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055,分204頁顯示  上一頁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懷道
李瑱( 恒王 )
源溥(至道 )
釋道晤( 實相、實相大師 )
黃洞元(洞真先生 )
林披(茂則、茂彥 師道、九牧林家 別稱 林丕 )
僧道樹( 聞 )
釋道堅( 王 )
李道昌
釋道行( 梅 )
僧道標(biāo)( 世稱 西嶺和尚 西嶺草堂 )
釋道通( 何 )
桑道茂
僧道邃( 尤重 一寺為國清 )
釋道澄( 道澄 律沙彌 大圓 )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隸福州愛同寺。蚤歲即務(wù)參詢。尤勤禮誦。一日于拜次。得珠圓瑩。疑非蚌胎所可產(chǎn)。后其寺塑文殊像。因以為額珠尤稱。又嘗得舍利亦異。遂置之南澗塔中。弟子僧常主塔事。能暗誦法華。道督使誦。晝夜不敢輟。至德二年。忽有白氎伽梨一頂。降塔中。如此類。皆不可曉?;蛑^其志誠之所感致也。非歟。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懷道。邁德高情慈忍濟物。思乎達法恒爾游方。凡遇通人卑禮求益。及還鄉(xiāng)之日禮佛勤劬。收舉坐具獲珠一顆后置于文殊塑像額心安之。其珠圓瑩且異蚌胎。又冥然降舍利骨。尋分于南澗塔中。洎至德二年。令弟子僧常持法華經(jīng)不舍晝夜。俄有白氎袈裟一領(lǐng)降于塔中。不知其來。此蓋道修練之心感于冥理也。后滑臺守李邕著碑文并書。相次智恒繼居法華院。即懷一弟子也。道行與師相埒。卒后禮部侍郎劉太真作碑頌。褚長文書。次有超悟行弼。皆名望相齊化于閩俗。無不重焉。
李瑱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宗室。玄宗第二十七子。初名潓,封恒王。授右衛(wèi)大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性好道,常衣道士服。天寶十五年從帝幸巴蜀。代宗時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8—782 【介紹】: 唐相州臨漳人,字至道。源光譽子。以崇玄生及第。補太原府參軍。丁憂后,改北都留守判官,歷滁州長史、邠寧節(jié)度判官、杭州司馬,官至楚州長史。
釋道晤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素隱溫州之陶山。不怠進脩。人無知者。既示寂。遺體堅完不壞。其弟子輩。因布漆以奉之如生。后五年。忽舉右手。如說法傳香狀??ひ允侣劇Tt賜紫伽梨。謚實相。至今。郡以雨晹禱。其靈驗尤著。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道晤者。不知何許人也。高趣放蕩識量難貲。末住永嘉陶山側(cè)精舍。則隱居修真誥之所也。大歷中代宗為陶真君樹此精舍。晤于此進修靡怠。人亦傾仰一夕跏趺而卒。身肉無沮如入三昧。議不焚葬后五年忽舉右手。狀若傳香。州官民庶異之。以事奏。敕賜紫袈裟。謚曰實相大師。至今塔中州民祈禱幡華填委焉。 系曰。凡諸入滅舉其指者。蓋示其得四沙門果之?dāng)?shù)也。昔求那跋摩舉二指而滅。言已證二果歟。其次法京垂滅屈三指慧景反握二指。捋之還屈。今晤之伸指豈不同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道士。南岳人。早游華陽,與李含光為師友。后住朗州桃源觀。代宗大歷九年,徙居廬山紫霄峰。十年后,往茅山住下泊宮。為茅山宗第十五代宗師,號洞真先生。卒年九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泉州莆田人,字茂彥。讀書強記,以明經(jīng)擢第。臨汀多山鬼淫祠,民厭苦之,撰《無鬼論》。刺史樊晃奏署臨汀令,以治行遷別駕。李棲筠薦授太子詹事。子九人俱官刺史,號九牧林家。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4?—? 一作林丕。字茂彥,一字茂則,號師道,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玄宗天寶十二載(753,一作十一載)20歲以明經(jīng)登第。除臨汀郡曹掾。刺史樊晃薦其署臨汀令。代宗初,授臨汀別駕,知州事。卒年不詳。事跡散見《新唐書·林蘊傳》、《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三引《臨汀志》、《登科記考》卷九?!?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4—825 【介紹】: 唐僧。唐州人,俗姓聞。少嗜經(jīng)籍,不樂仕進。年近四十始出家,得法于神秀法嗣。后至壽州三峰山,結(jié)茅而居,凡十年,遠(yuǎn)近為之嘆服。