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23—1089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貢父,一作戇父、贛父,號公非。劉敞弟。仁宗慶歷六年進士。歷州縣官二十年,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遷館閣??薄I褡谖鯇幊跬6Y院,以反對新法出知曹州。哲宗元祐中召拜中書舍人。博覽群書,精于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治漢史部分。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詩話》等。全宋詩
劉攽(一○二三~一○八九),字貢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與兄敞同舉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歷仕州縣二十年始為國子監(jiān)直講。神宗熙寧中判尚書考功、同知太常禮院。因考試開封舉人時與同院官爭執(zhí),為御史所劾,又因致書王安石反對青苗法,貶泰州通判。遷知曹州,為京東轉(zhuǎn)運使,知兗、亳二州。吳居厚代京東轉(zhuǎn)運使,奉行新法,追咎攽在職廢弛,貶監(jiān)衡州鹽倉。哲宗即位,起居襄州,入為秘書少監(jiān),以疾求知蔡州。在蔡數(shù)月,召拜中書舍人。元祐四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三),年六十七。劉攽精邃經(jīng)學、史學,《宋史》本傳稱著書百卷(《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作六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載,輯為《彭城集》四十卷(其中詩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懺?,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簡稱聚珍版,聚珍版原書卷一一、一六有殘缺)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七卷。全宋文·卷一四八四
劉攽(一○二三——一○八九),字貢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六年登進士,仕州縣二十年,始為國子監(jiān)直講。熙寧中,判尚書考功、同知太常禮院。以論新法不便為王安石所怒,斥通判泰州,遷知曹州。歷開封府判官、京東轉(zhuǎn)運使,知兗、亳二州,坐事黜監(jiān)衡州鹽倉。元祐初,起知襄州,入為秘書少監(jiān),以疾求去,加直龍圖閣、知蔡州,復召拜中書舍人。元祐四年卒,年六十七。攽邃于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職漢史。著有《彭城集》四十卷(存)、《東漢書刊誤》四卷(存)、《漢官儀》三卷(存)、《中山詩話》一卷(存)、《孟子外書》注四卷(存)等。《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23—1065 【介紹】: 宋福州侯官人,徙居潁州汝陰,字深父。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補衛(wèi)真主簿,自免歸潁州。英宗治平中令知南頓縣,命下而卒。學宗歐陽修。生平不為小廉曲謹以邀名譽。全宋詩
王回(一○二三~一○六五),字深父,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遷居汝陰。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補亳州衛(wèi)真縣主簿,歲馀自免去。英宗治平二年卒,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卷(《隆平集》卷一五本傳),已佚。事見《臨川集》卷九三《王深父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二有傳。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一五一五
王回(一○二三——一○六五),字深父,其先福州侯官人,后遷居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遂為汝陰人。嘉祐二年進士,為衛(wèi)真縣主簿。歲馀自免去,退居潁州。治平二年以為忠武軍節(jié)度推官、知南頓縣,命下已卒,時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見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銘》(《臨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宋史》卷四三二《儒林傳》二有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033—1088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經(jīng)父。孔延之子。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問學,號博洽。仁宗嘉祐六年進士。調(diào)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請謁。神宗熙寧初,范鎮(zhèn)以制舉薦,對策力論王安石理財訓兵之法為非,罷歸故官。通判保德軍,陳征西夏三不便。哲宗元祐初,擢左諫議大夫,又論青苗免役諸法之害。改中書舍人。三年同知貢舉,尋以勞卒。與弟孔武仲、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文集及《清江三孔集》。全宋詩
孔文仲(一○三八~一○八八),字經(jīng)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調(diào)馀杭尉,轉(zhuǎn)臺州推官。神宗熙寧初,以范鎮(zhèn)薦應(yīng)制舉,對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罷歸故官。吳充代王安石為相,召為國子直講,以不諳王安石經(jīng)義,換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軍。哲宗元祐初,召為秘書省校書郎。三年,同知貢舉,事畢還家而卒,年五十一。官至中書舍人。文仲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黃庭堅以之比蘇軾、蘇轍,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南宋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王??編集孔氏兄弟遺文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詩文為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闹僭?,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本為底本,連同輯得的集外詩,合編一卷。全宋文·卷一七六○
孔文仲(一○三三——一○八八),字經(jīng)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延之子。嘉祐六年登進士第,授試秘書省校書郎、馀杭縣尉,轉(zhuǎn)臺州推官。熙寧三年應(yīng)賢良方正科,對策力論王安石所建理財、訓兵之法為非是,罷歸故官。吳充為相,除充國子監(jiān)直講,換三班院主簿,出通判保德軍。遷奉議郎、通判火山軍。元豐八年,轉(zhuǎn)承議郎。元祐元年,召為秘書省校書郎,進禮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擢左諫議大夫,改中書舍人。元祐三年春同知貢舉,時已病,及奏榜歸第而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五十卷。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見蘇頌《中書舍人孔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34—1097 【介紹】: 宋杭州臨安人,字穆父。錢彥遠子。以蔭知尉氏縣。神宗召對稱旨,以不附王安石,命權(quán)鹽鐵判官。歷提點京西、河北、京東刑獄。奉使吊高麗,凡饋餼非舊例所有者皆不納。歸拜中書舍人。哲宗元祐初,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為宗室、貴戚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召拜工部、戶部侍郎,進尚書。復知開封府,臨事益精。哲宗蒞政,補翰林學士,為章惇誹詆,罷知池州。藏書甚富,工行草書。全宋詩
