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49詞典 8分類詞匯 241
《國語辭典》:考績(考績)  拼音:kǎo jī
以一年為期,就工作人員的工作表現(xiàn),考評其成績。如:「他在工作上杰出的表現(xiàn),因此獲得甲等考績?!?/div>
《漢語大詞典》:記注(記註)
(1).記錄史實(shí)。 周 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漢 代以后,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記錄言行。 漢 王粲 《為劉荊州與袁尚書》:“且當(dāng)先除 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議兄弟之怨,使記注之士,定曲直之評,不亦上策邪?” 唐 柳虬 《上周太祖書》:“而 漢 魏 已還,密為記注,徒聞后世,無益當(dāng)時(shí),非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者也?!?span id="7r5ld9f" class="book">《金史·孟浩傳》:“ 浩 對曰:‘良史直筆,君舉必書。帝王不自觀史,記注之臣乃得盡其直筆?!?br />(2).起居注;編年實(shí)錄。 隋 牛弘 《請開獻(xiàn)書表》:“故知衣冠軌物圖畫記注,播遷之餘,皆歸 江左 ?!?span id="9xpatxj"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 魏謩 取記注觀之?!?胡三省 注:“記注,即起居注?!?br />(3).記述、注釋。 清 尤侗 《余賓碩〈金陵覽古〉序》:“駕言出游,匝月而窮其勝,得詩六十首,首各記注?!?br />(4).掛懷,關(guān)注。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乃工科給事中 王培佑 ,日前因事召見,奏言拳民忠勇可用,頗蒙記注?!?br />猶記錄。后漢書·律歷志論:“歷載彌久,暨於 黃帝 ,班示文章, 重 黎 記註?!?span id="5m2ydee" class="book">《舊唐書·柳登傳》:“然 芳 勤於記註,含毫罔倦。” 清 趙翼 《余既答稚存黃金之嘲乃又有詩來索戰(zhàn)再作長句報(bào)之》:“我將請司甲乙?guī)ぃ斐瞿霟┯浽]?!?/div>
《漢語大詞典》:日錄
(1).史書記事的一種體例。記其事并記其時(shí)日。《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漢 何休 注:“於所聞之世……大夫卒,無罪者日録,有罪者不日,略之。”
(2).指史官按日的記錄。宋史·周常傳:“陛下於災(zāi)暾可畏之候,暫停進(jìn)對,亦人情之常;若著為定令,則必記於日録,傳之史筆?!?br />(3).猶日記。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四:“ 山谷 晚年作日録,題曰《家乘》?!?阿英 《敵后日記·〈廟灣紀(jì)程〉序》:“余自五月三十一日,離 泰州 前來軍部……諸凡海陸河川,風(fēng)雨晦暝,艱辛苦難,無不飽經(jīng)。故抵達(dá)軍本部 亭子港 以后,遂將途中日録,匯為一冊存之。”
《漢語大詞典》:注記(注記)
記載;記錄。后漢書·皇后紀(jì)上·和熹鄧皇后:“ 平望侯 劉毅 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記?!?晉 干寶 《〈搜神記〉序》:“國家不廢注記之官,學(xué)士不絶誦覽之業(yè),豈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宋 初承 五代 ,三省無專職……六曹不釐本務(wù),給舍不領(lǐng)本職,諫議無言責(zé),起居不注記?!?/div>
分類:記載記錄
《國語辭典》:序錄(序錄)  拼音:xù lù
1.依次選錄。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正緯》:「故知前世符命,歷代寶傳,仲尼所撰,序錄而已?!?br />2.記錄。宋。曾鞏類要序〉:「至于地志、族譜、佛老、方伎之眾說,旁及九州之外蠻夷荒忽詭變奇跡之序錄,皆披尋細(xì)繹?!?br />3.書目的編次和說明。
《漢語大詞典》:錄記(録記)
記錄。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十二:“亦經(jīng)御覽,親筆録記?!?/div>
分類:記錄
《漢語大詞典》:載錄(載録)
(1).記載;記錄。三國志·吳志·周瑜呂蒙等傳論:“ 孫權(quán) 之論,優(yōu)劣允當(dāng),故載録焉?!?br />(2).引申為史文。 隋 王通 中說·王道:“吾欲續(xù)書,按諸載録,不足徵也。” 阮逸 注:“史官載言所録?!?/div>
《漢語大詞典》:箸錄
記載;記錄。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 東方朔 設(shè) 非有先生 之論, 朔 書二十篇,則於雜家箸録?!?郭沫若 《〈詛楚文〉考釋》:“這所謂‘ 元 至正 中 吳 刊本’,自來的收藏家從未箸錄,但確是一部好書。”
分類:記載記錄
《漢語大詞典》:署記(署記)
記錄。舊唐書·食貨志下:“市牙各給印紙,人有買賣,隨自署記,翌日合算之。”
分類:記錄
《漢語大詞典》:著錄(著録)
