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全部 6分類詞匯 6
《國語辭典》:連珠(連珠)  拼音:lián zhū
1.連珠體的別名。參見「連珠體」條。
2.一種修辭方法。是以每一句結尾的語詞,作為下一句的開頭,使兩句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珠鍊串在一起般,故稱為「連珠」。
3.比喻密集而連續(xù)不斷。薛仁貴征遼事略:「百姓連珠兒納喊,太宗喝采不迭?!埂段拿餍∈贰返谖辶兀骸讣谞I埋伏盡起,槍聲如連珠一般。」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兩種功用不同的兵器。相傳有一人賣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堅固,任何東西都戳不破。后來又誇他的矛最銳利,什么東西都能刺進去。一人問他若拿他的矛來刺他的盾會如何,他卻回答不出來。典出《韓非子。難勢》。后比喻言語行為自相抵觸。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則學上指不可同為真,亦不可同為假的概念或命題。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韓非子·難一:“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后以“矛楯(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魏書·李業(yè)興傳:“ 異 曰:‘圓方之説,經(jīng)典無文,何怪於方?’ 業(yè)興 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録 梁 主《孝經(jīng)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楯?’”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今之記事也則不然,或隔卷異篇,遽相矛盾;或連行接句,頓成乖角?!?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曹唐:“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矛楯之極,則是非鋒起?!?/div>
《國語辭典》:詭辯(詭辯)  拼音:guǐ biàn
詭異狡詐的辯說。《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挂沧鳌竵孓q」。
《國語辭典》:主詞(主詞)  拼音:zhǔ cí
1.邏輯學上指命題中居于主位的詞項。
2.語法上指作為主體的人或物。一般置于謂語之前,是謂語陳述的對象。如「水果很甜」的「水果」。也稱為「主語」。
《國語辭典》:主語(主語)  拼音:zhǔ yǔ
語法上指位于謂語前,作為主體的人或物,是謂語陳述的對象。如「孔子是圣人」中的「孔子」。也稱為「主詞」。
《國語辭典》:蘊涵(蘊涵)  拼音:yùn hán
1.蘊藏包含。清。方苞〈余東木時文序〉:「蓋久困于舉場,故擇義遣辭,不敢過為艱深怪特,而中所蘊涵,則非順時取譽者所能貌似,此好古積學之自然而流露者也。」清。王先謙《東華錄。順治二十四》:「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及諸子之不悖于圣經(jīng)者,莫不蘊涵事理,成一家言。但卷帙浩繁,若以之教人恐未能一時盡解,其義亦未能一時盡得?!挂沧鳌柑N含」。
2.蘊藏的意涵。清。梁詩正〈御繪詩經(jīng)全圖贊〉:「五際六情,條綱可述,理趣環(huán)深,蘊涵微密?!?/div>
《漢語大詞典》:三段論式(三段論式)
邏輯名詞。也叫三段論、三段論法。形式邏輯間接推理的基本形式,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三部分組成,故稱。如:“凡金屬都能導電”(大前提),“銅是金屬”(小前提),“所以銅能導電”(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