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唐州聞氏子。年近不惑。始獲禮州之明月山大光院沙門惠文。而薙落焉。既受具。觀方問道。無所不歷。晚于洛得北秀宗指。即入壽之三峰山。結(jié)茅以居。而學(xué)者麇至。有野人每來。輒能化作佛仙菩薩羅漢之形?;蚍派窆?。或呈異響。如是十年。后忽寂然。樹因告眾曰。野人以許多伎倆。務(wù)欲?;?。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盡而吾不見不聞無盡。寶歷初示疾而終。壽九十二。明年正月。塔葬其全身焉。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樹。姓聞氏。唐州人也。少以辯智沈靜虛豁。耽嗜經(jīng)籍曾無少懈。其為人也貞固足以干事。隱括足以矯時。偶遇僧敦喻。遂誓出塵。自慨年近不惑求法淹遲。禮本部明月山大光院惠文為授業(yè)。登即剃染。二年受具。乃觀方向道。天臺南岳無所不游。后回東洛遇秀宗裔如芙蓉開通達安靜。至壽州三峰結(jié)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樸素言談異常。于言笑之外化作佛形仙形菩薩羅漢?;蚍派窆饣虺事曧?。如是涉一十年。學(xué)侶睹之不測端緒。后皆寂爾。樹告眾曰。野人作多色伎倆?;笥谌?。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窮。吾不見不聞無盡。所謂作偽心勞而日拙。其自知之。卷羞懷拙而去追無眹跡矣。樹于寶歷初年示疾而終。報齡九十二。明年正月遷塔焉。 系曰。大鈞播物物類紛錯。窮數(shù)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知幻化之不異生也。始窮幻化矣。吾與汝俱幻也推之于實則幻化或虛置之于虛則幻化時實。實虛理齊。不自我之先后歟。體道無心物我均矣。故佛言。凡所見相唯所見心。又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樹師有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丹陽王氏。初于牛頭山慧忠禪師處。有寤省。大歷元年隱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漢。客寄慈恩寺。元和初。相國燕公鎮(zhèn)漢南。延致問道。為大造伽藍于鳳林關(guān)外。以接來學(xué)。其施予供養(yǎng)繁厚。說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釋道堅。姓王氏。丹陽人也。初發(fā)心于牛頭山慧忠禪祖。大歷元年棲隱池州南泉山。后詣襄漢泊慈恩寺。元和初載相國燕公鎮(zhèn)于漢南。深相欽重。問道周勤。施供繁沓。遂于鳳林關(guān)外造寺請居。二年示滅。春秋七十三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代宗大歷十三年,自浙西觀察留后為蘇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浙西都團練觀察使。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八
道昌。大歷十二年官蘇州觀察使。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會稽梅氏子。父為衙吏。行少知書。卒以造秀貢天府。有僧。分衛(wèi)過其家。行與語。妙得禪指。遂辭父母。學(xué)空法。仍稟四明山保壽院智幽為師。既游南岳。聞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羅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變現(xiàn)。行視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肅。衣冠華楚。再拜稽顙。謂行曰。我居是間。僅二百載矣。今乃獲脫苦受樂。皆師化力所及也。寶歷九載疾終。壽九十五。尋于別峰。樹塔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道行。姓梅氏。會稽人也。父為越州衙吏。行弱齡知書。比成造秀。有僧分衛(wèi)。行接之談道頗精禪觀。遂求出家。至四明山保壽院智幽所。稟訓(xùn)進修。拾薪汲水。后游南岳聞江西大寂道化。往親附焉。思養(yǎng)圣胎。見羅浮奇異。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長溪。仙人仙禽玉樹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行居于石室默爾安禪。然或山精水怪往往驚鳴。