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15詞典 1分類詞匯 414
《漢語大詞典》:遺風余象(遺風餘象)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宋 司馬光 《投壺新格》:“古者壺矢之制,揖讓之容,今雖闕焉,然其遺風餘象猶仿佛也。”
《漢語大詞典》:遺風余韻(遺風餘韻)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韻致。《朱子全書·治道一·用人》:“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於一時,而其遺風餘韻,猶有稱思於后世者也。” 吳晗 《學習集·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過去 齊國 、 魯國 的都城,和一些戴著高高的帽子,寬大的衣袖的學者們,商討學問,反復辯論,觀察 孔子 的遺風馀韻。”
《國語辭典》:貽人口實(貽人口實)  拼音:yí rén kǒu shí
語本《書經(jīng)。仲虺之誥》:「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怪敢蛐惺?、說話有差誤而給人留下話柄。如:「你這么不小心,不怕貽人口實嗎?」
分類:留下話柄
《漢語大詞典》:遺黎故老(遺黎故老)
指前朝留下的歷經(jīng)世變的老人。 明 宋濂 《曾君石表碑》:“當 宋 初改物,遺黎故老猶有存者?!?/div>
《漢語大詞典》:遺聞逸事(遺聞逸事)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為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魯迅 《南腔北調(diào)集·題記》:“然而只有這一本,雖然淺薄,卻還借此存留一點遺聞逸事?!?span id="wqh1dbn" class="book">《大地》1981年第3期:“ 齊老先生 ( 齊白石 )的遺聞逸事也常聽人說起,可是都沒有 新鳳霞 寫的那么真。”亦作“ 遺聞軼事 ”、“ 遺聞瑣事 ”。 沈昌直 《柳溪竹枝詞》序:“詞中自遺聞軼事,名跡勝景,以及方言物產(chǎn)之瑣細,靡不詳載記之?!?章炳麟 《訄書·哀焚書》:“其佗遺聞軼事,皆前代逋臣所録?!?蠡勺居士 《〈昕夕閑談〉小序》:“本以存昔日之遺聞瑣事,以附於稗官野史,使避世者亦可考見世事而已?!?/div>
《國語辭典》:遺孽馀烈(遺孽餘烈)  拼音:yí niè yú liè
對壞勢力的后世子孫或其所遺留的馀黨的貶稱。宋。蘇轍唐論〉:「高帝之世,反者九起,其遺孽馀烈,至于文景,而為淮南、濟北、吳楚之亂?!?/div>
《漢語大詞典》:遺訓余風(遺訓餘風)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教化。宋書·明帝紀論:“圣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稱先王,蓋由遺訓餘風,足以貽之來世也?!?/div>
《漢語大詞典》:下馬看花(下馬看花)
亦作“ 下馬觀花 ”。 比喻停留下來,深入實際,認真調(diào)查研究。 毛澤東 《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jīng)驗》:“調(diào)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走馬看花,一種是下馬看花?!?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誼競賽》:“ 毛主席 要我們‘下馬觀花’,我看我們便應該有組織、有計劃地實際下馬?!?/div>
《國語辭典》:平均繼承(平均繼承)  拼音:píng jūn jì chéng
繼承人對親人所遺留下來的財產(chǎn)做平均的繼承,稱為「平均繼承」。民法上遺產(chǎn)以平均繼承為原則,但對于不同的親人,實際上有不同的規(guī)定。如民法對于配偶即定有特別的應繼分。
《國語辭典》:流風遺澤(流風遺澤)  拼音:liú fēng yí zé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尚、德澤。宋。曾鞏〈太祖皇帝總敘〉:「太祖經(jīng)始大基,流風遺澤,所被者遠,王圣尊業(yè)至今,百有二十馀年」。也作「流風馀澤」。
《國語辭典》:青史傳名(青史傳名)  拼音:qīng shǐ chuán míng
青史,史書。青史傳名指在歷史留下永垂不朽的名聲?!度龂萘x》第九回:「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挂沧鳌盖嗍妨鞣肌埂?/div>
《國語辭典》:傷痕累累(傷痕累累)  拼音:shāng hén léi léi
受傷后所留下的痕跡很多。如:「一場拳擊賽下來,他早已傷痕累累。」也作「傷痕累累」。
《國語辭典》:故家遺俗(故家遺俗)  拼音:gù jiā yí sú
功勛世家所遺留下來的風俗。《孟子。公孫丑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
《國語辭典》:涸轍窮鱗(涸轍窮鱗)  拼音:hé chè qióng lín
轍,車輪輾地所留下的痕跡。鱗,借指魚。涸轍窮鱗指在乾枯車轍中的魚。參見「涸轍之鮒」條。后用以比喻陷處困境,急待救援的人或物?!度阂纛愡x。官腔類。卷九。龍泉記。姑嫂相逢》:「遠道亡夫,遐荒滯身,真如涸轍窮鱗?!?/div>
《國語辭典》:涸轍窮魚(涸轍窮魚)  拼音:hé chè qióng yú
涸,乾枯。轍,車輪輾地所留下的痕跡。涸轍窮魚指在乾枯車轍中的魚。參見「涸轍之鮒」條。后用以比喻陷處困境,急需救援的人或物。明。張鳳翼《紅拂記》第四出:「失林飛鳥無投處,涸轍窮魚轉(zhuǎn)困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