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略陽臨渭人,氐族,字元達。苻堅從兄子。為青州刺史,封樂安縣男。降晉,加員外散騎侍郎,以性好忤物,為王國寶所譖,被殺。有《苻子》。
全晉文
朗字元達,堅從兄子,征拜鎮(zhèn)東將軍青州刺史,封樂安男。堅敗后降晉,為員外散騎侍郎,王國寶譖而殺之,有《苻子》三十卷。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劉氏。又曰薩何。并州西河人。以獵為業(yè)。既而死。歷游地獄。大怖。有道人慰安之。且為說法曰。吾汝前世師也。當(dāng)速往丹陽會稽吳郡。尋阿育王塔像?;谙促碜?。俄復(fù)生。乃棄家為沙門。寧康中。至京師。夜見長干寺剎尾有異色。即詣再拜環(huán)繞之。忽光迸剎下。钁之得三石碑。覆鐵函一。開之有銀函。又開之有金函。藏舍利三顆。爪甲一。紺發(fā)一螺。引之長數(shù)丈。函旁有款識。蓋周宣王時。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之一也。簡文帝先為三層之塔。以奉安之。太元十六年。孝武帝又加三層其上。咸和中。丹陽尹高悝。掘張侯橋浦中。得金像無趺。有旁行書詳之曰。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車載而歸。至長干巷。車不行。因從牛所如即入寺。遂留之。又一年。臨海男子張系。世漁于??凇5勉~蓮華趺。不敢藏。以送縣進之。有詔安金像之足。如鑰合。然有五梵僧。詣悝曰。昔得像于天竺。至鄴遭亂埋河邊。已而尋之失所在。比夢像出江東為君所獲。故來瞻禮耳。悝與俱至長干。像即放光。五僧云。其頂后尚有圓光相。后當(dāng)?shù)弥?。咸安元年。交州合浦蜑董宗之采珠海困果得之。以為奇瑞。表進之。有詔安像之背。如函蓋焉。凡四十馀年。東西散失。而復(fù)并一處。非靈異乎。達供事久之。遂東游。至吳郡拜瞻石像。石像者。建興元年。有漁于松江者。每夜見光。疑為海神。傳之道俗。居士朱應(yīng)。偕東靈寺帛尼。至滬瀆口。見二巨人浮而至。視之石質(zhì)也。背有志。一名維衛(wèi)。二名迦葉。迎置通玄寺。達留通玄三年。懺洗不懈。又至?xí)0菡班帋X山塔。此塔亦阿育王所造。有靈光發(fā)塔頂。達傾誠懺洗。盡酬地獄道人之誡。達后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十三 興福
竺慧達。姓劉。本名薩河。并州西河離石人。少好田獵。年三十一忽如暫死。經(jīng)日還蘇。備見地獄苦報。見一道人云。是其前世師。為其說法訓(xùn)誨令出家往丹陽會稽吳郡覓阿育王塔像。禮拜悔過以懺先罪。既醒即出家學(xué)道。改名慧達。精勤福業(yè)。唯以禮懺為先。晉寧康中至京師。先是簡文皇帝于長干寺造三層塔。塔成之后每夕放光。達上越城顧望見此剎杪獨有異色。便往拜敬晨夕懇到。夜見剎下時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許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鐵函。函中又有銀函。銀函里金函。金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發(fā)。發(fā)申長數(shù)尺。卷則成螺。光色炫耀。乃周敬王時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既道俗嘆異。乃于舊塔之西更豎一剎。施安舍利。晉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為三層。又昔晉咸和中丹陽尹高悝。于張侯橋浦里掘得一金像。無有光趺。而制作甚工。前有梵書云。是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載像還至長干巷口。牛不復(fù)行非人力所御。乃任牛所之。徑趣長干寺。爾后年許。有臨海漁人張系世。于海口得銅蓮華趺浮在水上。即取送縣??h表上上臺。敕使安像足下。契然相應(yīng)。后有西域五僧詣悝云。昔于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置河邊。