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三
鄭際唐,字大章,號云門,侯官人。乾隆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內(nèi)閣學(xué)士。有《傳硯齋詩稿》。
維基
鄭際唐,字耘門,福建侯官縣(今屬福州市)人。清朝官員。鄭際唐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中式己丑科二甲第二十九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曾任山西學(xué)政。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工詩,有《須庵詩集》?!?a target='_blank'>晚晴簃詩匯》收其詩。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鄭奇樹,字麗農(nóng),一字荔莊,號寧山,歙縣人,乾隆庚寅舉人,官濟南府同知,著《寧山詩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長洲人,字德純,號雪漁。乾隆三十七年恩貢。工詩畫,善山水,有《雪漁高士集》。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清州人。字輝祖、士集。號芝厓。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清州人。字岐瑞。號思軒、西思。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
鄭大謨,字孝顯,號青墅,侯官人。乾隆庚戌進士,官泌陽知縣。有《青墅詩鈔》。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長鬐人。字孟文。號華山、云水山人。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兼才(1758~1822),字文化,號六亭,清福建德化南鄉(xiāng)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貢生,充正藍旗官學(xué)教席。嘉慶三年(1798)任閩清教諭,舉鄉(xiāng)試第一。改安溪、建寧教諭。嘉慶九年(1804)調(diào)任臺灣縣學(xué)教諭,值蔡牽擾鹿耳門,協(xié)守府城,著有軍功,授江西長寧知縣,辭不就,仍任教職。嘉慶二十五年(1820)回任臺灣。道光元年(1821)巡撫孫爾準(zhǔn)薦舉孝廉方正,因?qū)O遷撫安徽,不果。道光二年(1822)卒于官,年六十五。卒后,推升泉州府儒學(xué)教授。道光五年(1825),祀鄉(xiāng)賢。事跡詳見鄭喜夫〈鄭六亭先生年譜初稿〉(《臺灣風(fēng)物》第二十六卷第三期,1976)?! ∴嵓娌艑W(xué)有本原,敦厚而廉直。自以職在教學(xué),毅然以潔修庠序、闡揚幽隱、扶植人倫、整齊風(fēng)俗為己任。凡文廟、殿閣、明倫堂,以及名宦、鄉(xiāng)賢、忠義孝悌、節(jié)孝祠,莫不勸施興作。又屢上書當(dāng)事,論城工、吏治、民風(fēng)、械斗、辯誣諸端,皆關(guān)至計。又曾與謝金鑾合纂《續(xù)修臺灣縣志》〖參考陳壽祺〈臺灣縣學(xué)教諭鄭君墓志銘〉(《六亭文選》,臺銀本)、盧錦堂《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健V小读の募?,姚瑩撰序評曰:「所至以勵名節(jié)、崇實學(xué)為己任,文亦樸重如其為人。」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選錄其中關(guān)系臺灣六十六篇,另名《六亭文選》,列入臺灣研究叢刊第一四三種?! ∴嵓娌旁娊袼娬撸瑑H五律一首,七律六首,五絕六首,合計十三首,并見《續(xù)修臺灣縣志》卷八〈藝文〉徵引及陳漢光《臺灣詩錄》。(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維基
鄭光策 (1759年—1804年),原名天策,字憲光,一字瓊河,號蘇年,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同進士出身。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鄭光策中進士。終生不為官,早年在泉州講學(xué),后主講福州鰲峰書院。他為人耿直敢言,連當(dāng)朝貪官和珅也畏他三分。鄭光策著有《西霞叢稿》,梁章鉅精選部分文稿編成《西霞文鈔》上、下兩卷。

人物簡介

維基
鄭鵬程(約1760年—1820年),字登衢、一字人蔚,號松谷。福建閩縣人。清朝官員。家住三坊七巷洗銀營。嘉慶元年(1796年)中進士。歷官戶部云南司主事、江南司員外郎、山東司郎中,署臨江府知府,授袁州、常德府知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吳江人,字元吉,號瘦山,晚號贅翁。嘉慶十五年舉人。常年客幕。好為詩,兼窮經(jīng)學(xué)。卒年六十一。有《春秋地理今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一
鄭璜,字元吉,號瘦山,吳江人。嘉慶庚午舉人,候選訓(xùn)導(dǎo)。有《海紅華館詩鈔》。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六
鄭敦允,字止川,號芝泉,長沙人。嘉慶甲戌進士,改庶吉士,歷官武昌知府,兼署督糧道。有《白石園樵詩草》。
維基
鄭敦允,字芝泉,湖南長沙人。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官員,官至襄陽知府。任內(nèi)盡力防治水患,卒于官。他修筑的堤壩被稱為“鄭公堤”,至今尚存。鄭敦允于嘉慶十九年(1814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道光八年(1828年),出任湖北襄陽知府,上任后,處理訴訟,打擊盜匪,頗有政績。當(dāng)時漢江侵蝕樊城,毀壞民居,敦允籌劃修筑石堤四百余丈,歷經(jīng)二年而建成。次年,漢水大漲,樊城得以保全。而襄陽城地勢較高,每遇旱情,飲水灌溉頗為艱難,敦允頒行筒車式,令民眾仿制。之后,敦允調(diào)署武昌,水災(zāi)又襲樊城,大堤損毀,敦允堅持請求回任守修。襄陽百姓步行三百里,迎接其返回。敦允到達后,準(zhǔn)備在堤上增筑小堤以防護堤根,并賑濟災(zāi)民,組織河工。敦允本人日夜巡視,工程未完而染病,不久即卒,入祀當(dāng)?shù)孛蚂簟!?a target='_blank'>清史稿》將其列入《循吏傳》。有曾孫鄭沅,為光緒二十年進士。
鄭在褧 朝代: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迎日人,字公實,號慎窩、慎身窩、春身翁。

人物簡介

維基
鄭秉恬(1783年—?),字性合,號壑云,江西瑞州上高人。清朝官員。鄭秉恬于道光二年(1822年)中式壬午科戴蘭芬榜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不久外放山西知縣,先后任五寨縣、曲沃縣知縣等職。后離職返鄉(xiāng),在豫章書院主講。工詩文書法。著有《云壑遺稿》。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六
鄭開禧,字迪卿,號云麓,龍溪人。嘉慶甲戌進士,歷官廣東督糧道。有《知守齋集》。
維基
鄭開禧(1787年—?),字迪卿,號云麓。龍溪人。鄭元鏄之子。乾隆五十二年生。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轉(zhuǎn)任文選司郎中,又任吏部員外郎。歷官廣東督糧道。終官山東都轉(zhuǎn)鹽運使。曾撰《閱微草堂筆記》再版序。有《知守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