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5詞典 2分類詞匯 103
《國語辭典》:樹鼩(樹鼩)  拼音:shù qú
動物名。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樹鼩科。為一種原始猿類,外形像松鼠,體型小,吻尖而細,尾巴蓬松,毛棕褐色。分布于南亞至東南亞間的樹林中。慣食昆蟲、鳥卵和果實。
《國語辭典》:鷂魚(鷂魚)  拼音:yào yú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軟骨魚綱。體扁平,皮面無鱗,骨骼全為軟骨,胸部扁大,多呈斜方或團扇狀,尾部則狹小,棲于近海。也稱為「海鷂魚」。
《國語辭典》:龜鱉目(龜鱉目)  拼音:guī biē mù
脊椎動物爬蟲綱的一目。體被硬骨殼,由圓形的背甲及扁平的腹甲組成,頜缺齒,蓋有角質(zhì)鞘;方骨固定,肋骨及部分背椎連接于背甲,肛門為一長裂。
《國語辭典》:弓鰭魚(弓鰭魚)  拼音:gōng qí yú
動物名。一種魚類。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體略側(cè)扁,細長,有長的背鰭與臀鰭。
《國語辭典》:盲鰻(盲鰻)  拼音:máng mán
海產(chǎn)魚形原始脊椎動物的統(tǒng)稱。見于除北大西洋外各洋區(qū)。體長,形似八目鰻,有須數(shù)對,鰓孔開于體旁,多棲于近海泥底。因肉眼隱于皮下,故稱為「盲鰻」。
《國語辭典》:口蓋(口蓋)  拼音:kǒu gài
1.脊椎動物的口腔上壁,可分為前后兩部。前部有顎骨,稱為硬顎;后部肉質(zhì),稱為軟顎。
2.螺類動物殼口上的蓋子,附于腹足末端。當(dāng)遇危險將頭部及腹足縮到硬殼中時,口蓋便蓋住殼口,以防禦敵人攻擊。
《國語辭典》:梁龍(梁龍)  拼音:liáng lóng
動物名。爬蟲綱蜥龍目蜥腳亞目。為侏羅紀(jì)時大型脊椎動物,形狀略似大袋鼠,體長可達三十公尺。頭部小,齒圓鈍,以柔嫩植物為食。為已知最大最長的恐龍。
《國語辭典》:旗魚(旗魚)  拼音:qí yú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正旗魚科。體長可達一丈馀,呈紡錘狀。嘴尖而細長,無麟,背鰭大而似旗。好游泳于水之上層,每年春季向北洄游,秋季則向南遷徙。旗魚肉多刺少,高油質(zhì),是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種類繁多,包括馬林魚、雨傘旗魚、黑皮旗魚、紅肉旗魚等。太平洋、地中海、大西洋均有分布。
《國語辭典》:上顎(上顎)  拼音:shàng è
1.脊椎動物的上頜。即口腔的上壁。
2.某些節(jié)肢動物的第一對攝取食物的器官。生在口兩旁的上方。成體時堅硬如骨,為咀嚼利器。
《國語辭典》:牛蛙  拼音:niú wā
動物名。脊椎動物兩生綱無尾目赤蛙科。因其體型大,叫聲大,故稱為「牛蛙」。體長約二十公分,后肢可達二十五公分。體色呈黃綠或紅褐色。上頷有齒,舌后根分叉。居于水濱,春季繁殖。產(chǎn)卵于水中,經(jīng)五至二十天孵化為蝌蚪,再經(jīng)一至三年變?yōu)橥?。是世界最大的蛙種。
《國語辭典》:偶鰭(偶鰭)  拼音:ǒu qí
水生脊椎動物兩側(cè)成對的鰭。如胸鰭、腹鰭等。
《國語辭典》:電魚(電魚)  拼音:diàn yú
1.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軟骨魚綱。身體、頭、胸部呈圓盤狀,上下扁平,體表褐色,雜有不規(guī)則黑斑點,腹部為白色。兩眼生在背面前端,尾部圓而細長。在頭部兩側(cè)與胸鰓間有一發(fā)電器。遇見敵人即放電抵禦。產(chǎn)于歐洲地中海一帶。如:「電魚電擊其他動物,目的在覓食及保護自己?!?br />2.把電通入水中將魚電死。如:「政府嚴(yán)令禁止在水中電魚這種破壞自然生態(tài)的行為。」
《國語辭典》:肌酸  拼音:jī suān
存于脊椎動物骨骼肌內(nèi)的一種含氮有機酸,由胺基酸轉(zhuǎn)化而來,能為肌肉提供能量。
分類:脊椎動物
《國語辭典》:吼猿  拼音:hǒu yuán
動物名。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為最大形的廣鼻猿類。原產(chǎn)巴西、哥倫比亞等地。能以長尾懸于他物,又能以尾尖取果實納口。體色依種類而異。晨夕或暴風(fēng)雨將至,輒大吼,故稱為「吼猿」。
《國語辭典》:猴類(猴類)  拼音:hóu lèi
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動物的統(tǒng)稱。頭圓,臉短平而無毛,四肢能握物。因種類的不同,而有尾卷曲與不卷曲之分。除狒狒外,大多棲于樹上,喜成群活動,是晝行性動物。如猴、猩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