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海牙  拼音:hǎi yá
Hague
城市名。荷蘭西部的大城。位于距北海六點四公里的砂地平原上,鄰近海灘,交通便利,辟有歐洲最大野營公園。印刷、釀酒、陶器等業(yè)頗為繁盛,為國際法院的所在地。
《國語辭典》:普桑  拼音:pǔ sāng
Nicolas Pousin
人名。(西元1594~1665)法國畫家。畫風受荷蘭傳統(tǒng)的風格主義,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斐爾繪畫影響。西元一六二四年在羅馬習畫時,曾用古典主義精神對抗流行的巴洛克浮華畫風。成名后的普桑,受到法王路易十三的聘請,回國當宮廷畫師。因遭其他法國畫家嫉恨,便又回羅馬,并度完了他的馀生。晚期作品多以古典神話和圣經(jīng)為題材,主要代表作有〈拜因的婦女被劫〉、〈亞卡第亞的牧人〉、〈四季〉等。
《國語辭典》:梵谷  拼音:fàn gǔ
Vincent Van Gogh
人名。(西元1853~1890)荷蘭后期印象派畫家之一,使用朱、黃等色彩,以大膽奔放的筆觸,創(chuàng)作富有感情而且明朗的作品。其一生坎坷的命運,充滿了故事性。作品有〈吃馬鈴薯的人們〉、〈自畫像〉、〈奧貝爾的教堂〉等。
《國語辭典》:斯賓諾莎(斯賓諾莎)  拼音:sī bīn nuò shā
Benedict Spinoza
人名。(西元1632~1677)荷蘭哲學家。自幼受神學教育,兼及諸家哲學,尤其心折于笛卡爾及白魯諾的學說。主張上帝、自然與本體為三位一體。著有《國家論》、《智力改造論》等書。也譯作「斯賓諾沙」。
《國語辭典》:國際法庭(國際法庭)  拼音:guó jì fǎ tíng
1.西元一九二○年依照國際聯(lián)盟的規(guī)定,而設在荷蘭海牙的永久性法庭,由各締約國選舉獨立司法官組織而成。
2.是聯(lián)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于西元一九四六年于荷蘭海牙正式成立。參見「國際法院」條。
《國語辭典》:荷蘭乳牛(荷蘭乳牛)  拼音:hé lán rǔ niú
動物名。偶蹄目???。原產(chǎn)于荷蘭,為歷史最久、最普遍的乳牛品種,性情溫順,黑白花色相間分明。
《國語辭典》:公斷法院(公斷法院)  拼音:gōng duàn fǎ yuàn
處理國際紛爭的常設機構。設在荷蘭海牙,凡一八九九及一九○七年締結保和會條約各國,因國際紛爭,有非外交官所能解決的事件,都可請求法院作仲裁性的公斷。
《國語辭典》:司乃耳定律  拼音:sī nǎi ěr dìng lǜ
由荷蘭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司乃耳(Snell)所發(fā)現(xiàn),即折射定律。光線經(jīng)由一介質(zhì)進入另一介質(zhì)時,必產(chǎn)生折射現(xiàn)象,而其入射線、法線、折射線在同一平面,其入射角的正弦與折射角的正弦的比為一定值。
《國語辭典》:伊拉斯莫斯  拼音:yī lā sī mò sī
Desiderius Erasmus
人名。(西元1466~1536)荷蘭作家及哲學家。生于鹿特丹(Rotterdam),早年曾任神職。西元一五○○年,開始攻讀希臘文,一五○五年編訂出版希臘語新約全書,對宗教改革影響頗大。曾力攻中世紀思想的黑暗,為人文主義運動的先驅(qū)。著有《諺語集》、《對話錄》、《愚神禮贊》、《自由意志論》、《學問方法論》、《兒童教育論》等。
《國語辭典》:北大西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  拼音:běi dà xī yáng gōng yuē
西元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美、英、法、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挪威、丹麥、冰島、義大利、葡萄牙等十二個原始締約國所訂立的公約,后有希臘、土耳其、西班牙、德國……等十六國相繼參加,共計二十八國。其目的是針對獨立國協(xié)共產(chǎn)勢力實行集體防禦政策,該條約的第五條款規(guī)定,任何締約國受到武裝攻擊,即視為對全體締約國的武裝攻擊,必須共同抗禦和支援。但這項條款一直到冷戰(zhàn)結束都沒有被動用。
《國語辭典》:安妮的日記(安妮的日記)  拼音:ān ní de rì jì
書名。荷蘭籍猶太人安妮。佛蘭克的日記。敘述德軍占領阿姆斯特丹時,她與家人躲藏的艱辛生活。透過其少女心境,呈現(xiàn)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
《國語辭典》:哈爾列姆市(哈爾列姆市)  拼音:hā ěr liè mǔ shì
Haarlem
城市名。位于荷蘭西部,為郁金香的出產(chǎn)地及輸出中心,往昔以大學著名,歐洲各國來此求學的人很多。
《國語辭典》:馬斯垂克條約(馬斯垂克條約)  拼音:mǎ sī chuí kè tiáo yuē
西元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由歐洲共同體十二國于荷蘭馬斯垂克市(Maastricht)達成的協(xié)議,一九九二年二月由歐體十二國外長在葡萄牙簽署。主旨在使一九九三年進入單一市場的歐體,進而達成單一貨幣、政治統(tǒng)合,最后成為一個類似邦聯(lián)性質(zhì)的歐洲聯(lián)合體。
《國語辭典》:比荷盧經(jīng)濟聯(lián)盟(比荷盧經(jīng)濟聯(lián)盟)  拼音:bǐ hé lú jīng jì lián méng
西元一九五八年二月,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三國于海牙簽署比荷盧經(jīng)濟聯(lián)盟條約。自一九六○年十一月起生效。
《國語辭典》:西歐聯(lián)盟(西歐聯(lián)盟)  拼音:xī ōu lián méng
由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西德七國所結盟的組織。于西元一九四八年的布魯塞爾條約(Brussels Treaty)中組成,目的在加強西歐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合作及軍事方面的集體防護,以對抗東歐集團。同時并監(jiān)督西德重整軍備,以防止德國再度侵略。聯(lián)盟中置有理事會和秘書處,總部設于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