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分5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分類詞匯(續(xù)上)
口蹄疫
狂犬病
痲疹
麻疹
面癱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乙型腦炎
《國語辭典》:口蹄疫  拼音:kǒu tí yì
偶蹄目動物的急性、熱性與接觸性傳染病,由病毒所引起。主要癥狀為體溫升高,口腔黏膜、蹄冠及趾間皮膚的真皮部長水泡并且潰爛,口吐白沫。
《國語辭典》:狂犬病  拼音:kuáng quǎn bìng
病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常見于貓、狗、牛、羊等家畜,人或其他牲畜被患病的牲畜咬時,亦可能感染。狂犬病毒進入動物體內(nèi),可潛伏四至六周。癥狀為食欲不振、發(fā)燒、頭痛、狂叫、見水即產(chǎn)生咽喉痙攣,最后全身麻痹而死。治療的方法是在三天內(nèi)注射抗毒血清。也稱為「恐水病」。
《國語辭典》:痲疹  拼音:má zhěn
病名。一種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參見「麻疹」條。
《國語辭典》:麻疹  拼音:má zhěn
病名。一種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飛沫傳染,潛伏期約十天,患過一次即可終生免疫。也稱為「痲疹」、「痧子」。
《漢語大詞典》:面癱(面癱)
面神經(jīng)麻痹,多由受風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發(fā)生病變的一側面部表情動作減弱或消失,口角下垂,眼角擴大,不便或不能皺眉、閉眼、露牙齒等。
《國語辭典》:流行性感冒  拼音:liú xíng xìng gǎn mào
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流行傳染病。病人口水、鼻涕中的病毒藉咳嗽、噴嚏、說話時散播在空氣中,造成感染。患者出現(xiàn)發(fā)燒、上呼吸道發(fā)炎、肌肉及神經(jīng)痛等癥狀。
《漢語大詞典》: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黑斑蚊和庫蚊是主要傳播媒介。多見于夏、秋兩季。十歲以下兒童發(fā)病較多。癥狀是突發(fā)高熱,頭痛,嘔吐,意識不清甚至昏睡,部分肢體抽搐或癱瘓。省稱“乙腦”。通稱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