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84—1252 【介紹】: 宋開封浚儀人,后徙慶元鄞縣,字謙父。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博學耿介,善議論。為安吉縣丞,累遷國子正、將作監(jiān)主簿。以不附丞相史嵩云,出通判婺州。遷吏部郎中,兼崇政殿說書,參與修《四朝國史》,為《輿服志》六卷。官至直秘閣,知溫州。全宋詩
王撝(一一八四~一二五二),字謙父,鄞(今浙江寧波)人。應麟父。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為安吉丞。攝知長興、新城縣,通判婺州。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除提舉編修國朝會要,預修四朝史。后知溫州。十二年卒,年六十九(《宋元學案》卷七三)。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八,《延祐四明志》卷五。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撫州崇仁人,原本蜀人,字明父。寧宗嘉定四年進士。授雩都尉,遷知福州、融州,累官邕管安撫使。嗜學好義,居官有政聲。嘗建漁墅書院。為文多憤世嫉俗之言,指陳當時利病極痛切。有《漁墅類稿》。全宋詩
陳元晉(一一八六~?)(生年據(jù)本集卷六《廣東主管帳司元公墓志銘》),字明父,崇仁(今屬江西)人。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進士。十年,為雩都主簿(明嘉靖《贛州志》卷七)。十六年,為增城縣丞。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知奉化縣。歷知福州、融州、南安軍,遷廣東經(jīng)略使,累官邕管安撫使。曾建漁墅書院,因名其集為《漁墅類稿》,久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八卷,其中詩二卷。事見本集有關詩文,清同治《崇仁縣志》卷八之二有傳?!£愒獣x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全宋文·卷七四六一
陳元晉(一一八六——?),字明父,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嘉定四年第進士,授雩都尉。歷雩都主簿、廣州增城縣丞。理宗初,知慶元府奉化縣。嘉熙中知融州。又嘗知南安軍。累官邕管安撫使。元晉嗜學好義,歷官有政績。曾建漁墅書院,因名其詩文集為《漁墅類稿》。事跡略見所撰《文溪先生致仕大夫陳公夫人黃氏墓碣》、《廣東主管帳司元公墓碣銘》,嘉靖《贛州府志》卷七,《南宋文范作者考》卷下。
人物簡介
【生卒】:1186—1249 【介紹】: 宋建寧建陽人,字惠父。寧宗嘉定十年進士。為信豐縣主簿。參與鎮(zhèn)壓南安峒民及福建農(nóng)民起義,平定汀州兵變。歷任廣東、江西、湖南提刑,多有能政。先后入?yún)⑽毫宋?、陳韡幕,頗多建樹。理宗淳祐八年,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知廣州,卒于任。曾總結宋及前代法醫(yī)經(jīng)驗,著成《洗冤集錄》。全宋文·卷七四七○
宋慈(一一八六——一二四九),字惠父,號自牧,建寧府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師事朱熹弟子吳雉及真德秀。嘉定十年中進士,補贛州信豐主簿。辟江西制司準備差遣,知長汀,通判邵武軍,知常州、贛州,提點廣東、江西、湖南刑獄。淳祐八年進直煥章閣、知廣州、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次年卒于任,年六十四,贈朝議大夫。有《洗冤集錄》(存)。見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九《宋經(jīng)略墓志銘》,《宋史翼》卷二二,李曾伯《可齋雜稿》卷一六《辭免知靜江府兼廣西經(jīng)略奏》,《南宋制撫年表》卷下,道光《廣東通志》卷一六。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87—1267 【介紹】: 宋合州巴川人,初名昌朝,字宗驥,一字正父,號字溪。理宗淳祐元年賜進士出身。歷昌州監(jiān)酒稅、大寧理掾,紹慶學官。嘗從□淵游,人稱大陽先生。有《易說》、《字溪集》。全宋詩
陽枋(一一八七~一二六七),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驥,合州巴川(今重慶銅梁東南)人,居巴字溪小龍?zhí)吨?,因號字溪。早從朱熹門人度正、暖淵學。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冠鄉(xiāng)選。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因蜀亂免入對,賜同進士出身。四年,監(jiān)昌州酒稅。五年,改大寧監(jiān)司法參軍。八年,為紹慶府學官。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有詩詞、講義等十二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字溪集》十二卷。事見本集附錄《紀年錄》、《字溪先生陽公行狀》。 陽枋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新輯集外斷句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四七七
陽枋(一一八七——一二六七),初名昌朝,字宗驥,易名枋,字正父,自號字溪居士,合州巴川(今四川銅梁東南)人。端平元年冠鄉(xiāng)選,淳祐元年賜同進士出身,歷官監(jiān)昌州酒稅、大寧理掾、紹慶學官。晚以子炎卯貴加官至朝散大夫。咸淳三年十月卒,年八十一。枋為?淵弟子,人稱大陽先生。有《易說》、《字溪集》。見《有宋朝散大夫字溪先生陽公行狀》,《紀年錄》(《字溪集》卷一二),《宋元學案》卷七○。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慶元昌國人,字純父,一作淳父,號畏齋。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丞相史彌遠嘗延為弟子師,使覓宗子以補沂王后,天錫得趙與莒于全保長家,引見彌遠,未幾遂召入嗣沂王,及即帝位,是為理宗。歷知臨安府、婺州、寧國府、福州,嘉熙間累官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封奉化郡公。以觀文殿學士致仕。卒謚忠惠。全宋詩
余天錫,字純父,自號畏齋(《大德昌國州圖志》卷六),慶元府昌國(今浙江舟山)人。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超除起居郎(《延祐四明志》卷五)。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同簽書樞密院事,尋拜參知政事。四年,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五年,致仕(《寶慶四明志》卷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九有傳。全宋文·卷七四一○
