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公園(公園)  拼音:gōng yuán
經(jīng)過造園處理或保留其自然狀態(tài),以作為公眾戶外游憩及享受大自然的特定場所。
《漢語大詞典》:關送(關送)
謂行文送達。 宋 李綱 《與趙相公書》:“某昨具奏,乞元置安撫制置大使,司軍馬錢糧之半。蒙朝廷關送都督行府?!?span id="kfbtlct"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二年》:“望令講讀官,自今各以日得圣語關送修注官,仍請因今所御殿,名曰《祥曦記注》?!?/div>
分類:行文送達
《國語辭典》:變文(變文)  拼音:biàn wén
唐代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變文文體是由散文及韻文交替組成,以鋪敘佛經(jīng)義旨為主。內(nèi)容為演繹佛經(jīng)故事(如目蓮變文、維摩結經(jīng)講經(jīng)文)及歷史、民間故事(如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是研究中國講唱文學的重要材料。
《國語辭典》:繳繞(繳繞)  拼音:jiǎo rào
迂回纏繞?!妒酚洝>硪蝗?。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于名而失人情?!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4615' target='_blank'>元稹 〈韋氏館與周隱客杜歸和泛舟〉詩:「輕舟閒繳繞,不遠池上樓?!?/div>
《漢語大詞典》:行召
行文征召。隋書·百官志上:“其有特發(fā)詔授官者,即宣付詔誥局,作詔章草奏聞。勑可,黃紙寫出門下。門下答詔,即付外施行。又畫可,付選司行召。”
分類:行文征召
《國語辭典》:關會(關會)  拼音:guān huì
宋朝開始使用的關子、會子等紙幣。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八。恩霈軍民》:「如三司招軍補額之時,每刺一卒,官給關會一二封,衣裝七事件?!?/div>
《漢語大詞典》:關借(關借)
謂行文征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本府中要排天中節(jié),是合府富家大戶,金銀器皿絹段綾羅盡數(shù)關借一用,事畢一一付還,如有隱匿不肯者,即拏家屬問罪,財物入官。有一張牒文在此?!?/div>
分類:行文
《漢語大詞典》:關請(關請)
(1).謂官府發(fā)放或從官府領取。 宋 李綱 《乞罷宣撫使第二札子》:“關請器甲,措置錢糧,雇買車馬,種種軍需,率皆創(chuàng)建?!?span id="wjux6bs" class="book">《水滸傳》第一一九回:“愿為民者,關請銀兩,各各還鄉(xiāng)為民當差?!?br />(2).行文呈請。《元典章·戶部八·酒課》:“以望刑法得中,不失恤刑之美意,關請會議施行?!?/div>
《漢語大詞典》:今字
(1).區(qū)別于古字的文字。特指從 漢 隸一直到現(xiàn)在通行文字的統(tǒng)稱。
(2).區(qū)別于古字的文字。特指隸書。也稱“今文”。史記·儒林列傳:“ 孔氏 有古文尚書,而 安國 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今文,漢書·儒林傳·孔安國作“今文字”。
《國語辭典》:公便  拼音:gōng biàn
便于公事,舊式上行公文每用「實為公便」為結束語。
《漢語大詞典》:昏晦
(1).指光線昏暗。 漢 應劭 《風俗通·窮通序》:“稱‘懸象著明,莫大乎於日月’,然時有昏晦;美‘滔滔 江 漢 ,南北之紀’,然時有壅滯?!?唐 薛用弱 集異記·韋宥:“纔及中流,風浪皆皆,蒸云走雷,咫尺昏晦。” 元 馬臻 《德清夜泊》詩:“遠色變昏晦,卸帆依淺沙。” 清 鄭還古 《蘇四郎傳》:“風雨驟來, 遵言 與僕等隱大樹下,於時昏晦,默亡所覩?!?br />(2).指行文混亂而晦澀。 金 王若虛 《〈史記〉辨惑十一》:“語意重迭昏晦甚矣?!?明 歸有光 《與吳三泉書》之八:“病中遣辭昏晦,終不足以盡意,乞亮之。”
《國語辭典》:申文  拼音:shēn wén
1.行文向長官報告?!度龂萘x》第二回:「督郵歸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br />2.上呈長官的文書。《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劉爺做完申文,把皮氏一起俱已收監(jiān)?!?/div>
《漢語大詞典》:行提
行文提取人犯、案卷或有關之物。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看須知》:“又有某案奉某衙門行提?!?/div>
《漢語大詞典》:腐毫
漢 司馬相如 作賦“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然如睡,煥然而興,幾百日而后成”。見西京雜記卷二。后遂以為行文遲巧、筆毫為枯之典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 相如 含筆而腐毫, 揚雄 輟翰而驚夢?!?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二:“坐有 相如 ,寧當罰酒,不免腐毫?!?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詩集〉自序》:“此則腐毫之 相如 ,卑於掃門之 魏勃 ; 陳王 之八斗,賤於 正平 之一剌?!?/div>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隱寓褒貶的五種體例。即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見 晉 杜預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圣:“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