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邊音(邊音)  拼音:biān yīn
發(fā)音時,舌尖與齒齦或前顎接觸,使口腔中路阻塞,氣流分由舌邊泄出而成的輔音。如注音符號的ㄌ。也稱為「分音」。
《漢語大詞典》:兀卒
黨項 語音譯。 西夏 國主的自稱。宋史·外國傳一·夏國上:“﹝ 趙元昊 ﹞猶稱男 邦泥定國 兀卒上書父 大宋 皇帝,更名 曩霄 而不稱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號。議者以為改吾祖為兀卒,特以侮玩朝廷,不可許?!?宋 范仲淹 《答安撫王內(nèi)翰書》:“今貴稱兀卒,以避中朝,取 漢 唐 故事,如單于、可汗之類。” 宋 蘇轍 《龍川別志》卷下:“ 元昊 入寇,所至如入無人之境。后數(shù)年,力盡求和,歲增賂遺,仍改名‘兀卒’,朝廷竟不問?!?/div>
《漢語大詞典》:語誤(語誤)
(1).語音不準(zhǔn)。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三:“冠欹感髮禿,語誤悲齒墮?!?br />(2).語言謬誤。 魯迅 《吶喊·狂人日記》:“記中語誤,一字不易。”
分類:語音謬誤
《國語辭典》:牙音  拼音:yá yīn
舊謂舌后阻之音為「牙音」。如三十六字母中的見、溪、群、疑為牙音。
《國語辭典》:堪布  拼音:kān bù
1.喇嘛教中主持受戒者之稱。
2.喇嘛教大寺院的禮倉(僧學(xué)院)和中小寺院的最高主持人。
3.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僧官名。為達喇、班禪的高級侍從,握有大權(quán)。
《漢語大詞典》:庵摩勒(菴摩勒)
果名。梵語音譯。又稱“餘甘”、“菴摩羅”。果為球形,有棱。 宋 黃庭堅 《更漏子》詞:“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顆顆?!?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菴摩勒﹝釋名﹞引 陳藏器 曰:“梵書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漢語大詞典》:聲化(聲化)
(1).聲威教化。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擇皇 齊 之令典,致聲化於雍熙?!?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南齊書·高帝紀(jì)上》:“聲化遠洎,荒服無塵,殊類同規(guī),華戎一揆?!?金 王若虛 《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昔予閒居於 東垣 ,聞 沃州 寧晉 有賢令尹,民樂其政,歌而舞之,聲化藹然,愈久益播?!?br />(2).語音學(xué)名詞。即清音的濁音化。語音中的清音,有時受鄰近元音或濁音的影響而變?yōu)闈嵋?。如普通話“好的”hǎode快讀時“的”的聲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變?yōu)闈嵋鬧d]。
《國語辭典》:類化(類化)  拼音:lèi huà
1.學(xué)習(xí)心理學(xué)上指一個刺激經(jīng)過學(xué)習(xí)而能引起某一反應(yīng),其后類似的刺激亦能引起類似的反應(yīng),稱為「類化」。
2.在文法或語音上,某些不規(guī)則的變化可受其他規(guī)則變化而變成同一形式。
《國語辭典》:音素  拼音:yīn sù
語音中最小的單位。如漢語音節(jié)ā(啊)只有一個音素,ài(愛)有兩個音素,dāi(呆)有三個音素等。音素可以分元音、輔音兩大類。
《國語辭典》:音譯(音譯)  拼音:yīn yì
翻譯時直接模仿原語的語音而不把它意思翻譯出來。
《漢語大詞典》:珠申
滿語音譯。即女真、女直,亦即后之滿族。 柳亞子 《哭威丹烈士》詩:“私怨公仇兩愁絶,幾時王氣剗珠申?”參見“ 女真 ”。
《國語辭典》:女真  拼音:nǚ zhēn
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之一。為滿族的祖先,古籍常用籠統(tǒng)的稱呼,如周時稱為「肅慎」。漢、三國、晉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靺鞨」,五代時始稱「女真」。居混同江兩岸,江南者為熟女真,江北者為生女真。后屬遼,因避遼主耶律真宗諱,改稱為「女直」。生女真部長完顏阿骨打叛遼自立,建國號為金。滅遼貢宋,統(tǒng)治中國淮河以北之地,與南宋對峙,勢稱全盛,后為蒙古所滅。其后女真人在東北生聚。明代后期,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極改號為清,將女真改稱為「滿清」。西元一六四四年入關(guān),不久統(tǒng)一全國。也稱為「女貞」、「盧貞」、「稷慎」、「息慎」。
《國語辭典》:今音  拼音:jīn yīn
1.現(xiàn)代的語音。
2.音韻學(xué)上指以《切韻》、《廣韻》等韻書為代表的隋唐音。與以《詩經(jīng)》押韻、《說文》諧聲等為代表的周秦音(古音)相對。
《國語辭典》:阿毗曇(阿毗曇)  拼音:ā pí tán
佛教三藏中屬于論藏的典籍。譯自胡語。指對佛陀教法以非常精細而系統(tǒng)化著成的佛教典籍?!栋⑴遗派痴摗肪硪唬骸竼栐唬骸盒薅嗔_、毗尼、阿毗曇有何差別?』」也作「阿毗達磨」。
《國語辭典》:氆氌(氆氌)  拼音:pǔ lū
藏族地區(qū)所產(chǎn)的一種手工羊毛織品。種類甚多,一般用來當(dāng)作衣服和坐墊等材料。如:「這次民族文化展,校方特地展示一件用氆氌制成的藏族服飾。」
《國語辭典》:四呼  拼音:sì hū
音韻學(xué)家分韻母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種,合稱為「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