余天錫(?——一二四一),字純父,號畏齋。慶元府昌國(今浙江定海)人。丞相史彌遠延為弟子師。嘉定十六年進士,歷監(jiān)慈利縣稅,籍田令,超授起居舍人,累遷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歷知婺州、寧國府、福州,召為吏部尚書、兼給事中、兼侍讀。嘉熙二年,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次年拜參知政事,封奉化郡公。授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以觀文殿學士致仕。淳祐元年卒,謚忠惠。見《宋史》卷四一九本傳、卷四二《理宗紀》,《咸淳臨安志》卷四九。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89—1256 【介紹】: 宋宗室,字用父,號虛齋。寓居長樂。寧宗嘉定十年進士。歷知邵武軍、漳州,皆有治績。理宗嘉熙初為樞密都承旨,次年拜同知樞密院事,淳祐初罷。尋加資政殿學士,進吏部尚書兼侍讀,詔與劉克莊同纂修國史。有《易通》、《虛齋樂府》。全宋詩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號虛齋。居長樂(今屬福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知監(jiān)利縣。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樞密都丞旨兼國史院編修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二年,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復除樞密都承旨(《寶慶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撫年表》卷上)。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寶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見《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虛齋資政趙公神道碑》。全宋文·卷七六七六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號虛齋,又號芝山老人、云泉野客,彥括子,居長樂(今福建長樂)。嘉定十年登進士第,歷知邵武軍、漳州。嘉熙初為樞密都承旨,二年拜同知樞密院事,淳祐初罷。尋加資政殿學士,進吏部尚書兼侍讀。寶祐四年卒,年六十八。著有《易通》、《虛齋樂府》(均存)。見劉克莊《虛齋趙公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二)。
人物簡介
【生卒】:1190—1257 【介紹】: 宋寧國府宣城人,字道父,號退庵。寧宗嘉定七年進士。授建德簿。累遷提點浙西刑獄,鎮(zhèn)壓衢州、嚴州民起事。任江、淮、荊、浙、福建、廣東都大提點坑冶,抄沒民資以百萬計,被劾罷。后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兼轉(zhuǎn)運副使,曾賑濟災民。理宗寶祐五年以援川、蜀功,拜參知政事。有《易解》、《退庵文集》等。全宋詩
吳淵(一一九○~一二五七),字道父,號退庵,寧國(今屬安徽)人。柔勝子,潛兄。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進士。歷知州縣,理宗紹定三年(一二三○)入為秘書丞(《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出知江州,歷江淮荊浙福建廣南都大提點坑冶,知鎮(zhèn)江府兼淮東總領。嘉熙二年(一二三八),知太平州兼江東轉(zhuǎn)運使,改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兼轉(zhuǎn)運副使,罷領祠祿。起為江西安撫使兼知江州,尋為沿江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浙西提點刑獄,知太平州。進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徙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丐祠。起為荊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應大使。寶祐五年,拜參知政事,尋卒,年六十八。有《退庵文集》,已佚。今存《退庵遺集》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六有傳?!菧Y詩,以清顧氏讀畫齋《南宋群賢小集》本為底本,校以《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簡稱名賢集)。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六八六
吳淵(一一九○——一二五七),字道父,號退庵,宣城(今安徽宣城)人。舉嘉定七年進士,調(diào)建德縣主簿,歷仕州縣,入為將作監(jiān)丞,遷樞密院編修官兼刑部郎官,再遷秘書丞,出知平江府,提點浙西刑獄。復入朝,累官至參知政事,前后知江州、鎮(zhèn)江府、太平州、隆興府、福州、平江府、寧國府、江陵府,所至興學養(yǎng)士,然政尚嚴酷,故時有「蜈蚣」之謠。寶祐五年卒,年六十八,謚「莊敏」。著有《易解》及《退庵文集》。《宋史》卷四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91或1192—1233 【介紹】: 金利州龍山人,字京甫。工詩畫。衛(wèi)紹王崇慶二年進士。調(diào)考、柘二城主簿,以治聞。累遷應奉翰林文字,充尚書省都事。蒲察官奴之變,赴水死。中州集
禹錫,字京父,龍山人。崇慶二年進士,調(diào)沉丘簿。與縣令者不相能,及令以贓敗,疑京父發(fā)之,乃賂遺權貴,誣京父以賓客依托之事,坐廢十年。朝臣薦其才者積數(shù)十人,終為銓曹所礙。居襄邑,部使者起之,攝旁近諸縣,所至有父母之愛。農(nóng)司治許昌,又為主事,區(qū)處饋餉,上下千馀里,不露聲跡,而條畫次第皆具,雖鱗雜米鹽,若不足經(jīng)意者,問之即應,如指諸掌。一時吏如康伯祿、李欽止諸人,多自以為不及也。正大中,當路諸公極力辨其被誣,乃得以常調(diào)。守扶風丞,召補省掾,不就,歸德奏充知事。及城被攻,京父為經(jīng)歷官。守禦之策,一府倚重之。車駕至,授左右司都事兼應奉翰林文字。官奴之變,家人勸京父羸服免禍,不從。人有自外至者,京父問賊入禁中否,曰禁中賊滿矣。乃自投水中。在京師時,希顏仲澤欽叔京父相得甚歡,升堂拜親,有昆弟之義,而不肖徒以文字之故,得幸諸公間。希長予六歲,澤長四歲,欽與京少予二歲。希沒于正大辛邜之八月,年四十八;澤沒于明年之七月,年四十七。欽沒于其年十一月,年四十一。歲京沒于又明年之三月,年四十二。蓋不二三年,而五人者惟不肖在耳。今日錄諸君子詩,感念平昔,不覺流涕之被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