(1).記錄;記載。《后漢書·祭遵傳》:“昔 高祖 大圣,深見遠(yuǎn)慮,班爵割地,與下分功,著録勛臣,頌其德美?!?唐 沈亞之 《異夢錄》:“是日,監(jiān)軍使與賓府郡佐,及宴客 隴西 獨(dú)孤鉉 , 范陽 盧簡辭 ……皆嘆息曰:‘可記?!?亞之 退而著録?!?清 吳騫 《〈扶風(fēng)傳信錄〉序》:“友人 任茂才 安上 示予一編,曰《敘事解疑》。視之,即 許生 大父 可覲 親筆著録?!?br />(2).特指將書名列入目錄。 宋 洪適 《〈元氏長慶集〉跋》:“《唐志》著録有《長慶集》一百卷,《小集》十卷?!?阿英 《浙東訪小說記》:“其一,是 乾隆 辛未刻的有圖大本《西湖佳話》,刊行的書鋪是翰海樓,《通俗小說目》未見著錄。”
(3).指列名于私人講學(xué)的經(jīng)師門下,即所謂著錄弟子。此風(fēng)盛行于 漢 代。東觀漢記·牟長傳:“ 牟長 字 君高 ,少篤學(xué),治《歐陽尚書》,諸子著録前后萬人?!?span id="kp17rqt" class="book">《后漢書·儒林傳上·張興》:“既而聲稱著聞,弟子自遠(yuǎn)至者,著録且萬人?!?宋 范成大 《送汪圣錫侍郎帥福唐》:“我亦登門煩著録,此行無力為王留?!?br />(4).猶著作;撰寫。 清 沈濤 交翠軒筆記卷二:“九經(jīng)有庫豈真貧,著録驚看已等身?!?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修明既久,著録益宏,匯其體裁,標(biāo)以題目,新篇競尚,古意漸離,然不外乎記事、記言二端而已?!?/div>
《國語辭典》:文字  拼音:wén zì
1.人類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的符號。
2.文書。《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您去攻破宋州,為我奪取張節(jié)使歸娘。才得,便發(fā)文字來報(bào)我。」《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現(xiàn)身包龍圖斷冤》:「有甚事煩惱?想是縣里有甚文字不了?!?br />3.文章、書籍?!抖鲙肪砣骸冈缡帐扒倌?,打疊文字?!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寤兀骸盖嗲裎淖郑m其中并無毀謗朝廷的言語,既然太祖惡其為人,且現(xiàn)在又是禁書,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罷。」
《國語辭典》:簿書(簿書)  拼音:bù shū
1.官方文書的統(tǒng)稱。漢。王充《論衡。謝短》:「文吏曉簿書,自謂文無害,以戲儒生。」唐。李紳〈宿越州天王寺〉詩:「休按簿書懲黠吏,未齊風(fēng)俗昧良臣。」
2.登記錢糧出納的冊子。宋。蘇軾〈謝秋賦試官啟〉:「方將區(qū)區(qū)于簿書米鹽之間,碌碌于塵埃棰楚之地?!菇?。元好問太常引。夏館秋林山水窟〉詞:「簿書愁里過,筍蕨夢中香。」
《國語辭典》:實(shí)錄(實(shí)錄)  拼音:shí lù
1.據(jù)實(shí)的記載?!稘h書。卷六二。司馬遷傳。贊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shí)錄。」《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則將采庶官之實(shí)錄,辯時(shí)俗之得失?!?br />2.史體的一種。于一帝崩后,取其起居注、日錄、時(shí)政記等記注之作,并詔令章奏等,年經(jīng)月緯,匯而成編。如《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周興嗣梁皇帝實(shí)錄三卷,記武帝事。
3.記述私人事跡的著作。如《四庫提要》、史部傳記類存目有孔氏實(shí)錄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國語辭典》:史官  拼音:shǐ guān
古時(shí)負(fù)責(zé)整理、記載史實(shí)的專職官吏。《漢書。卷三○。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宋。錢公輔《義田記》:「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yè)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后世必有史官書之者?!?/div>
《漢語大詞典》:書云(書雲(yún))
(1).古代觀察天象以占吉兇,并加以記錄。語本《左傳·僖公五年》:“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為備故也?!?楊伯峻 注:“云物,古有兩義。太平御覽八引左傳舊注云:‘云,五云也;物,風(fēng)、氣、日、月、星、辰也。’是分云、物為二。然周禮·春官·保章氏云:‘以五云之事辨吉兇、水旱降豐荒之祲象?!?鄭眾 、 鄭玄 皆謂云物即云色。五云之色者,青、白、赤、黑、黃五色也。 杜 注亦云:‘云物,氣色災(zāi)變也。’其義亦同兩 鄭 ,是以云物為一。蓋古禮,國君於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必登臺以望天象(或日旁云氣之色),占其吉兇而書之?!?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占者,覘也。星辰飛伏,伺候乃見,登觀書云,故曰占也。”
(2). 宋 人詩文多以“書云”指冬至。 宋 李曾伯 《雪夜不寐偶成》詩:“底事陽和尚未回,書云已久未逢梅?!?宋 洪邁 容齋四筆·用書云之誤:“今人以冬至日為書云,至用之於表啟中。雖前輩或不細(xì)考,然皆非也…… 漢明帝 永平 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 光武 畢,登 靈臺 觀云物,尤為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