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假耤 ”。 憑藉;借助。
《墨子·尚賢中》:“此非中實(shí)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瓦,將豈能親其上哉?” 孫詒讓 間詁引 畢沅 云:“古無借字,只用藉。假藉即假借?!?span id="cporjkf" class="book">《
北史·隋蔡景王整傳》:“世間貧家兄弟多相愛,由相假藉;達(dá)官兄弟多相憎,爭名利故也?!?唐
白居易 《六十拜河南尹》詩:“幸遇芳菲日,猶當(dāng)強(qiáng)健時(shí),萬金何假藉,一盞莫推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三》:“
《漢書·朱博傳贊》曰:‘又見 孝成 之世,委任大臣,假耤用權(quán)?!?顏師古 曰:‘假音休假。耤音以物借人之借?!?span id="ewkcjez" class="book">《漢書音義》曰:‘…… 晉灼 曰:若作借字,則無煩云以物借人之借,為作耤字,所以有音?!苏摌O當(dāng)?!卑?,今本
《漢書》作“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