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豐干饒舌
【俗語佛源】
為佛教典故。據(jù)《宋高僧傳》卷十九載:唐·豐干禪師原在浙江天臺山國清寺舂米供僧。先天(公元712-713)中,他去京兆化緣,閭丘胤將去臺州作太守,問豐干說:「臺州有何賢達?」豐干說:「到任記謁文殊?!归偳鹭飞先魏蟮絿逅?,在僧廚中見到了寒山、拾得二個僧人(傳說為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于是禮拜。兩個僧人笑著說「豐干饒舌」,便揚長而去。后用以比喻多嘴、嘮叨。(常正)
鸚鵡學(xué)舌
【俗語佛源】
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xué)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弧苟U宗強調(diào)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鸚鵡學(xué)舌」,即使學(xué)得惟妙惟肖,也無補于事。后因以「鸚鵡學(xué)舌」比喻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見解。(李君岡)
二種兩舌報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苑珠林)
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斗構(gòu)是非,離間和合,致令乖分,故名兩舌。
〔一、得弊惡眷屬〕,得弊惡眷屬者,謂因前世兩舌,使人朋儔分離乖間,皆生怨惡,故感今生得弊惡眷屬也。
〔二、得不和眷屬〕,得不和眷屬者,謂因前世兩舌離間人之親愛,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屬也。
舌觸受
【三藏法數(shù)】
謂舌與美惡之味相觸對時,即生苦樂之受,是名舌觸受。
舌相應(yīng)想
【三藏法數(shù)】
謂舌根嘗味時,與識相應(yīng),而起想念,是名舌相應(yīng)想。
舌觸生愛
【三藏法數(shù)】
謂舌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珍羞美饌等種種之味,貪愛不舍,是名舌觸生愛。
舌根千二百功德
【三藏法數(shù)】
謂舌能宣揚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言說雖有限量,其理則無窮盡,此但論其言說,不論嘗味,以其嘗味之功劣,言說之德勝,故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憍梵缽提,異舌知味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憍梵缽提,華言牛呞。法華文句云: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若食后,常事虛噍。蓋其馀報未除,舌嘗味時,亦事虛噍,故人稱為牛呞。以其異舌而能嘗味,故云異舌知味。
后左足喻舌
【三藏法數(shù)】
后左足喻舌者,謂龜以后左足藏于甲中,以譬眾生收攝舌根,不令嘗味,則不被一切味塵之所害也。
舌入
【三藏法數(shù)】
謂舌根為識所依,能入于味,故名舌入。
【三藏法數(shù)】
謂舌根對味,即能嘗味,是名舌入。
舌識緣唯實唯量境
【三藏法數(shù)】
謂舌嘗味時,即有識生,能嘗咸酸苦淡實有之味,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嘗味,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
兩舌果報
【三藏法數(shù)】
謂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是名兩舌果報。
【三藏法數(shù)】
謂舌根,有形質(zhì)可見,故名色也。
舌界
【三藏法數(shù)】
謂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
舌識界
【三藏法數(shù)】
謂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