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藝術(藝術)  拼音:yì shù
對自然物及科學,凡人所制作之一切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如詩詞歌賦、戲曲、樂譜、繪畫、雕刻、建筑等,統(tǒng)稱為「藝術」。
《高級漢語詞典》:藝術
同藝術
《國語辭典》:新藝術(新藝術)  拼音:xīn yì shù
西元一八九○到一九一○年間,流行于全歐洲的裝飾藝術風格。圖案多由仿自植物卷須及昆蟲羽翼的波紋構成,使造形呈現(xiàn)流動感。多應用于建筑、室內設計、珠寶與玻璃器皿設計等。
《漢語大詞典》:藝術哲學
一是作為美學的別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美學是研究美的藝術的科學,即以藝術為主要對象,通過藝術來研究美,故美學應稱為藝術哲學。另一是從屬于文藝理論的范疇,即運用哲學的觀點探討藝術問題,它與前者有相通之處,但主要是藝術理論。
《國語辭典》:藝術性(藝術性)  拼音:yì shù xìng
具有傳達藝術概念或表現(xiàn)藝術價值的性質。
《漢語大詞典》:藝術體操(藝術體操)
體操的一類。由舞蹈、跳躍、平衡、波浪形動作及部分技巧運動動作組成。一般在音樂伴奏下進行,富有藝術性。
《國語辭典》:藝術品(藝術品)  拼音:yì shù pǐn
具有藝術造型或表達創(chuàng)作理念等的作品。
《國語辭典》:藝術家(藝術家)  拼音:yì shù jiā
從事藝術工作而有相當成就的人。
《漢語大詞典》:造型藝術(造型藝術)
占有一定空間、構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過視覺來欣賞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筑等。也叫美術。
《漢語大詞典》:戰(zhàn)爭藝術概論
瑞士軍事理論家約米尼著。1838年出版。全書共七章,從戰(zhàn)爭政策、戰(zhàn)略、大戰(zhàn)術、勤務學、工程學和初級戰(zhàn)術等六個方面論述戰(zhàn)爭藝術理論。該書對西方軍事思想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
《國語辭典》:舞臺藝術(舞臺藝術)  拼音:wǔ tái yì shù
廣義指舞臺上的一切布置、道具、燈光、服裝及演員化裝表演等關于戲劇的一切藝術。狹義則專指演員表演。
《漢語大詞典》:文藝復興藝術
歐洲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初步發(fā)展時期的藝術。開始于意大利,后擴大到尼德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并席卷全歐洲。以貫徹現(xiàn)實主義和體現(xiàn)反封建反宗教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有畫家達·芬奇、拉斐爾,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等。作為西方近代藝術源頭的文藝復興藝術,其基本風格和表現(xiàn)技法構成了西方近代藝術的主要傳統(tǒng),影響極其深遠。
《國語辭典》:拼貼藝術(拼貼藝術)  拼音:pīn tiē yì shù
以拼貼方式所表現(xiàn)的一種繪畫風格,所采用拼貼的素材多樣而豐富,呈現(xiàn)別于立體主義或其他繪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
《國語辭典》:平面藝術(平面藝術)  拼音:píng miàn yì shù
創(chuàng)作于平面上的藝術。如圖畫、書法、版畫、照片等。
《國語辭典》:普普藝術(普普藝術)  拼音:pǔ pǔ yì shù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于歐美的一種繪畫運動,畫家將通俗或流行之海報、畫報、招牌等大眾傳播的圖像,大膽的采用于繪畫表現(xiàn)上,并且認為這些就是代表現(xiàn)今文明的特徵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