王路既通尋覓失所。近得夢云。像已出江東為高悝所得。故遠涉山海欲一見禮拜耳。悝即引至長干。五人見像歔欷涕泣。像即放光照于堂內(nèi)。五人云。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dāng)至。晉咸安元年交州合浦縣采珠人董宗之。于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晉簡文帝敕施此像。孔穴懸同光色一重。凡四十馀年東西祥感光趺方具。達以剎像靈異倍加翹勵。后東游吳縣禮拜石像以像于西晉將末建興元年癸酉之歲。浮在吳松江滬瀆口。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以迎之。于是風(fēng)濤俱盛駭懼而還。時有奉黃老者。謂是天師之神。復(fù)共往接飄浪如初。后有奉佛居士吳縣民朱應(yīng)。聞而嘆曰。將非大覺之垂應(yīng)乎。乃潔齋共東云寺帛尼及信者數(shù)人到滬瀆口?;妆M虔歌唄至德。即風(fēng)潮調(diào)靜。遙見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銘志一名惟衛(wèi)。二名迦葉。即接還安置通玄寺。吳中士庶嗟其靈異。歸心者眾矣。達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晝夜虔禮未嘗暫廢。頃之進適會稽禮拜??塔。此塔亦是育王所造。歲久荒蕪示存基蹠。達翹心束想乃見神光焰發(fā)。因是修立龕砌。群鳥無敢棲集。凡近寺側(cè)畋漁者必?zé)o所獲。道俗傳感莫不移信。后郡守孟顗。復(fù)加開拓。達東西覲禮屢表徵驗。精勤篤勵終年無改。后不知所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2 【介紹】: 東晉太原晉陽人,字元達,一字黃曇子,小字佛大。王坦之子。弱冠知名。歷位驃騎長史。以貌丑才慧,苻堅從兄子苻朗謂其狗面人心,朗后為忱所殺。孝武帝太元中出為荊州刺史,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在州威風(fēng)肅然,桓玄憚而服之。能得物和,任達不拘。性嗜酒,晚年尤甚,或連月不醒。
全晉文·卷二十九
忱字元達,小字佛大,坦之第四子。太元中為吏部郎,歷驃騎長史,出為建武將軍,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荊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荊州,卒,贈右將軍,謚曰穆。有集五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34—400 【介紹】: 東晉東海郯人,字茂達。少知名。州檄主簿,舉秀才。敬慎奉公。為孝武帝所寵信,多預(yù)朝廷機密,拜少傅。有知人之稱,帝欲用王恭、殷仲堪,以同雅,雅不可,后二人果敗。官至左仆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代人。后秦姚萇時率部落歸道武帝,賜爵聊城侯,待以上客,賜妻鄭氏。為人閑雅恭慎,帝深器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0 【介紹】: 東晉城陽平昌人,字彥達。少為王恭所知。桓玄重之。及玄稱帝,與劉裕合謀討之,盡散家財以供軍糧。拜丹陽尹,累遷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安帝義熙六年盧循起事,晉軍累敗,遂自殺。
全晉文
昶字彥遠,平昌人,為廣陵主簿,桓玄篡位,與劉裕等起義,為長史,安帝反正,拜丹陽尹,尋監(jiān)中軍留府事,以盧循入寇,仰藥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朝時西域曹國人。北齊時官至朝散大夫,善畫佛像。(《歷代名畫記》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廣平曲安人,家涼州。程駿從祖弟。以文辯稱。為沮渠牧犍世子參乘。早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清河繹幕人。房法壽從弟。少驍勇。初在宋為青州刺史沈文秀中兵參軍,歷官并州刺史,領(lǐng)太原太守,戍升城。后降魏,為歸安縣令。以與崔道固有宿憾,未幾乞解官。停京師半歲,復(fù)南奔,剃發(fā)為沙門,改名僧達。尋卒。
