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4詞典 2分類詞匯 22
《國語辭典》:商量  拼音:shāng liang
1.交換意見。《西游記》第二三回:「既然干得家事,你再去與師父商量商量看,不尷尬,便招你罷?!埂都t樓夢》第八五回:「憑他是誰,打死了總是要償命的。且商量怎么辦才好?!?br />2.醞釀。宋。舒亶 菩薩蠻。真珠酒滴琵琶送詞:「密葉似商量,向人春意長?!乖?。張可久 秦樓月。尋芳屨曲:「催歸去,吳山云暗,又商量雨。」也作「商略」。
3.估量、料想。宋。趙長卿驀山溪。滿城風(fēng)雨〉詞:「黃菊媚清秋,倚東籬、商量開盡。」也作「商略」。
《漢語大詞典》:行計(行計)
(1).計議。漢書·陳平傳:“二人既受詔,馳傳未至軍,行計曰:‘ 樊噲 帝之故人,功多,又 呂后 女弟 呂須 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即恐后悔。寧囚而致上,令上自誅之?!?br />(2).出行的打算。 宋 柳永 《憶帝京》詞:“也擬把卻回征轡,又爭奈已成行計?!?/div>
《漢語大詞典》:處畫(處畫)
計議;謀劃。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琦 每欲與 亮 謀自安之術(shù), 亮 輒拒塞,未與處畫。” 宋 歐陽修 《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程公神道碑銘》:“公性方重,寡言笑。凡所處畫,常先慮謹備。” 明 張居正 《請諭戒邊臣疏》:“你部里亦要差的當人員,偵探邊事虜情,從實奏報,以俟朝廷處畫?!?/div>
分類:計議謀劃
《漢語大詞典》:圖議(圖議)
(1).計議;商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 宋 蘇舜欽 《內(nèi)園使連州刺史知代州劉公墓志》:“陪圖議於中,所報亦大,庸非其人哉!”
(2).圖謀,算計。隋書·天文志下:“又曰,沉陰,日月俱無光,晝不見日,夜不見星,皆有云鄣之,兩敵相當,陰相圖議也?!?br />(3).籌劃。東觀漢記·馮勤傳:“ 魏郡 太守 范橫 ,上疏薦 勤 為郎中,給事尚書,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
《漢語大詞典》:估搗(估搗)
計議;撥弄。 康濯 《東方紅》第十四章:“他們?nèi)齻€人并且還顯得有點緊張地小聲說了一陣話,不知是估搗的什么機密事兒?!?/div>
分類:計議撥弄
《國語辭典》:擬議(擬議)  拼音:nǐ yì
1.擬訂或提議。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議對》:「夫動先擬議,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務(wù),弛張治術(shù)。」
2.研擬的議題。如:「經(jīng)過專家們的討論后,證明他的擬議是正確的?!?/div>
《國語辭典》:陰謀(陰謀)  拼音:yīn móu
有所圖謀而暗中策劃?!俄n非子。存韓》:「韓秦強弱在今年耳,且趙與諸侯陰謀久矣。夫一動而弱于諸侯,危事也。」《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quán)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
《漢語大詞典》:謀議(謀議)
謀劃,計議。史記·封禪書:“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jīng)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 唐 柳宗元 《唐故秘書少監(jiān)陳公行狀》:“其勤勞侍從,謀議可否,時之所賴者大。”明史·郭子興傳:“ 子興 為人梟悍善鬭,而性悻直少容。方事急,輒從 太祖 謀議,親信如左右手?!?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三章第一節(jié):“ 梁太祖 廢樞密院,別立崇政院,任 敬翔 為院使。院使備皇帝顧問,參與謀議,宣皇帝意旨。”
《漢語大詞典》:熟議(熟議)
仔細計議。 宋 范仲淹 《耀州謝上表》:“儻朝廷欲雪邊將之恥,當振皇威,大加討伐,亦繫朝廷熟議,必持重緩圖之。”宋史·蘇轍傳:“ 安石 出青苗書,使 轍 熟議,曰:‘有不便,以告勿疑?!?span id="1i6fxon" class="book">《金史·杲傳》:“俟秋大舉,更當熟議,見可則行。”
分類:仔細計議
《國語辭典》:密議(密議)  拼音:mì yì
秘密商議。如:「這場密議將會決定公司是否要與對手合作。」《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魯肅》:「合榻對飲,因密議?!埂段簳>砦灏?。列傳。楊播》:「今與諸人密議,欲殺普賢,愿公聽之?!?/div>
《漢語大詞典》:后計(後計)
日后的計議。隋書·陳稜傳:“眾亂既作,拒之禍且及己,不如偽從,別為后計。”《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況且還要替你商量個后計?!?/div>
分類:計議
《國語辭典》:預(yù)謀(預(yù)謀)  拼音:yù móu
事先謀劃。如:「他在下手行動之前,早有預(yù)謀。」
《漢語大詞典》:三刺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與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復(fù)計議,然后定罪判決,以示審慎。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刺曰訊羣臣,再刺曰訊羣吏,三刺曰訊萬民?!?孫詒讓 正義:“三刺者,問眾以當殺與否,是刑與宥不可豫定?!?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刺者,達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違,若針之通結(jié)矣?!?span id="v5wji48" class="book">《隋書·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濫,弘三宥以開物?!?br />(2).指三次察訊。魏書·刑罰志:“以五聽求民情,八議以申之,三刺以審之?!?br />(3).謂擊刺三次。周禮·夏官·大司馬:“鼓戒三闋,車三發(fā),徒三刺。” 鄭玄 注:“鼓戒,戒攻敵,鼓一闋,車一轉(zhuǎn),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敵。”
《國語辭典》:協(xié)議(協(xié)議)  拼音:xié yì
1.共同商議。宋。崔公度感山賦〉:「同德一心,齊力協(xié)議。」也作「協(xié)商」。
2.經(jīng)過談判、協(xié)商后所決議共同遵守的約定。如:「這個方案幾經(jīng)磋商,終于達成協(xié)議?!?/div>
《國語辭典》:議處(議處)  拼音:yì chǔ
清代時,官吏有過而交吏部處罰,輕曰察處,重曰議處,更重曰嚴加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