行視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華楚。再拜稽顙云。我居此中僅二百載。今因師住冥感匪躬。逍遙脫苦歸人趣受樂矣。其感物多此類也。寶歷九載疾終。春秋九十五。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3 【介紹】: 唐僧。富陽人,俗姓秦。工詩。初出家于靈隱山,為海和尚弟子。肅宗至德二年,試經(jīng)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從□法師學(xué)律。嘗為寺經(jīng)營十二年,置田畝,歲收萬斛。德宗貞元中,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歲。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見而撫其頂曰。此兒目如青蓮。茍能舍家。以從吾游。必有善稱。其父以為然。至德二年。詔天下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聽為比丘。標(biāo)以其選得度。仍隸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師。受具于靈光寺。時已推其善于護持。貞元中。別治室西嶺下。謂之草堂。而吟嘯之樂。非世間名利之跡所可到。杭人號西嶺和尚。辭章高媲古作者。與吳興如晝。會稽靈徹。相酬唱時。語見晝傳。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陸羽云。夫日月云霞為天標(biāo)。山川草木為地標(biāo)。圣賢豪杰為人標(biāo)。推能歸美為德標(biāo)。居閑趣寂為道標(biāo)。嗚呼品藻之極至。引天地人。以匹擬之。則其誠敬誠慕之心何如。故一時名公鉅卿。林下英彥。莫不綢繆投分??犊摻?。長慶三年六月七日。示滅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壽八十四。臘五十八。開成五年鄭素卿。立碑頌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標(biāo)。富陽秦氏。七歲。神氣清茂。有沙門過而識之。勸令出家。至德二年。詔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師首中其選。得度。居南天竺寺。護戒甚嚴(yán)。永泰中。住持奏賜寺額。居十二年。其徒多歸之。常于靈鷲峰之南西嶺下葺茅為堂。號西嶺草堂。怡然養(yǎng)浩。不干人事。尤工詩章。搜鍊精巧。與吳興皎然會稽靈徹鼎立齊聲。時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譽。稱西嶺和尚。一時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陸羽之流皆敬之。長慶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贊曰。 出塵異相  挺見垂髫  業(yè)真空法  怡然養(yǎng)高 適意吟詠  配雅與騷  名標(biāo)當(dāng)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道標(biāo)。富陽人也。俗姓秦氏。其遠(yuǎn)祖與羸同姓。世為汧隴大族。及晉東渡衣冠隨之。后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為吏。故州里尊奉之。標(biāo)生則孤明。長而深趣。老而堅固。蓋良善之因有自來矣。年七歲時神清氣茂不雜凡童。倏有大沙門手摩其頂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蓮。得非我釋氏之威鳳乎。茍能舍家必有善稱。不然乘云霓薄天漢。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請。遂為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麗。娑竭之宮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詔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標(biāo)首中其選。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靈光寺顗律師。登以護戒嚴(yán)謹(jǐn)為時所推毗奈多羅之言罔不該貫。凡度人戒計六壇為眾紏繩。經(jīng)一十二載。置田畝歲收萬斛。置無盡財與眾共之。貞元中以寺務(wù)克豐。我宜宴息。乃擇高爽得西嶺之下。葺茅為堂。不干人事。用養(yǎng)浩氣焉。標(biāo)經(jīng)行之外尤練詩章。辭體古健比之潘劉。