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瞋?! ?span id="zt9qbju" class='label'>拼音:chēn huì
氣憤發(fā)怒。《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瞋恚既甚,吐黑血數(shù)升而愈?!?/div>
《漢語大詞典》:瞋毒
梵語krodha意譯。佛教語。“三毒”之一。三毒之中,此為最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王以弘濟為心,龍乘瞋毒作暴,僧伽藍、窣堵波六壞七成?!眳⒁姟?三毒 ”。
《國語辭典》:十惡(十惡)  拼音:shí è
古代最嚴重的十大罪行?!端鍟?。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惡之條……,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乖?。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漢語大詞典》:貪瞋(貪瞋)
佛教語。謂貪欲與瞋恚。《敦煌曲·禪門十二時》:“平旦寅,發(fā)意斷貪瞋。莫令心散亂,虛度一生?!?清 大汕 海外紀事卷一:“故我 文佛 度世,恐人習(xí)氣深重,貪瞋癡愛,沉溺無歸,示以沙彌比丘菩薩戒法在家?!?/div>
《漢語大詞典》:五蓋(五蓋)
佛教稱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為“五蓋”。謂能蓋覆真性。大智度論卷十七:“棄是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南朝 梁簡文帝 《六根懺文》:“六塵四倒自此而生;五蓋十纏因斯而致?!?清 黃景仁 《閑居感懷》詩:“五蓋游相蒙,四蹙紛以集?!?/div>
《漢語大詞典》:貪瞋癡(貪瞋癡)
佛教語。貪欲、瞋恚與愚癡三種煩惱。此三者毒害人最劇,故稱三毒。 南朝 齊 蕭子良 《凈住子·發(fā)愿莊嚴門》:“原眾惡所起,皆緣意地貪瞋癡也。”
不瞋恚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網(wǎng)經(jīng)所說菩薩十戒之一。禁生一切忿怒之心也。
舍利弗瞋恚氣分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智度論二謂「如舍利弗有瞋恚馀習(xí),佛由禪定起經(jīng)行,羅睺羅從佛,佛問羅睺羅:何故羸瘦?羅睺羅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蘇者得好色,食麻滓菜無色力,大德世尊當(dāng)自知。佛問羅睺羅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凈食。爾時舍利弗轉(zhuǎn)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fù)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與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告舍利弗,佛不以無事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fù)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dāng)?shù)么笮徘鍍簦可崂パ裕何掖髱煼鹧?,舍利弗食不凈食,今不得受人請。于是波斯匿王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fù)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zhuǎn)。佛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嚙,王時欲死,呼諸良醫(yī)令治蛇毒。時諸醫(yī)多言還令蛇,毒氣乃盡。是時諸醫(yī)各說咒術(shù)。齧王之蛇,即來王所。諸醫(yī)積薪燃火,敕蛇還汝毒,若不然,當(dāng)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寧此劇死。思惟定心,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div>
貪欲瞋恚愚癡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即三毒之煩惱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即三毒。
瞋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毒之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毒之一。
【三藏法數(shù)】
瞋恚者,謂于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
【三藏法數(shù)】
謂于不可意之境,無所愛樂,而自生瞋忿也。
瞋?;?/div>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瞋恚之熱惱如火,謂之瞋?;?。又瞋恚能燒盡一切之功德,故譬之于火。增一阿含經(jīng)十四曰:「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稹!?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怒火。2。(喻)怒火能將人的一切功德燒毀。
瞋恚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六蔽心之一。(參見:六蔽)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由瞋恨忿恚蔽覆于心,歷事對境,常懷惱害于他,而無忍辱之行,是名瞋恚心。
六蔽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蔽者蔽覆之義,覆凈心者有六種。一慳貪,覆布施而使不生。二破戒,覆戒行而使不生。三瞋恚,覆忍辱而使不生。四憐念,覆精進而使不生。五散亂,覆禪定而使不生者。六愚癡,覆智慧而使不生。見智度論三十三,止觀八之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蔽是覆蔽之義,能蔽凈心者,有六種,名為六蔽。一、慳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瞋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進,使之不生。五、散亂能蔽禪定,使之不生。六、愚癡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觀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瞋恚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五鈍使之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五鈍使之一。
【三藏法數(shù)】
瞋即忿怒,謂諸眾生,于違情境上,起諸瞋恚,惱亂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驅(qū)役,流轉(zhuǎn)三界,故名為使。
瞋恚尸利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毒尸利之一。(參見:三毒)
三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曰三根:一、貪毒,引取之心,名為貪。以迷心對于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為瞋。以迷心對于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癡毒,迷闇之心名為癡。心性闇鈍,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此有二種,癡毒獨起,名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名為相應(yīng)無明。貪毒等,必與癡毒相應(yīng)而起也。智度論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jié)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大乘義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為毒?!怪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雇唬骸感钠鹑?,即名三毒?!怪嵌日撌旁唬骸敢磺腥鐭o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鼓鶚劷?jīng)曰:「毒中之毒無過三毒?!?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貪、瞋、癡。貪是貪愛五欲,瞋是瞋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瞋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對于種種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貪 對于順境,所感樂受,而起貪欲之想,是謂之貪,貪者染著為性。
二、瞋 對于違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謂之瞋,瞋者憎恚為性。
三、癡 對于違順諸境,苦樂諸受,而起與道理相違愚癡之想,是謂之癡,癡者迷暗為性。
此三謂之毒者,毒以沉毒為義,從喻得名。如毒蛇毒藥,觸必傷人,服必傷命。此三亦爾,能害眾生,壞其善心,故名為毒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謂貪瞋癡皆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貪毒〕,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名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為瞋。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癡毒〕,迷惑之心,名之為癡。若于一切事理之法無所明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是名癡毒。
瞋恚身縛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四縛)
【三藏法數(shù)】
謂欲界眾生,于五欲違情等境,心生瞋恚,起諸惑業(yè),束縛于身,不得解脫,故名瞋恚身縛。
三種發(fā)相──瞋恚三種發(fā)相
【三藏法數(shù)】
(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一、非理瞋相〕,謂行人修禪定時,瞋覺欻然而起,無問是理非理,他犯不犯;無故而發(fā)瞋恚,障諸禪定,是為非理瞋相。
〔二、順理瞋相〕,謂行人修禪定時,外人實來惱我,以此為緣,生于瞋覺,相續(xù)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見非法者,而生瞋恚。瞋雖順理,亦障禪定,是為順理瞋相。
〔三、諍論瞋相〕,謂行人修禪定時,著己所解之法為是,謂他所行所說悉以為非。外人所說不順己情,即惱覺心生,而起瞋恨,障諸禪定,是為諍論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