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0詞典 9分類詞匯 21
《國語辭典》:鑼鼓(鑼鼓)  拼音:luó gǔ
鑼和鼓。泛指各種打擊樂器。《儒林外史》第三○回:「少刻,擺上酒席,打動鑼鼓,一個人上來做一出戲?!?/div>
《漢語大詞典》:聽話聽聲,鑼鼓聽音(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諺語。意謂由此了解對方的言外之意。京劇《沙家浜》第四場:“聽 刁參謀長 這意思,新四軍的傷病員是我給藏起來了!這可真是呀,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國語辭典》:偷來的鑼鼓打不得(偷來的鑼鼓打不得)  拼音:tōu lái de luó gǔ dǎ bù dé
(諺語)比喻做賊心虛或暗地里做的事不能張揚開來。也作「偷的鑼兒敲不得」。
《漢語大詞典》:潮州大鑼鼓(潮州大鑼鼓)
潮州 音樂的一種。通稱大鑼鼓。以大鼓、斗鑼、深坡(懸于木架的大鑼)等為主要打擊樂器,輔以管弦,音色柔和。有成套的傳統(tǒng)樂曲。流行于 廣東省 潮州市 、 汕頭市 、 澄??h 等地。
《高級漢語詞典》:單人鑼鼓  拼音:dān rén luó gǔ
曲藝的一種。流行于湖南岳陽等地區(qū)。表演者一人掌握置于鑼鼓架上的鑼、鼓及胡琴、嗩吶等三十余件樂器,自拉、自吹、自打、自唱
《漢語大詞典》:開臺鑼鼓(開臺鑼鼓)
指戲曲演出前合奏打擊樂器。亦稱鬧場。比喻事情的開頭。 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論》一:“對于文化問題,我是門外漢,想研究一下,也方在開始。好在 延安 許多同志已有詳盡的文章,我的粗枝大葉的東西,就當(dāng)作一番開臺鑼鼓好了?!?/div>
《漢語大詞典》:鑼鼓點兒(鑼鼓點兒)
指鑼鼓等打擊樂器敲擊的聲響和節(jié)奏。 趙樹理 《三里灣·黃沙溝口》:“﹝青年男女們﹞用不高不低的嗓門,非正式地唱著本地的‘小落子戲’,另有個十五六歲的小男青年,用嘴念著鑼鼓點兒給她們幫忙。”
《國語辭典》:鑼鼓經(jīng)(鑼鼓經(jīng))  拼音:luó gǔ jīng
中國打擊樂音響的念法和讀譜法的統(tǒng)稱。依樂器的形制、音色和奏法的同異,用相應(yīng)的方言狀聲字來模擬鑼鼓音響的節(jié)奏,表示單擊和合擊,以便口誦心記。
《國語辭典》:鑼鼓喧天(鑼鼓喧天)  拼音:luó gǔ xuān tiān
敲鑼打鼓的聲音響徹云霄。形容氣氛熱鬧非凡。元。關(guān)漢卿《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的鑼鼓喧天。」《文明小史》第一九回:「此時四馬路上,正是笙歌匝地,鑼鼓喧天,妓女出局的轎子,往來如織?!?/div>
《國語辭典》:大鼓  拼音:dà gǔ
1.一種曲藝。以韻文演唱故事,其間夾有說白,常有三弦、板鼓及響板伴奏。流行很廣,遍及全國。常與地區(qū)方言、曲調(diào)相結(jié)合,而有不同的名稱。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東北大鼓」。
2.樂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寬,成桶型。兩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徑約一百公分,兩面皆可擊打。演奏時,懸在木制的三腳架上,用于戲曲、歌舞或獨奏。(2)西式大鼓,構(gòu)造和小鼓一樣,體積較大,無響弦裝置,直徑約四十公分。鼓槌以氈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時,掛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軍樂中,后來才用于管弦樂上。
《國語辭典》:大鼓書(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種說唱藝術(shù)。參見「打鼓說書」條。
《國語辭典》:細(xì)樂(細(xì)樂)  拼音:xì yuè
不用鑼鼓等音響大的樂器,而使用管弦之類的樂器演奏,所產(chǎn)生的樂音。元。王實甫《麗春堂》第四折:「夫人,你執(zhí)壺,我與眾官每把一杯酒。左右,動起細(xì)樂?!埂段饔斡洝返谌呕兀骸钢灰娔潜舅挛灏偕耍R齊整整,吹打著細(xì)樂,都送出山門之外。」
《漢語大詞典》:雨夾雪(雨夾雪)
(1).下雨時同時下雪。 元 方回 《泊赤岸微曉》詩:“俗諺雨夾雪,未易得休息?!?br />(2).鑼鼓的一種打擊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選優(yōu)》:“眾打雨夾雪一套,完介?!?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如雨夾雪、大開門、七五三,乃鑼鼓,非十番鼓也。”
《國語辭典》:連廂(連廂)  拼音:lián xiāng
一種民間雜技。源自金朝時的連廂詞,其中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并有扮演者隨唱詞做動作,有歌有舞,生動非凡。
《國語辭典》:拋金棄鼓(拋金棄鼓)  拼音:pāo jīn qì gǔ
金,鑼。拋金棄鼓指拋下了助戰(zhàn)用的鑼鼓。形容戰(zhàn)敗逃走?!豆卤驹麟s劇。杏林莊。第二折》:「俺如今不須用力死追復(fù),他每都拋金棄鼓,領(lǐng)著殘卒,離營撇寨那廂撲?!?/div>
《國語辭典》:敲鑼擊鼓(敲鑼擊鼓)  拼音:qiāo luó jí gǔ
1.敲打鑼鼓。多用于民間游樂。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貧者三數(shù)人為一火,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qū)祟之道也。」也作「敲鑼打鼓」。
2.形容大肆宣揚。如:「這么一點小事,又何必敲鑼擊鼓,弄得人盡皆知。」也作「敲鑼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