之不去,夏人圍急,遂及于難。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七、二九二、二九七、三一二,《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五○、職官四三之五二、食貨三○之一四,《宋史》卷三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錢塘人,字彥長。關(guān)魯子。仁宗嘉祐四年進(jìn)士。曾為豐縣令。多才藝,音律、歷數(shù)、草隸、圖畫無所不學(xué),尤長于詩。
全宋詩
關(guān)景仁,字彥長,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希聲兄。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jìn)士(《咸淳臨安志》卷六○、六一)。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豐縣,一說三年(清乾隆《徐州府志》卷二六《鳧鹥亭詩序》)。又嘗為錢塘令。后以承議郎致仕,卒葬錢塘。事見《咸淳臨安志》卷六○、六六,《徐州府志》卷一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文淑(一○二五~一○八○),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妹。年十四,嫁比部郎中張奎。博聞強(qiáng)記,工詩善畫。神宗元豐三年卒,年五十六。封長安縣太君。事見《臨川集》卷九九《王氏墓志》。
王長彥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
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人。治平二年(1065年)進(jìn)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澶淵人,字士彥。登進(jìn)士第。為衛(wèi)州共城令。性剛,遇事輒發(fā)。后師邵雍,得其教諭,遂淡然若無意于世者。英宗治平末,以都官員外郎知普城縣,卒。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沈季長(一○二七~一○八七),字道原,其先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徙家真州揚(yáng)子(今江蘇儀徵)。舉進(jìn)士。歷越州司法參軍,南京國子監(jiān)教授、直講。遷天章閣侍講,兼集賢校理、管勾國子監(jiān)公事,同修起居注。出為淮南節(jié)度判官。哲宗元祐初,權(quán)發(fā)遣南康軍,改權(quán)發(fā)遣秀州事。元祐二年卒于官,年六十一。有文集十五卷,詩傳二十卷,已佚。事見《王魏公集》卷七《沈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徐州彭城人,字長道。顏太初子。仁宗嘉祐中賜進(jìn)士。歷校書郎、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為太常博士,請會萃古今典范為五禮書,又請考正祀典,多為朝廷所納。累拜中書舍人兼國子祭酒。卒年五十七。
全宋詩
顏復(fù)(一○三四~一○九○),字長道,彭城(今江蘇銅山)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試中書第一,賜進(jìn)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三),知永寧縣。神宗熙寧中為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為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元祐四年(一○八九),拜中書舍人。五年,改天章閣待制、國子祭酒(同上書卷四二九),未拜而卒,年五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事又見卷四四二《顏太初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三
顏復(fù)(一○三四——一○九○),字長道,魯(今屬山東)人,顏?zhàn)铀氖耸缹O。嘉祐六年,賜進(jìn)士,為校書郎,知永寧縣。熙寧中,為國子直講。元祐初,召為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進(jìn)起居舍人,轉(zhuǎn)起居郎。拜中書舍人兼國子監(jiān)祭酒,以疾改天章閣待制。元祐五年五月卒,年五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四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6—1101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洵子。仁宗嘉祐二年進(jìn)士。再中制科。為鳳翔府簽書判官,召試得直史館,攝開封府推官。神宗熙寧中上書論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中,因詩托諷,逮赴臺獄,后以黃州團(tuán)練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杭州,會大旱,饑疾并作,軾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軾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為翰林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yáng)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xué)士出知定州,后貶惠州。紹圣中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fù)朝奉郎。尋病逝常州。謚文忠。所作詩文清新暢達(dá),作詞豪放,開拓內(nèi)容,突破綺靡詞風(fēng),工書善畫。有《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
全宋詩
蘇軾(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jìn)士。六年,試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廳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三年,父洵卒,護(hù)喪歸蜀。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quán)開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豐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烏臺詩案獄起,貶黃州團(tuán)練副使。四年,移汝州團(tuán)練副使。八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尋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xué)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學(xué)士承旨,尋知潁州。歷知揚(yáng)州、定州。紹圣元年(一○九四),貶惠州。四年,再貶儋州。徽宗即位,赦還,提舉玉局觀。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軾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時謚文忠。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八有傳?!√K軾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馮應(yīng)榴《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后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后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后集》(殘,簡稱集?。慰稏|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bǔ)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wù)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歷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慎行《補(bǔ)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應(yīng)榴《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guān)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迸Z,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文弨、紀(jì)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jì)校),章鈺所校繆荃孫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采自《春渚紀(jì)聞》、《侯鯖錄》等書,亦據(jù)所采各書及有關(guān)資料進(jìn)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鹑首诩蔚v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謂蘇軾還朝,侍宮師按:謂蘇洵自眉山發(fā)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荊州作。
詞學(xué)圖錄
蘇軾(1036-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洵長子。有《東坡七集》、《東坡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蘇軾(1036~1101) 宋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進(jìn)士。歷官杭州、湖州等地。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筑室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復(fù)起后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忠。為北宋后期文壇領(lǐng)袖,詞開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并稱唐宋四大家;亦工書畫,書法同蔡襄、黃庭堅(jiān)、米芾并稱“宋四家”。有《東坡全集》等。曾作詩《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于馮當(dāng)世者》、填詞《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對與黃鶴樓的有關(guān)的傳說故事做了詩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黃鵠山泉側(cè)原有蘇東坡謫居石刻遺像。
全宋文·卷一八四九
蘇軾(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次子。嘉祐二年登進(jìn)士乙科,受歐陽修賞識。任鳳翔府判官,入直史館。熙寧間王安石變法,軾因政見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后,謫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元祐初返京,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旋拜龍圖閣學(xué)士、出知杭州、潁州、揚(yáng)州、定州,其間曾被召還朝任禮部尚書等職。為元祐黨爭所累,紹圣初謫于惠州,再徙儋州?;兆诹?,遇赦北還。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傳》、《書傳》及《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nèi)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事跡見《欒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銘》及《宋史》卷三三八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