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78詞典 5分類詞匯 73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證 → 證證”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節(jié)略(節(jié)略)  拼音:jié lüè
1.綱要、摘要。如:「這是演講稿的節(jié)略,你不妨參考看看?!?br />2.簡要、簡略。如:「由于時間有限,他向大家節(jié)略陳述了事實一遍?!?br />3.一種外交文書。用書面略述事情的大要,其重要性次于照會。《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因在袖里拿出一個節(jié)略來遞與杜少卿,叫家人把那兩封銀子交與杜老爺家人帶去?!?/div>
《國語辭典》:證明  拼音:zhèng míng
引證確實?!稌x書。卷五○。曹志傳》:「父子證明,足以為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你道這女兒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債,一生證明討命,可不利害么?」
《國語辭典》:實據(jù)(實據(jù))  拼音:shí jù
確實的證據(jù)。如:「真憑實據(jù)」。《紅樓夢》第四九回:「你信云兒混說。他的那嘴,有什么實據(jù)?!?/div>
《漢語大詞典》:憑說(憑説)
辯白的證據(jù)。《宣和遺事》前集:“女子領(lǐng)了圣旨,口占一詞道:……誤到 玉皇 金殿砌,賜酒金杯滿設(shè)。量窄從來,紅凝粉面,尊見無憑説。假王金盞,免公婆責(zé)罰臣妾?!?/div>
《國語辭典》:鐵案(鐵案)  拼音:tiě àn
喻證據(jù)確鑿、不能改變的案件。《老殘游記》第一八回:「此案情形,據(jù)卑職看來,已成鐵案,決無疑義。」
《漢語大詞典》:明證(明証)
亦作“ 明証 ”。亦作“ 明正 ”。
(1).明確的證據(jù)。 漢 王符 《潛夫論·考績》:“諺曰:‘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span id="ecwyy6w" class="book">《朱子語類》卷四三:“雖無明證,看得來是如此?!?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二章第五節(jié):“ 商 朝有軍隊與監(jiān)獄,甲骨文已有明證?!?br />(2).證人;作證。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哥哥,則今日請我友人 李社長 為明証,見立兩紙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紙,兄弟收一紙。”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相公隨即差人捉 劉天祥 并晚婆婆來,就帶合同,一併赴官。又拘 李社長 明正。”
《漢語大詞典》:疑罪
證據(jù)不足,難以量刑之罪。《后漢書·魯恭傳》:“小吏不與國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賊,不問曲直,便即格殺,雖有疑罪,不復(fù)讞正。”《魏書·刑罰志》:“ 漢武 時,始啟 河 右四郡,議諸疑罪而謫徙之?!?唐 虞世南 《賦得慎罰》:“政寬思濟猛,疑罪必從輕?!?/div>
《漢語大詞典》:中據(jù)(中據(jù))
指證人、證據(jù)。 清 袁枚 續(xù)新齊諧·受私橋:“﹝兩人﹞互相爭詈,觀者如堵。問 張 ,則言 李 無良;問 李 ,則言 張 冒騙。兩無中據(jù),難定曲直?!?/div>
《漢語大詞典》:取證(取證)
求取證據(jù)。 晉 楊乂 《刑禮論》:“蓋刑禮之本,經(jīng)緯陰陽,擬則乾坤……或者取證於春秋,有意乎尋本以綜末?!?span id="ks4egi6" class="book">《小說選刊》1981年第8期:“至于 朱江川 的第二條罪狀,必須到 廣州 找他姑姑和當(dāng)?shù)毓簿?,還涉及他國外的親屬,根本無法取證?!?/div>
《國語辭典》:信據(jù)(信據(jù))  拼音:xìn jù
1.確實可信的證據(jù)。如:「白紙黑字就是最好的信據(jù)?!?br />2.相信,作為證據(jù)?!读凝S志異。卷一一。段氏》:「言之鑿鑿,確可信據(jù)?!?/div>
《國語辭典》:證人  拼音:zhèng rén
1.為人作證的人。也稱為「保見人」。
2.法律上指當(dāng)事人以外,對審判或檢察機關(guān)陳述自己的經(jīng)驗或其所親見、親聞事實的第三人。
《國語辭典》:引證  拼音:yǐn zhèng
援引事實、法條或別人的言論做為根據(jù)?!赌鲜贰>矶?。王曇首傳》:「每博議引證,先儒罕有其例?!?/div>
《國語辭典》:驗左(驗左)  拼音:yàn zuǒ
證據(jù)?!缎绿茣?。卷一四五。竇參傳》:「宣武劉士寧餉參絹五千,湖南觀察使李巽故與參隙,以狀聞,又中人為之驗左,帝大怒,以為外交戎臣,欲殺參?!?/div>
《漢語大詞典》:成證(成證)
現(xiàn)成的證據(jù)。 章炳麟 《排滿平議》:“今以歷史成證言之, 苗 族之來先於 漢 族,非有符驗可尋也; 漢 族之來先於 苗 族,則猶有可質(zhì)成者。”
《漢語大詞典》:事證(事證)
物證,證據(jù)。宋書·蔡興宗傳:“帶授 興宗 手跡數(shù)紙,文翰炳然,事證明白,不假覈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