谷士恢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昌黎人,字紹達。谷纂弟。少好琴書。初為宣武帝挽郎,后入侍孝明帝,得寵。胡太后之反政,士恢有力焉。累官鴻臚少卿。封元城縣侯。胡太后嬖臣鄭儼懼其間構(gòu)于帝,以士恢為州,士恢耽寵,不愿出,太后誣其罪殺之。
李顯達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潁川陽翟人。父喪,哀毀盡孝,有司狀聞,靈太后詔表其門閭。
孟達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全后魏文·卷四十八
達,爵里未詳。
孟廣達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全后魏文·卷四十九
廣達,爵里未詳。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未詳其氏族鄉(xiāng)里。拓跋氏之初。入中國。尤禁讖緯等書。所在??檢殊劇?;蛘_達所藏蓄頗多。即命有司。收付榮陽獄。窮劾萬狀。達以實對。終不服。時博陵魏公。承上旨意羅織之。使系頸車輪上。防衛(wèi)如法。夜不得稍縱。達自以為必死。但一心稱觀十菩薩不小置。且四鼓忽失車輪。而頸隨以輕舉矣。顧守者皆熟睡。因欲遠走以避。然久系。足拘攣不可行。??跚至天曉。而虜追騎遽及。遂伏草中。虜縱騎蹴踏。草盡靡而卒莫知達處。達仰視諸虜。皆有若牛皮者障其目。故雖對面亦弗睹也。噫異哉。 又僧明。北臺石窟寺主也。時上疑沙門為盜。命悉捕逮殺之。時得數(shù)百人。而明實其首。乃加束縛。以俟刑戮。明曰。觀音能救苦經(jīng)。豈誣哉。方口誦心想。精禱不已。至夜半覺徽纆小寬。逮曉斷絕都盡。竟逸。吏以事白上。上使蹤跡之無他。故上亦寤其非反者。遂俱獲免。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超達。未詳其氏。元魏中行業(yè)僧也。多學(xué)問有知解。帝禁圖讖尤急。所在搜訪。有人誣達有之。乃收付榮陽獄。時魏博陵公檢勘窮劾。達以實告。大怒以車輪系頸。嚴(yán)防衛(wèi)之。自知無活路。專念觀世音。至夜四更忽不見車輪。所在見守防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將欲遠避。以久系獄。腳遂??急不能及遠行至天曉。虜騎四出追之。達惟逃必不免。因伏草中騎來蹋草并靡。雖從邊過對而不見。仰看虜面。悉以牛皮障目。達一心服死。至誠稱念。夜中虜去。尋即得脫。又僧明道人。為北臺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門為賊。收數(shù)百僧互系縛之。僧明為魁首。以繩急纏從頭至足。剋期斬決。明大怖一心念觀音。至半夜覺纏小寬。私心欣幸精到彌切。及曉索然都斷既因。得脫逃逸奔山。明旦獄監(jiān)來覓不見。惟有斷繩在地。知為神力所加也。即以奏聞。帝信道人不反。遂一時釋放。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窣和。姓劉氏。咸陽東北三城定陽稽胡也。勇而多力。嗜獵射。倜儻自縱。雅不得鄉(xiāng)里譽。治家至贍足。父母兄弟相孝友。仕以梁城突將守襄陽。嘗被酒獲疾。死歷地獄諸苦。因出家。住慈州安民寺。后復(fù)往越。禮舍利??虆栠M脩。具如別傳。太延元年。西游涼州番禾。望東北御谷而拜曰。此崖他日當(dāng)有尊像出現(xiàn)。而或全或缺。世之治亂系焉。正光初。忽大風(fēng)雨疾雷破山。見一丈八石像屹立。嚴(yán)整而無其首。人競琢首置之。隨置隨墮。視其勢不可置。乃已。而魏之衰自此始。逮周興。光發(fā)城東七里澗。掘之得首。舉而合之像上。如素。保定初。詔建寺其地。額瑞像。建德初。像首復(fù)墮。而滅法之兆見矣。隋開皇間。像完美殊甚。大業(yè)五年。上躬致禮敬。詔易寺額為感通。以旌其異。夫象當(dāng)達之記。