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1詞典 1分類詞匯 30
《國語辭典》:海濱(海濱)  拼音:hǎi bīn
近海的地方。如:「海濱浴場」、「海濱公園」。
《國語辭典》:金山  拼音:jīn shān
1.出產(chǎn)黃金的山。《南史。卷七八。夷貊列傳上。海南諸國》:「其國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br />2.山名:(1)位于江蘇省丹徒縣西北,與焦山對峙,為江南勝地。也稱為「金焦」。(2)指位于大陸西北中俄邊境的阿爾泰山。參見「阿爾泰山」條。
3.佛教指佛身。《法華經(jīng)。序品》:「身色如金山,端嚴(yán)甚微妙。」
4.地名。隸屬新北市金山區(qū),面積約四十九平方公里。背山面海,形勢壯麗,海濱公園內(nèi)有溫泉,泉質(zhì)甚佳。另有海水浴場,是消暑度假的好地方。也稱為「金包里」。
《國語辭典》:海國(海國)  拼音:hǎi guó
國境四面臨海的國家。如:「日本是海國?!?/div>
《國語辭典》:海宇  拼音:hǎi yǔ
天下?!段饔斡洝返谒幕兀骸该驱R天大圣,只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且養(yǎng)在天壤之間,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寧也。」也作「海內(nèi)」。
《漢語大詞典》:海邦
(1).古指近海邦國。《詩·魯頌·閟宮》:“遂荒大東,至于海邦?!?鄭玄 箋:“海邦,近海之國也?!?晉 陸云 《祖考頌》:“光宅海邦,大造 江 漢 。”
(2).指沿海省分。 明 唐順之 《升通政司右通政謝表》:“竊念島夷為寇,海邦薦驚。”
(3).指外國。 清 姚鼐 《袁隨園君墓志銘》:“名越海邦,藹如其沖。”
《國語辭典》:島夷(島夷)  拼音:dǎo yí
海外蠻荒的種族。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詩:「海內(nèi)求民瘼,城隅見島夷?!?/div>
《國語辭典》:近海  拼音:jìn hǎi
臨近陸地的海域。如:「近海漁業(yè)」。
《漢語大詞典》:海甸
近海地區(qū)。 南朝 齊 孔稚圭 《北山移文》:“張英風(fēng)於海甸,馳妙譽於 浙 右。”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歸》詩:“壤歌唯海甸,畫角自山樓?!?明 梁辰魚 《浣紗記·伐越》:“主公初登寶位,新御黎民,海甸甫安,邊烽乍息。” 陳毅 《馴鷹詞》:“翱翔于太空,嬉游于海甸?!?/div>
《漢語大詞典》:滬瀆(滬瀆)
(1).古水名。指 吳淞江 下游近海處一段(今 黃浦江 下游)。因當(dāng)?shù)厝嗣裼谩皽痹诮V疄I捕魚為業(yè)而得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袁府君 即日便征, 遺 已聚歛得數(shù)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zhàn)於 滬瀆 ,敗?!?唐 陸廣微 吳地記:“﹝ 崑山縣 ﹞東南一百九十里,有 晉 將軍 袁山松 城, 隆安 二年筑,時為 吳郡 太守,以御 孫恩 軍,在 滬瀆 江濱,半毀江中?!?br />(2).見“ 滬瀆壘 ”。
《漢語大詞典》:滬瀆壘(滬瀆壘)
古壘名。為 東晉 虞潭 、 袁山松 先后所筑。故址在今 上海市 舊 青浦鎮(zhèn) 西, 宋 代已淪入江中。晉書·虞潭傳:“又修 滬瀆壘 ,以防海抄,百姓賴之。”晉書·孫恩傳:“ 吳國 內(nèi)史 袁山松 筑 滬瀆壘 ,緣海備 恩 ?!?清 吳偉業(yè) 《江上》詩:“江過 濡須 誰筑壘?潮通 滬瀆 總安流。”
分類:先后
《國語辭典》:濱海(濱海)  拼音:bīn hǎi
沿海。《公羊傳。僖公四年》:「君既服南夷矣,何不還師濱海而東服東夷且歸。」
《國語辭典》:三板  拼音:sān bǎn
1.小船。或附掛于海船上;或長竹束成,用于近海捕魚;或首尾置炮,兩旁具槳,用以作戰(zhàn)。也作「舢板」、「舢舨」。
2.古代筑墻用的板。每塊板二尺高,三板高六尺。《戰(zhàn)國策。趙策三》:「今城不沒者三板?!?/div>
《漢語大詞典》:海徼
謂近海地區(qū)。 唐 劉長卿 《贈元容州》詩:“海徼長無戍, 湘山 獨種畬?!?宋 曾鞏 《福州謝到任表》:“慰海徼之幽荒,布德音之寬大。” 宋 蘇軾 《與傅維巖秘校書書》之一:“守局海徼,淹屈才美?!?清 譚瑩 《聞試炮聲感賦》:“近來承廟謨,召募遍海徼。”
《國語辭典》:蚶田  拼音:hān tián
海邊養(yǎng)殖蚶的場所。
分類:近海
《國語辭典》:鳥夷(鳥夷)  拼音:niǎo yí
稱中國東北偏遠(yuǎn)地區(qū)的居民。因取鳥獸之皮為衣而得名。《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上》:「大陸既作,鳥夷皮服?!固啤n亷煿?。注:「此東北之夷,搏取鳥獸,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說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鳥也?!?/div>
《國語辭典》:鯤鯓(鯤鯓)  拼音:kūn shēn
閩南方言。指近海浮出水面的大型沙洲,如鯤浮游于海上。在過去鯤鯓與岸邊有淺海相隔,外向大洋。根據(jù)《臺灣府志。卷一。封域。山川》記載,當(dāng)時有一到七鯤鯓,中間互相接連,上面是一連串的漁村。今日臺南市古跡中有「南鯤鯓代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