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28,分9頁顯示  上一頁  4  5  6  7  8
分類詞匯(續(xù)上)
愆縲
十惡不赦
赦過宥罪
聲罪致討
擅興律
口誅筆伐
論心定罪
明竁
《漢語大詞典》:愆縲(愆縲)
愆戾,罪行。 元 無名氏 《延安府》第二折:“你是箇昧血心、欺良善、圖榮貴……仗岳父門楣,犯不道愆縲?!?/div>
分類:罪行
《國語辭典》:十惡不赦(十惡不赦)  拼音:shí è bù shè
源自于法制史名詞「十惡」的一種生活用語,指唐律中規(guī)定凡犯十惡者,不適用八議等減刑規(guī)定,而且遇到大赦也不能赦免(常赦所不原),亦即「十惡不赦」。
《國語辭典》:十惡(十惡)  拼音:shí è
古代最嚴(yán)重的十大罪行?!端鍟?。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惡之條……,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漢語大詞典》:赦過宥罪(赦過宥罪)
謂赦免過錯(cuò),寬恕罪行。易·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孔穎達(dá) 疏:“赦謂放免,過謂誤失,宥謂寬宥,罪謂故犯。過輕則赦,罪重則宥,皆解緩之義也。”《晉書·孝武帝紀(jì)》:“思所以議獄緩死,赦過宥罪,庶因大變,與之更始?!?明 張居正 《請宥言官疏》:“將仰庇量調(diào)外任,或降邊方雜職,令其省改圖報(bào),則我皇上天寬地容之量、赦過宥罪之仁,將傳之萬世而有光矣?!?/div>
《漢語大詞典》:聲罪致討(聲罪致討)
宣布對(duì)方的罪行而進(jìn)行討伐。語本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戰(zhàn)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 韋昭 注:“以聲張其罪?!?span id="hl54ty5" class="book">《三國演義》第二二回:“ 郭圖 進(jìn)曰:‘以明公大義伐 操 ,必須數(shù) 操 之惡,馳檄各郡,聲罪致討,然后名正言順?!?/div>
《漢語大詞典》:擅興律(擅興律)
我國古代關(guān)于處分未奉詔旨擅自發(fā)兵以及其他有關(guān)罪行的刑法條例。《唐律疏議·“擅興”題解》:“擅興律者, 漢 相 蕭何 創(chuàng)為興律, 魏 以擅事附之,名為擅興律。 晉 復(fù)去擅為興。又至 高齊 ,改為興擅律。 隋 開皇 改為擅興律。雖題目增損,隨時(shí)沿革,原其旨趣,意義不殊。大事在於軍戎,設(shè)法須為重防。”參見“ 擅興 ”。
《漢語大詞典》:擅興(擅興)
(1).無詔旨擅自發(fā)兵。史記·太史公自序:“天下已平,親屬既寡; 悼惠 先壯,實(shí)鎮(zhèn)東土。 哀王 擅興,發(fā)怒諸 呂 , 駟鈞 暴戾,京師弗許。”資治通鑒·后漢高祖天福十二年:“擅興者不罪,則疆埸有生事者矣;喪師者獲存,則行陳無效死者矣?!?胡三省 注:“無詔旨而擅發(fā)兵,謂之擅興?!?br />(2).見“ 擅興發(fā) ”。
《國語辭典》:口誅筆伐(口誅筆伐)  拼音:kǒu zhū bǐ fā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fā)、譴責(zé)他人的罪狀。明。汪廷訥《三祝記》第一四出:「他捐廉棄恥,向權(quán)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shí)者羞?!挂沧鳌腹P誅口伐」、「口伐舌擊」。
《漢語大詞典》:論心定罪(論心定罪)
根據(jù)犯罪人的動(dòng)機(jī)和情節(jié)來判定其罪行。 漢 桓寬 鹽鐵論·刑德:“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參見“ 原心定罪 ”。
《漢語大詞典》:原心定罪
根據(jù)犯罪人的動(dòng)機(jī)和情節(jié)來判定其罪行。《漢書·王嘉傳》:“圣王斷獄,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銜怨而受罪?!?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應(yīng)劭傳》:“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此為求生,非謂代死可以生也。”
《漢語大詞典》:明竁
謂把誅殺的人的姓名、罪行清楚地寫在木板上,加其尸身而埋葬。周禮·秋官·司烜氏:“邦若屋誅,則為明竁焉?!?鄭玄 注:“明竁,若今楬頭,明書其罪法也?!?賈公彥 疏:“為明竁焉者,明用刑以板書其姓名及罪狀,著於身,竁壙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