更八十七年。而后果出現(xiàn)。又四十馀年而與首合。又十馀年而首墮。每合每墮。驗如達記。是何其神也。達死。肅之酒泉。阇維獲碎骨如葵子。關(guān)表百姓。至今以廟貌奉之。號劉師佛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慧達。姓劉。名窣(蘇骨反)和。本咸陽東北。三城定陽稽胡也。先不事佛。目不識字。為人兇頑。勇健多力樂。行獵射。為梁城突騎。守于襄陽。父母兄弟三人并存。居家大富。豪侈鄉(xiāng)閭縱橫不理。后因酒會遇疾。命終備睹地獄眾苦之相。廣有別傳。具詳圣跡。達后出家。住于文成郡。今慈州東南高平原。即其生地矣。見有廟像。戎夏禮敬處于治下安民寺中。曾往吳越。備如前傳。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流化將訖。便事西返。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御谷。而遙禮之。人莫有曉者。乃問其故。達云。此崖當(dāng)有像現(xiàn)。若靈相圓備。則世樂時康。如其有闕。則世亂民苦。達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里石澗中死。其骨并碎。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塑像手上。寺有碑云。吾非大圣。游化為業(yè)。文不具矣。爾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忽大風(fēng)雨。雷震山裂。挺出石像。舉身丈八。形相端嚴(yán)。惟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彫鐫別頭。安訖還落。因遂任之。魏道陵遲。其言驗矣。逮周元年。治涼州城東七里澗。忽有光現(xiàn)徹照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巖安之。宛然符會。儀容彫缺四十馀年。身首異所二百馀里。相好還備。太平斯在。保定元年。置為瑞像寺焉。乃有燈光流照鐘聲飛向。相續(xù)不斷。莫測其由。建德初年。像首頻落。大蒙宰及齊王。躬往看之。乃令安處。夜落如故。乃經(jīng)數(shù)十。更以馀物為頭。終墜于地。后周滅佛法。僅得四年鄰國殄喪。識者察之方知先鑒。雖遭廢除像猶特立。開皇之始經(jīng)像大弘。莊飾尊儀更崇寺宇。大業(yè)五年。煬帝躬往禮敬厚施。重增榮麗。因改舊額為感通寺焉。故令模寫傳形量不可測。約指丈八臨度終異。致令發(fā)信彌增日新。余以貞觀之初歷游關(guān)表。故謁達之本廟。圖像儼肅日有隆敬。自石隰慈丹延綏威嵐等州。并圖寫其形所在供養(yǎng)。號為劉師佛焉。因之懲革胡性。奉行戒約者殷矣。見姚道安制像碑。
神僧傳·卷第三
釋慧達。姓劉氏。名窣和。本咸陽東北三城定陽稽胡也。先不事佛目不識字。后因酒會疾。命終備睹地獄眾苦之相。因出家為僧。住于文成郡。至元魏太武太延元年流化將訖。便事西返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御谷而遙禮之。人莫有曉者。乃問其故。達云。此崖當(dāng)有像現(xiàn)。若靈相圓備則世樂時康。如其有闕則世亂民苦。爾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忽天風(fēng)雨雷震山裂。挺出石像舉身丈八。形相端嚴(yán)唯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彫鐫別頭安訖還落。因遂住之。魏道凌遲其言驗矣。逮周元年治涼州。城東七里澗忽有光現(xiàn)。徹照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巖安之。宛然符會。相好圓備。太平斯在。保定元年置為瑞像寺焉。識者方知其先監(jiān)。達后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里澗中死。其骨并碎如葵子大??纱┲?。今城西古寺中塑像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