當(dāng)時吳興有晝。會稽有靈澈。相與詶唱遞作笙簧。故人諺云。霅之晝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標(biāo)摩云霄。每飛章寓韻。竹夕華時。彼三上人當(dāng)四面之?dāng)?。所以辭林樂府常采其聲詩。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書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還京師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陸羽云。夫日月云霞為天標(biāo)。山川草木為地標(biāo)。推能歸美為德標(biāo)。居閑趣寂為道標(biāo)。名實兩全品藻斯當(dāng)。爾后聲價軼于公卿間。故與之深者有相國李公吉甫大司空嚴(yán)公綬。右仆射韓公皋。禮部侍郎呂公渭。滑毫節(jié)制盧公群。襄陽節(jié)制孟公簡。同州刺史李公敷。鳳翔尹孫公璹。浙東廉使賈公全中書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劉公長卿。戶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樞。秘閣嚴(yán)維。小諫朱放越。廉問薛戎夕。拜盧元輔。常州釋元浩。潤州釋南容。金華釋乾輔。吳門釋光嚴(yán)。上都釋智崇等。并心交塵外分契林中。萬境在空驅(qū)之為射御。五峰滿眼立之為疆場。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戰(zhàn)自勝者也。以長慶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歸滅于所居蘭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舊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臘五十八。弟子如玢如??行儉省言常儉智猷日超等。皆得師之法。仿仰不遑??諊@于栴檀恨滿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謂之西嶺和尚矣。開成五年中鄭素卿錄德行刊碑頌。立于天竺山之東墟存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廬江何氏。童年貌重遲。見佛像僧儀。必禮敬。天寶初試經(jīng)獲度千泉之南安。蓋侍父宦游所在也。既進具。見大寂禪師一公于建陽佛跡巖及南康龔公山。密契深領(lǐng)。有不可知者。貞元二年。因謁石頭禪師遷公。益進所學(xué)。四年大寂將入滅。謂通曰。玉石之山。資汝道業(yè)。遇可居之。秋與伏牛自在禪師。觀覽京洛。至唐別。見一山蔥茜可愛。問之鄉(xiāng)人曰。此紫玉山也。陟其巔則有石紫色?,撊蝗缬瘛D藝@曰。茲非先師之所記歟。遂掛錫解囊其間。參學(xué)之徒霧擁。 僧問。如何出得三界。答曰。汝在里許。得多少時也。進曰畢竟如何出得。答曰。青山不礙白云飛。于頔相公問。教中道。黑風(fēng)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如何是飄墮羅剎鬼國。通咄曰。于頔客作漢。問這般事作么。頔變色。通指曰。飄墮羅剎鬼國也。一日又問。如何是佛。通喚相公。頔應(yīng)諾。通曰。切忌別求。刺史李公道古尋為伽藍。弟子金藏別從百丈海禪師扣請。元和八年。偶?xì)w省。通喜曰。汝來也。此山有主矣。遽拽主丈去。襄州道俗迎奉之。是年七月十五日。無疾而逝。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通。姓何氏。廬江人。其為童也持重寡辭。見佛形像必對禮嘆詠不舍。因父宦于泉州南安。便求舍丱披緇誦經(jīng)。合格敕度之。當(dāng)天寶初載也。時道一禪師肇化建陽佛跡巖聚徒。通往焉。一師于臨川南康龔公山。亦影隨而去。然誓游方吳越之間。臺明山谷靡不登陟。迨乎回錫江西泐潭山門。勵心僧務(wù)不憚勤苦。貞元二年往南岳見石頭禪師。猶采縷加朱藍之色也。四年大寂禪師垂欲歸化。昌言曰。夫玉石潤山秀利益汝道業(yè)。遇可居之。通聞此言。且同隱讖。殊不詳練。其年秋與伏牛山自在禪師同游京洛?;刂撂浦菸鳌S猩椒骞铝置芩慕^人煙實有塵外之趣。乃問鄉(xiāng)人。云此山是紫玉山。通方憶大寂之懸記。我合居是峰也。乃陟崔嵬見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瑩然。嘆曰號紫玉者合其稱也。先師之言非虛記也。掛錫解囊。參學(xué)之徒霧集。始則誅茅構(gòu)舍。刺史李道古作意為建禪宮焉。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參禮百丈山海禪師?;匾娡āMㄣ溉蛔魃?。汝其來矣。此山有主也。