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96,分54頁顯示  上一頁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刻銘四面
佛類詞典
一喝商量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jīng)
十個量等身
入法界無量
三支比量
三量
大無量壽經(jīng)
五無量
五種比量
心量
比量
比量相違
四無量
四無量心
《分類字錦》:刻銘四面(刻銘四面)
見上注。
分類:
一喝商量
【佛學大辭典】
(公案)「臨濟問僧: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會?僧擬議,師便喝?!挂娕R濟錄,會元十一等。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譯。佛對彌勒說東方佛馀九方九佛之名號功德及神咒。
十個量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佛身)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為無為之諸法,今統(tǒng)收之為十三個而示之。此云十個者,探玄記三云:但此經(jīng)所明皆應十種,以顯無盡故。有七八十二等數(shù),皆增減云十。又慧影智論疏云:少過少減皆存大數(shù),今十三量等身言十者,依于此意也。(一)一切眾生量等身。(二)一切法量等身。(三)一切剎界等身。(四)一切三世量等身。(五)一切佛量等身。(六)一切語言量等身。(七)真如量等身。(八)法界量等身。(九)虛空界量等身。(十)無等界量等身。(十一)一切愿量等身。(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十三)寂滅涅槃界量等身也。
佛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Buddhaka%ya,證得無上正覺之佛陀身體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別。總名為佛身。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身體,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佛身者,證得無上正覺之佛陀身體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別,總名為佛身。
入法界無量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回向之第十位。(參見:回向)
三支比量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義也。
【佛學常見辭匯】
即宗、因、喻,為因明學(佛教的論理學)所講,是在與人辯論理法時用的。在辯論理法時,先立出自己的宗義,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喻,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
【三藏法數(shù)】
(出阿毗達磨雜集論)
比量者,謂以有為法與無為法比類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猶主也,要也。謂如五蘊等法,皆假因緣而生,實無自性,于中求我,決不可得。故對執(zhí)我論者,先說諸法無我也。(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立因〕,立因者,謂破執(zhí)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蘊等法施設實有我者,此之五蘊,既從眾緣而生,皆是生滅之法,蘊既生滅,我不成就。若離五蘊,而于馀處施設有我者,我無所因,我亦無用。是則皆無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謂以別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現(xiàn)在世施設實有過去相者,此現(xiàn)在相已生未滅,不應于已生未滅法中,施設過去已滅之相。若離現(xiàn)在而于馀處施設過去相者,然過去世相既滅壞,不應施設有相,此過去相不可得,以喻諸法皆不可得也。
三量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量有二種:一、因明之三量:即現(xiàn),比,圣教,之三也。(參見: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緣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現(xiàn)量,如鏡之對于物體。能緣之心,不為些之分別計度,量知現(xiàn)在之境者。如耳識之對于聲,眼識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現(xiàn)顯之境。比知分別而量知者。如見煙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識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現(xiàn)在之境與非現(xiàn)在之境,以逆亂之心錯分別取不實之事者。即以似現(xiàn)量似比量,而為非量也。就八識所知而分之,則第八識與眼等之五識唯為現(xiàn)量,第七識唯為非量,第六識通于三量。說見百法問答抄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現(xiàn)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聲量正教量。尚有現(xiàn)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參見:三字部三量)
【佛學常見辭匯】
1?,F(xiàn)量、比量、圣教量?,F(xiàn)量是在根境相對時,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F(xiàn)量、比量、非量。現(xiàn)量和比量如前所說,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判斷錯誤,如見繩以為蛇,見月明以為天亮等是。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量者:
一、現(xiàn)量 謂無分別,若有正智,于色等境,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xiàn)現(xiàn)別轉,故名現(xiàn)量。
二、比量 謂于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謂似現(xiàn)似比,總名非量。
一、似現(xiàn)量 有分別智,于境異轉,名似現(xiàn)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于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名似現(xiàn)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為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如于霧等,妄謂為煙,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一、現(xiàn)量〕,現(xiàn)即顯現(xiàn),量即量度,是楷定之義也。謂眼識乃至身識,對于顯現(xiàn)五塵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錯謬故,是名現(xiàn)量。(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二、比量〕,比即比類,謂以比類量度,而知有故。如遠見煙,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謂于圣人所說現(xiàn)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違,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佛學大辭典】
(術語)宗因喻之三支為比量,因明之作法為立量。
大無量壽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無量壽經(jīng)二卷,在凈土三部經(jīng)中為最大本,故名。又略曰大經(jīng)。
五無量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身,二心,三智,四虛空,五眾生也。見大日經(jīng)六。相傳此五無量配于五佛。身為寶生佛,心為阿閦佛,智為無量壽佛,虛空為大日如來,眾生為不空成就佛。
五種比量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五種之推理法也:一、相比量,就所見而推理其他也。顯揚圣教論十一曰:「隨其所有相貌相屬,或由現(xiàn)在及先所見推度境界,如以見幢故比知有車,以見煙故比知有火?!苟Ⅲw比量,如由甲之體性而推乙,由一部之體而推理全部也。同上曰:「由現(xiàn)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物不現(xiàn)見體,或現(xiàn)見一分自體比類馀分,如以現(xiàn)在比類去來?!谷?、業(yè)比量,由業(yè)作而推理業(yè)作者也。同上曰:「以作用比業(yè)所依,如(中略)見跡步寬長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顾?、法比量,由一部之事而推理他之真理也。同上曰:「于一切相屬著法,以一比馀,如屬無常比知有苦,以屬苦故比空無我,以屬生故比有老法,云云?!刮濉⒁蚬攘?,見因而推論其果,見果而推度其因也。同上曰:「因果相比,如見物行比有所至,見有所至比先有行,云云?!?br />【佛學常見辭匯】
