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2詞典 1分類詞匯 61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球 → 毬球”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好球  拼音:hǎo qiú
球類運動用語。棒、壘球運動中指投手所投經(jīng)好球帶,或打者未能成功打擊的球的判斷用語。
《國語辭典》:桌球  拼音:zhuō qiú
一種球類運動。英語table tennis翻譯而來。約于十九、二十世紀間起源于英格蘭。玩法是張網(wǎng)于長方桌上,兩人用球拍對拍乒乓球。分單打和雙打。以先得到二十一分為勝一局,一般比賽采三局二勝或五局三勝制。也稱為「乒乓」、「乒乓球」。
《國語辭典》:球衣  拼音:qiú yī
打球時穿著的運動衫。成隊的球衣,通常上有球隊名稱及球員號碼等。如:「那個穿五號球衣的球員是本隊的主將?!?/div>
《國語辭典》:乒乓球  拼音:pīng pāng qiú
1.桌球的別名。參見「桌球」條。
2.乒乓球比賽所使用的球。為圓形,直徑三點八公分,重二點五公克,以賽璐珞或類似的塑料制成,呈白色或黃色,無光澤。
《國語辭典》:羽毛球  拼音:yǔ máo qiú
1.一種球類運動。由二人或四人在球網(wǎng)的兩邊各用網(wǎng)拍互擊羽毛球,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羽毛球先著地的一方,便算輸了一球。簡稱為「羽球」。
2.羽毛球運動所使用的球。將長短大小相同的羽毛順序插在半球形的軟木托或小橡皮球的切面周緣,呈喇叭形,亦有用尼龍或塑膠制成者。簡稱為「羽球」。
《國語辭典》:臺球(檯球)  拼音:tái qiú
1.桌球。參見「桌球」條。
2.撞球。參見「撞球」條。
《國語辭典》:藤球  拼音:téng qiú
1.一種球類運動。起源于十五世紀的馬六甲一帶,具排球的整體配合、足球的靈巧傳遞和羽毛球長抽短吊等特性。比賽場地似羽毛球場,男、女子組比賽中間隔網(wǎng)分別為一點五五公尺和一點四五公尺高。每方由三名球員上場,僅以頭與腳控球、攻擊。
2.藤球比賽所用的球。用每股九至十一根單層藤條編織而成。圓形,共有十二孔,男子組比賽用球重量約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公克,女子組比賽用球重量約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公克間。
《國語辭典》:美式足球  拼音:měi shì zú qiú
一種球類運動。起源于西元一八七四年,美國哈佛大學(xué)足球隊和加拿大馬基爾大學(xué)橄欖球隊的友誼賽;因其中將橄欖球和足球一起混合比賽,因此而產(chǎn)生了美式足球,后來經(jīng)過幾次修改,才成為現(xiàn)在的美式足球。職業(yè)和大學(xué)美式足球比賽分四節(jié),每節(jié)十五分鐘,共六十分鐘。每隊下場十一人,可分進攻球員和守備球員,因動作激烈,故球員都穿戴護具。比賽規(guī)則與足球或橄欖球賽略有不同,準許妨礙對方未持球者的行徑路線,為美國人很喜愛的運動。
《國語辭典》:帽子戲法(帽子戲法)  拼音:mào zi xì fǎ
球類運動用語。原指板球運動中投手連續(xù)使三名打擊手退場。后延伸使用在足球比賽方面,凡一場球賽選手能連續(xù)踢進三球以上,則稱為「帽子戲法」。
《國語辭典》:藤球運動(藤球運動)  拼音:téng qiú yùn dòng
一種流行于東南亞地區(qū)的球類運動。舊名踢網(wǎng)籃球,于西元一九九○年被納入亞運正式項目。可分為民俗體育及正式比賽兩種:前者有如踢毽子,后者之場地及進行方式與排球相似,因此又名「腳踢的排球」。球場中央架網(wǎng),兩邊各設(shè)一發(fā)球圈,球由單層藤條編成。比賽時兩隊各三位球員,以腳踢球過網(wǎng)至對方場地,使球不落地者為勝。比賽通常采三戰(zhàn)兩勝制,每局二十一分。如:「據(jù)說藤球運動源于十五世紀蘇丹國統(tǒng)治的麻六甲一帶,而今則流行于東南亞地區(qū)?!?/div>
《國語辭典》:硬式網(wǎng)球(硬式網(wǎng)球)  拼音:yìng shì wǎng qiú
1.一種球類運動。由十四世紀法國的宮廷游戲「掌球戲」發(fā)展而來。十九世紀規(guī)則逐漸確立,并很快的在歐美盛行。
2.硬式網(wǎng)球比賽所使用的球。為正圓形用較硬橡皮制成的球,外包黃色或白色均勻毛質(zhì),沒有縫線。直徑約六點三五至六點六七公分,重量約五十六點七至五十八點四七公克。
《國語辭典》:板墻球(板墻球)  拼音:bǎn qiáng qiú
1.一種球類運動。為英語paddle ball的意譯。由美國人厄爾銳斯于西元一九三○年發(fā)明。在一面為透明面,三面為墻的場地,以木制短柄拍打擊由三面墻及頂端天花板反彈回來的球,可選擇單打、雙打、三人對打、四人對打等形態(tài)。比賽時每一局可任選以十五分或二十一分計算,采三戰(zhàn)兩勝制。
2.板墻球運動用球。為正圓形橡皮制空心球,比網(wǎng)球略小。
《國語辭典》:削球  拼音:xuè qiú
球類運動用語。一種擊球技術(shù)。桌球或網(wǎng)球球拍擊球時帶有由上而下的逆旋轉(zhuǎn)動作,使球向后旋轉(zhuǎn)的技巧均屬之。
《國語辭典》:撞球  拼音:zhuàng qiú
1.一種球類運動。起源于法國的一種草地木球游戲,經(jīng)過多次的改良、演變,目前撞球的游戲方式為在長方形的球臺上放置一或二顆白色母球以及數(shù)顆紅色或其他顏色的子球,擊球者以球桿直接撞擊母球來碰撞其他子球,進入球臺四周的袋子而得分??梢蝗嘶蚨嗳送妗,F(xiàn)在的比賽方法分為三球落袋(比例)、二十二彩球(司諾克)、和撞擊式(四球開輪)三種。其中以司諾克較為流行。
2.撞球比賽所用的球。圓形,色純,鮮艷有光澤。制球的材料包括高壓紙漿成型、象牙磨制、石灰酸樹脂鑄造和特型化學(xué)新材料。重量依不同的種類分一四五至一四六公克、一五六至一六○公克、二四五至二四七公克三種;直徑分別為五點二五公分、五點六公分、六點七公分。也稱為「彈子」。
《國語辭典》:主罰(主罰)  拼音:zhǔ fá
1.球類運動中因球員犯規(guī),裁判判決由被侵犯的球員罰球,稱為「主罰」。
2.違警罰法規(guī)定,得獨立科處的處罰。通??煞譃榫辛?、罰鍰、罰役、申誡等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