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8詞典 1分類詞匯 17
《分類字錦》:運糧(運糧)
酉陽雜俎運糧驢西域厭達(dá)國有寺戶以數(shù)頭驢運糧上山無人驅(qū)逐自能往返寅發(fā)午至不差晷刻
左傳晉荀首如齊逆女故宣伯餫諸榖注野饋曰餫運糧饋之敬大國也
《國語辭典》:糧道(糧道)  拼音:liáng dào
1.輸運糧食的道路?!妒酚?。卷八。高祖本紀(jì)》:「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2.職官名。明、清兩代負(fù)責(zé)督促該省漕糧運輸?shù)墓倮簟R卜Q為「督糧道」。
《國語辭典》:轉(zhuǎn)漕(轉(zhuǎn)漕)  拼音:zhuǎn cáo
轉(zhuǎn)運糧餉。陸運稱轉(zhuǎn),水運稱漕?!妒酚洝>砦迦?。蕭相國世家》:「軍無見糧,蕭何轉(zhuǎn)漕關(guān)中,給食不乏。」
《國語辭典》:運轉(zhuǎn)(運轉(zhuǎn))  拼音:yùn zhuǎn
1.沿著一定的軌道轉(zhuǎn)動。《淮南子。主術(shù)》:「運轉(zhuǎn)而無端,化育如神?!?br />2.氣運轉(zhuǎn)變。如:「時來運轉(zhuǎn)」。
《國語辭典》:海運(海運)  拼音:hǎi yùn
1.利用船舶在海上運輸。如:「這批救濟品經(jīng)由海運送抵非洲?!?br />2.在海面上振翅飛行時,使水發(fā)生波動?!肚f子。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漢語大詞典》:糧運(糧運)
(1).糧食的運送。后漢書·來歙傳:“帝然之。於是大轉(zhuǎn)糧運。”南史·胡穎傳:“ 武帝 進(jìn)軍頓 西昌 ,以 穎 為 巴丘 令,鎮(zhèn) 大皋 ,督糧運。”
(2).指運糧的道路。晉書·文帝紀(jì):“ 泰山 太守 胡烈 以奇兵襲 都陸 ,焚其糧運?!?span id="igpdsgv"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四年》:“丁巳, 秦王 世民 遣 王君廓 將輕騎千餘,抄其糧運,又破之,獲其大將軍 張青特 ?!?/div>
《國語辭典》:運漕(運漕)  拼音:yùn cáo
由水道運糧。《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鄧艾傳》:「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div>
《國語辭典》:糧船(糧船)  拼音:liáng chuán
舊時在運河上運糧的船只。
《漢語大詞典》:中納(中納)
宋 代募商人運糧秣至邊境地區(qū),以供軍需,而給予鈔引,使至京師或指定地點領(lǐng)取現(xiàn)金或鹽茶等物,謂之“入中”,亦稱“ 中納 ”。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繕備》:“這鹽呵,是銀山雪障連天晃,海煎成夏草秋糧。平看取鹽花灶場,儘支排中納邊商?!?/div>
《漢語大詞典》:通糧(通糧)
運送糧食。亦為古代負(fù)責(zé)運糧之官。逸周書·大匡:“外食不贍,開關(guān)通糧,糧窮不轉(zhuǎn),孤寡不廢?!?span id="feadgus" class="book">《六韜·王翼》:“通糧四人,主度飲食,備畜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困乏?!?/div>
《國語辭典》:轉(zhuǎn)道(轉(zhuǎn)道)  拼音:zhuǎn dào
1.改由他路而行。如:「前面道路整修中,請轉(zhuǎn)道?!?br />2.運糧的道路?!稘h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有詔將八校尉與驍騎都尉、金城太守合,疏捕山間虜,通轉(zhuǎn)道津渡?!?/div>
《國語辭典》:糧車(糧車)  拼音:liáng chē
軍隊中載運糧食和草料的車輛?!度龂萘x》第一一四回:「鄧艾引五萬精兵徑往壇山谷中來,遠(yuǎn)遠(yuǎn)使人憑高遠(yuǎn)探,只見無數(shù)糧車,接連不斷,從山凹中而行?!?/div>
《國語辭典》:食道  拼音:shí dào
1.飲食的方法?!抖Y記。檀弓下》:「飯用米貝,弗忍虛也,不以食道,用美焉爾。」
2.運糧的路?!稇?zhàn)國策。趙策二》:「韓絕食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埂稘h書。卷四○。周勃傳》:「楚兵剽輕,難與爭鋒,愿以梁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br />3.消化管中的一段,介于咽腔與胃之間,具有輸送口中食物到胃中消化的功用。也稱為「食管」。
《漢語大詞典》:運職(運職)
指管理運糧的職務(wù)。舊唐書·食貨志下:“ 咸亨 三年, 關(guān)中 飢,監(jiān)察御史 王師順 奏請運 晉 、 絳州 倉粟以贍之,上委以運職。”
《漢語大詞典》:貼兌(貼兌)
明 宣德 六年,因 江 南農(nóng)民運糧到北方各倉,往返需時幾近一年,有誤生產(chǎn),改令農(nóng)民送糧至 淮安 、 瓜州 ,交付衛(wèi)所官軍北運。農(nóng)民向官軍補貼路費和耗米,稱貼兌。 明 歸有光 《遺王都御史書》:“當(dāng)時民以為不堪,故改定於 淮安 、 瓜州 水次,增加船腳耗米,對船貼兌,與軍領(lǐng)運,此所謂兌運也?!眳㈤?span id="orvgbsy" class="book">《明史·食貨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