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七支念誦隨行法
【佛學大辭典】
(書名)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之略名。
十二行法輪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即三轉(zhuǎn)法輪也。
【佛學常見辭匯】
即三轉(zhuǎn)法輪。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不空譯,以七段之即真言,說念誦大日經(jīng)之法。
己心中所行法門
【佛學大辭典】
(雜語)謂自己心中修得之法門,即自己心中實感實證之法門也。
五支略念誦要行法
【佛學大辭典】
(書名)大日經(jīng)略攝念誦隨行法之異名。
五尊合行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五大明王之修法,勤于一人之法也。
方等三昧行法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隨智者說,門人灌頂記。說行方等三昧之儀軌作法者。
心不相應行法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五法之一。(參見:五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zhuǎn),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shù),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相應者,和順之義。今得及命根等二十四種。非能緣故,不與心及心所相應。非質(zhì)礙故,不與色法相應。有生滅故,不與無為法相應。故唯識論云:「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心及諸心所分位假立。而色是心及心所之所現(xiàn)影,心所又即與心相應,故但言心,明其總不離心也。」
一、得 得者依一切法造作成就假立。
二、命根 命根者,依于色心連持不斷假立。
三、眾同分 眾同分者,如人與人同,天與天同,依于彼此相似假立。
四、異生性 異生性者,妄計我法不與圣人二空智性相同,依于圣凡相對假立。
五、無想定 無想定者,外道厭惡想心,作意求滅,功用淳熟,令前六識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識俱生我執(zhí),與第八識仍在,不離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六、滅盡定 滅盡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暫止息受想勞慮,依于非想非非想定,游觀無漏,以為加行,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識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識俱生我執(zhí)及彼心所,亦皆不行。惟第七識俱生法執(zhí)與第八識仍在,不離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七、無想報 無想報者,外道修無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禪天。五百劫中,前六識心及彼心所,長時不行。惟有第七識俱生我執(zhí),與第八識仍在。攬彼第四禪中,微細色質(zhì)為身,彼微細色,即是第八識所變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立。
八、名身 名身者,名詮諸法自性,如眼耳等種種名字。
九、句身 句身者,句詮諸法差別,如眼無常耳無常等種種道理。
十、文身 文身者,文即是字,為名句之所依,此之皆依色聲法塵分位假立。若語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聲立。若當冊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種根識獨利,故遍約三塵立名句文。若他方馀根識利,則香飯?zhí)煲碌?,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是故六塵皆為教經(jīng),亦復皆為行經(jīng),皆為理經(jīng)也。
十一、生 生者,依于色心,仗緣顯現(xiàn)假立。
十二、住 住者,依于色心,暫時相似相續(xù)假立。
十三、老 老者,亦名為異。依于色心。遷變不停,漸就衰異假立。
十四、無?!o常者,亦名為滅,依于色心,暫有還無假立。
十五、流轉(zhuǎn) 流轉(zhuǎn)者,依于色心,因果前后相續(xù)假立。
十六、定異 定異者,依于善惡因果種子現(xiàn)行,各各不同假立。
十七、相應 相應者,依于心及心所和合俱起假立。
十八、勢速 勢速者,依于色心,諸法遷流,不暫停住假立。
十九、次第 次第者,依于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亂假立。
二十、時 時者,依于色心,剎那展轉(zhuǎn)假立,故有日月年運長短差別。
二十一、方 方者,依于形質(zhì)前后左右假立,故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差別。
二十二、教 教者,依于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祗之差別。
二十三、和合 和合者,依于諸法,不相乖違假立。
二十四、不和合 不和合者,依于諸法,互相乖違假立。
五法
【佛學大辭典】
(雜語)五法有種種。
【佛學常見辭匯】
楞伽經(jīng)與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為五法,即一、相,即森羅萬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種種相,假設(shè)種種名,以作表詮;三、分別,即于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于是有所謂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現(xiàn);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為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此中前二是所變境,第三是能變心自緣其所變境,三者皆屬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觀法性,屬于無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滅。
【佛學常見辭匯】
楞伽經(jīng)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羅萬象的事物,情與無情,千態(tài)萬狀,其形相各各不同,是為相。第二名,依彼種種相,假設(shè)種種名,以表詮之,是為名。第三分別,于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于是有所謂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現(xiàn),是為分別。第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為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是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是為如如。
【三藏法數(shù)】
(出楞伽經(jīng))
〔一、名〕,名即假名也。謂一切圣凡,情與無情,若根若塵,各有自相,逐體稱呼,是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謂三界一切品類,洪纖妍丑,情與無情,及根塵諸法,各有形狀,是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別虛妄之念也。謂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別心;認假名為自己,執(zhí)幻相為本身,則有心、心數(shù)法,種種攀緣,是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數(shù)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來明了正見之智也。謂了前諸法如幻如化,非斷非常,超過一切凡夫小乘偏邪異見,是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變不異,真如之理也。謂由前正智,觀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無,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發(fā);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為如如也。
四天王合行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以四天王為本尊,乃攘災厄請招福德之修法也。
行法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修行之法。四法之一。阿彌陀經(jīng)元照疏曰:「大覺世尊,一代名教。大小雖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鮮無不盡?!?br />【佛學常見辭匯】
修行的方法。
【三藏法數(shù)】
謂戒定慧等諸行之法也。
四度行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又云四度之加行。一十八道之行法,二胎藏界之行法,三金剛界之行法,四護摩之行法,是密教一般之行法也。
行法中間立座作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密教行者于修法中間有要事立座時之作法也。作法集曰:「行法之間,依要事立座時,結(jié)五股印,誦吽字,然后卻去。傳云:念誦之時有要事立座出時,蟠念珠安壇上而出云云。」
金剛頂經(jīng)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不空譯。說西方阿彌陀之修法。與金剛智譯之金剛頂經(jīng)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經(jīng)一卷同本。
金剛頂經(jīng)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與不空譯之金剛頂經(jīng)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同本。
法華三昧行法
【佛學大辭典】
(書名)(參見:法華三昧懺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