曳杖徑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春秋八十三。一云故相國于頔最所歸心尚書李翱禮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相傳善太一遁甲之術(shù)。代宗大歷中游京師,召入禁中,待詔翰林。德宗時,神策軍修奉天城,道茂請高其垣墻,從之。及朱泚之亂,德宗倉卒至奉天,賴以濟。時道茂已卒,命祭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居天臺山國清寺。德宗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最澄渡海至,欲求天臺之法,屬道邃講訓(xùn),委曲指教,盡授其旨。后最澄歸國,斯教大行,遙尊道邃為祖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幼專天臺智者三觀之學(xué)。大歷中。荊溪湛然師。悉以止觀輔行記。托以敷揚。而同門有浩然者。名尤重。不聽與較。則為流輩所畏服可知。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國沙門最澄。遠(yuǎn)泛滄溟。來承講訓(xùn)。乃盡繕寫一宗部文以東。然猶慮其鄉(xiāng)國之輕蒲者見疑。于是投牒臺州。求署其往來之實。以為證據(jù)。而刺史陸淳即署之云。最證阇梨。形雖異域。性實同源。特稟生知。觸類玄解。遠(yuǎn)傳天臺教旨。又遇龍象邃公???cè)f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觀。親承秘密。理絕名言。他方學(xué)徒。未能信受。所請印記。安可不從。故宜執(zhí)以為憑者。澄歸。斯教大行。乃以一山。易名天臺。以一寺。易名國清。且遙尊邃為初祖。后邃終其所住。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道邃。不知何許人也。幽識遠(yuǎn)晤執(zhí)志有恒。懸解真宗不由邪術(shù)。末傳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荊溪之門沓難窺望。大歷中湛然師委付止觀輔行記。得以敷揚。若神驥之可以致遠(yuǎn)也。于時同門元浩迥知畏服不能爭長矣。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國沙門最澄者。亦東夷卉服中剛決明敏僧也。泛溟涬達江東。慕天臺之法門。求顗師之禪決。屬邃講訓(xùn)委曲指教。澄得旨矣。乃盡繕寫一行教法東歸。慮其或問從何而聞得誰所印俾防疑誤。乃造邦伯作援證焉。時臺州刺史陸淳判云。最澄阇梨形雖異域性實同源。特稟生知觸類玄解。遠(yuǎn)傳天臺教旨。又遇龍象邃公。總?cè)f行于一心。了殊涂于三觀。親承秘密理絕名言。猶慮他方學(xué)徒未能信受所請印記。安可不任為憑云澄泛海到國。赍教法指一山為天臺。號一寺為國清。風(fēng)行電照斯教大行。倭僧遙尊邃為祖師。后終于住寺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梁氏。京兆人。父涉中書舍人。幼使出家。無所顧戀。偶有禪者過之。謂曰??擅莱巍G腋兑云垮a儀范之器。號律沙彌。受具后。歷橫肆。習(xí)南山鈔。謹(jǐn)持守以進于學(xué)。然姿性率略。所處不恒。奉恩莊嚴(yán)草堂諸剎。所至安之。尤以護生為務(wù)。建中二年。坐夏云陽山。一虎忽哮吼入門。澄若有所語者?;u尾攝耳去。澄后徙居章信寺?;騿柶涔?。澄曰。出家可滯一方乎。西域之法。三時分房。俾無貪著。后世易之。哀哉。貞元二年二月八日。上于寺從澄受菩薩戒。京甸傾瞻。賜賚優(yōu)渥。澄盡以回施二田。五年。上幸澄所居問修心法門。且詔為妃主嬪御。受菩薩戒。十六年四月。賜號大圓。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終。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道澄。姓梁氏。京兆人也。父涉中書舍人。生而奇表輒惡葷肴。出家如歸無所顧戀。忽遇禪僧摩頂。與立名曰道澄。瓶錫常隨冥合律范。號律沙彌也。受具之后習(xí)聽南山律于諸學(xué)處。微其玷缺。然性都率略住寺不恒。或奉恩莊嚴(yán)草堂等寺。所到便居護生為切。建中二年坐夏于云陽山。有虎哮吼入其門。澄徐語之。其虎搖尾襵耳而退。徙居章信寺。或問其故。澄曰。出家者可滯一方乎西域三時分房俾無貪著。觀門易立矣。不然者豈通方廣恕乎。貞元二年二月八日。帝于寺受菩薩戒。京甸傾瞻賜賚隆洽。所受而回施二田矣。五年帝幸其寺問澄修心法門。又敕為妃主嬪御受菩薩戒。十六年四月。敕賜號曰大圓。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終于此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