五種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見的去推理其他;二、體比量,如由甲之體性而推乙,由一部之體而推理全部;三、業(yè)比量,即由所造之業(yè)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見因而推理其果,見果而推度其因。
【三藏法數(shù)】
(出顯揚圣教論)
比量者,謂思惟決擇推度境界定其理也。
〔一、相比量〕,謂隨其所有相貌相屬,或由現(xiàn)在及先所見,推度境界。如以見幢故,比知有車;以見煙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國,以夫比妻,以角犎(音封,即橐駝也)比牛。以形軟發(fā)黑,輕舉色美,比知是少;以面皺發(fā)白等,比知是老。以具如來微妙相好,智慧寂靜,勝行辯才,比知如來應正等覺,具一切智。諸如是等,名相比量。
〔二、體比量〕,謂由現(xiàn)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物不現(xiàn)見體,或現(xiàn)見一分自體,比類馀分。如以現(xiàn)在比類去來,或以過去比未來事,或以現(xiàn)近事比現(xiàn)遠事。又以一分成熟比馀熟分。如是等類,名體比量。
〔三、業(yè)比量〕,謂以作用比業(yè)所依。如見遠物,無有動搖,鳥集其上,如是等類,比知是杌;若有動搖等事,比知是人;若見跡步寬長,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見比于眼,聞比于耳等;又若見瞑目執(zhí)杖,蹎(音顛)蹶失路等,比知是盲。高聲側聽,比知是聾。以所作業(yè),比知正信聰睿。如是等類,名業(yè)比量。
〔四、法比量〕,謂于一切相屬著法,以一比馀。如屬無常,比知有苦;以屬苦故,比空無我;以屬生故,比有老法;以屬老故,比有死法;以屬有色,有見,有礙,比有處所,及有形質;屬有漏故,比知有苦;屬無漏故,比知無苦;屬有為故,比知是生住異滅之法;屬無為故,比知非生住異滅之法。如是等類,名法比量。
〔五、因果比量〕,謂因果相比。如見物行,比有所至;見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見有人,如法事王,比知當獲廣大祿位;見大祿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見備善作業(yè),比知必當獲大財富;見大財富,比知先已備善作業(yè)。若見修道,比知當獲圣果;見獲圣果,比知先已修道。如是等類,名因果比量。
心量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起妄想,種種度量外境謂之心量。是凡夫之心量也。如來真證之心量,離一切之所緣能緣而住于無心是也。楞伽經(jīng)三曰:「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br />【佛學常見辭匯】
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種種的外境,這是對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來真證的心量,則是離一切外在的影響而住于無心。楞伽經(jīng)說:「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br />【俗語佛源】
指胸懷、心胸。在佛教中指心對外境的攀緣、度量。佛的真實證到的心量,能克服主客體對立,遠離能緣、所緣而住于無心。《壇經(jīng)·般若品》:「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购笤谒渍Z中淡去了度量之意,泛指心胸之廣狹。元·汪元亨《朝天子·歸隱》曲:「塵土衣冠,江湖心量,出皇家麟鳳網(wǎng)?!估m(xù)范亭《洛陽別定安》詩:「豈愛風塵苦,男兒重膽肝,一載如一日,使我心量寬?!梗o名氏)
比量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識上三量之一。比者比類也,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見煙比知于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與喻比知主義之軌式也??偡Q為比量者,是八識中唯意識之用也。因明入正理論曰:「言比量者,謂藉眾相而觀義?!?br />【佛學常見辭匯】
因明學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墻見角,比知有牛,隔岸見煙,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三藏法數(shù)】
比即比類,謂以比類量度,而知有故。如遠見煙,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藏法數(shù)】
比,即比類。謂以第六意識比類量度知有諸境,如遠見煙,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比量相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三十三過中宗法九過之一。如:「瓶可為常(宗),所作性故(因)」是也。所立之宗相違比量之因,故曰比量相違?!?/div>
四無量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四無量心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菩薩慈悲喜舍之四德也。與樂之心為慈,拔苦之心為悲,喜眾生離苦獲樂之心曰喜,于一切眾生舍懇親之念而平等一如曰舍。緣無量眾生而起此心,謂之無量。又曰四等,四梵行。俱舍論二十九曰:「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
四無量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門禪中之四禪也。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四舍無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親平等,舍怨舍親也。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一切眾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禪定而修之,修之,則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俱舍論二十九曰:「無量有心:一慈Maitri,二悲Karun!a%,三喜Mudita%,四舍Upeks!a%。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怪嵌日摱唬骸杆臒o量心者,慈悲喜舍?!谷释踅?jīng)下曰:「修四無量: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硅驝atva%ri-aprama%n!a%n!i。
【佛學常見辭匯】
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執(zhí)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禪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四無量心,亦名四等,謂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雖得四禪,以樂高勝,求作梵王,更修四無量心。
一、慈無量心 愛念眾生,常求樂事以饒益之。
二、悲無量心 憫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
三、喜無量心 欲念眾生,從樂得歡喜。
四、舍無量心 舍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由善修此四無量定成就,命終得為四禪天王。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無量者,謂菩薩利他之心廣大也。所緣眾生既無量,而能緣之心亦無量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慈無量心〕,慈名愛念,即與樂之心也。謂菩薩愛念一切眾生,常求樂事,隨彼所求而饒益之,故名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心〕,悲名憫傷,即拔苦之心也。謂菩薩憫念一切眾生受種種苦,常懷悲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脫,故名悲無量心。
〔三、喜無量心〕,謂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故名喜無量心。
〔四、舍無量心〕,謂菩薩于所緣眾生,無憎愛心,名之為舍;復念一切眾生,同得無憎、無愛、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故名舍無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