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癥 → 證癥”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風濕(風濕)
中醫(yī)病名。屬痺癥一類,指風和濕兩種病邪結合所致的病癥。癥見頭痛、發(fā)熱、微汗、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骨節(jié)痠痛、不能屈伸等。 漢 王充 論衡·道虛:“凡人稟性,身本自輕,氣本自長,中於風濕,百病傷之,故身重氣劣也。”《敦煌曲子詞·定風波》:“風濕傷寒脈緊沉,遍身虛汗似湯淋?!?宋 葉適 《夫人陳氏墓志銘》:“比寡居而病風濕,沉廢逾二十年?!?
《漢語大詞典》:坐痹(坐痺)
下肢麻痹癥。 唐 杜甫 《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老妻憂坐痺,幼女問頭風?!?/div>
《漢語大詞典》:痛痹
病名。中醫(yī)指以疼痛劇烈為主癥的痹癥。《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張介賓 注:“陰寒之氣,客於肌肉筋骨之間,則凝結不散,陽氣不行,故痛不可當。”《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痹病總括》“風勝行痹寒痹痛”注:“寒邪勝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痹。”
《漢語大詞典》:濕痹(濕痺)
同“ 濕痺 ”。亦作“溼痹”。 晉 葛洪 抱樸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純,而棄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療溼痹而刖足?!?br />中醫(yī)學病名。痺癥類型之一。因風寒濕三邪中以濕邪偏勝,濕性黏膩滯著所致。表現(xiàn)為肌膚麻木,關節(jié)重著,腫痛處固定不移。 漢 張仲景 金匱要略·痙濕暍:“太陽病,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痺。濕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欒荊:“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癲癎狂痙,濕痺寒冷疼痛?!?/div>
《國語辭典》:沙克疫苗  拼音:shā kè yì miáo
一種用來預防小兒麻痹癥的注射疫苗。由死的小兒麻痹病毒制成,分數次注射入人體,藉以產生抗體,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得到保護,不致受到活病毒的感染。因細菌學家沙克(Jonas E. Salk)研制成功而命名。
《國語辭典》:沙賓疫苗(沙賓疫苗)  拼音:shā bīn yì miáo
一種用來預防小兒麻痹癥的口服疫苗。以減毒的小兒麻痹活病毒制成。其效果較注射用的沙克疫苗為佳,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小兒麻痹疫苗。因美國醫(yī)學家沙賓(Albert B. Sabin)研制成功而命名。
《漢語大詞典》:火齊粥(火齊粥)
古代治痹癥的湯藥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 意 ( 淳于意 )診脈,以為痺,根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臣 意 即以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
《漢語大詞典》:腎痹(腎痹)
五臟痹癥之一,主要癥狀為骨萎弱不能行走,腰背彎曲或關節(jié)腫脹。《素問·五藏生成論》:“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span id="sxpahaz" class="book">《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病方今客腎濡,此所謂腎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