錢協(xié)(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行四(《東坡詩集注》卷二《和錢四寄其弟和》題注),吳越王后裔,惟演從孫。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仁宗皇祐三年(一○五二),監(jiān)陳州糧料院。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知尉氏縣,擢流內(nèi)銓主簿,除三司鹽鐵判官。歷京西、河北、京東提刑。元豐三年(一○八○),除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六年,奉使高麗,還,拜中書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遷給事中,除龍圖閣待制、權(quán)知開封府。三年,知越州。四年,徙瀛州。七年,權(quán)戶部尚書。八年,加龍圖閣直學士再知開封府(《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四)。紹圣元年(一○九四),除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罷知池州。四年卒,年六十四。后入元祐黨籍。事見《梁溪集》卷一六七《錢公墓志銘》及《宋史》卷三一七《錢惟演傳》,《東都事略》卷四八有傳。今錄詩二十二首。全宋文·卷一七九二
錢協(xié)(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彥遠子。熙寧三年,中秘閣選,廷對已入等,以王安石罷其科,遂不得第。以蔭知尉氏縣,授流內(nèi)銓主簿。命權(quán)鹽鐵判官,歷提點京西、河北、京東刑獄。元祐初,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三年,知越州;五年,徙瀛州;七年,徙青州。召拜工部、戶部侍郎,進尚書,加龍圖閣直學士,復知開封。罷知池州。紹圣四年卒,年六十四,謚文肅。協(xié)藏書甚富,工行草書,文章得西漢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七《錢惟演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太平州當涂人,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少有詩名,極為梅堯臣所賞嘆。舉進士。神宗熙寧中,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計專聽安石處畫,神宗異之,安石恥為小臣所薦,極口陳其無行。時祥正方從章惇辟,以軍功為殿中丞,聞安石語,遂以本官致仕去。后復出通判汀州,元豐七年坐事勒停。知端州,又棄去,隱于縣青山卒。能詩。有《青山集》。全宋詩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據(jù)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鄰舍劉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號醉吟居士,謝公山人、漳南浪士,當涂(今屬安徽)人。據(jù)本集推知,約舉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為德化尉。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權(quán)邵州防禦判官。六年,為太子中舍,與江東路家便差遣,為桐城令。后任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未幾棄官隱姑孰青山。元豐四年(一○八一)前后,通判汀州。五年,攝守漳州。七年,因事勒停。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四年,致仕。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祥正詩格俊逸似李白,同時人梅堯臣譽之為“真太白后身”。有《青山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郭祥正詩,以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南宋初刊本為底本。校以清道光刊本(簡稱道光本),參校清影印宋抄本(簡稱影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傅增湘校道光本(簡稱傅校本)等。《四庫全書》尚有《青山續(xù)集》七卷,其中卷一、卷二詩均見《青山集》,卷三至卷七詩均見孔平仲《朝散集》,故不錄。另從道光本及《無為集》等書中輯得集外詩,編為第三十一卷。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太平州當涂(今安徽當涂)人。少有詩聲,梅堯臣以比李太白。慶歷中舉進士,熙寧中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后復出,元豐中通判汀州,元祐三年知端州。棄去,隱于青山縣,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九。有《青山集》三十卷、《續(xù)集》七卷(存),《錢塘西湖百詠》一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傳》六有傳,又見本集卷二三《癸酉除夜呈鄰舍劉秀才》,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湖州長興人,字宜父,一字宜翁,號三茅翁。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為江西提舉。神宗熙寧中上疏,極論新法不便,坐廢黜,隱于茅山以終。有《劉宜翁文集》。全宋詩
劉誼,字宜翁,長興(今屬浙江)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神宗元豐間提舉廣東常平,移江西(《宋詩拾遺》卷七)。后隱三茅山以終?!?a target='_blank'>嘉泰吳興志》卷一七有傳。今錄詩六首。全宋文·卷二○一三
劉誼,字宜父,長興(今江蘇長興)人。治平四年進士。元豐元年九月管勾廣西常平等事。三年,權(quán)提舉廣西路常平等事。七年正月,特授宣議郎。元祐元年六月,權(quán)發(fā)遣韶州。元祐二年妄上章,提舉宮觀。元祐三年三月,以奉議郎發(fā)遣韶州、勾當靈仙觀。事跡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二、三○六、三二四、四○七、四○九。
人物簡介
【生卒】:1041—1098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淳甫,一字夢得。范鎮(zhèn)從孫。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從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書成,除秘書省正字。哲宗立,除著作佐郎,充修《神宗實錄》檢討官,歷給事中、翰林學士。哲宗親政,出知陜州。紹圣初,言者論其所修《實錄》詆斥神宗,附會司馬光變更新法,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昭州別駕,永州安置。卒謚正獻。撰《唐鑒》,論述唐高祖至昭宣帝三百年間政治得失;又有《范太史集》。全宋詩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作淳夫、純父),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初仕資州龍水令(本集《送七主簿赴龍水》),后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居洛陽十二年(本集,初到玉堂)詩》。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為秘書省正字。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著作佐郎、修《神宗實錄》檢討,遷著作郎兼侍講。四年,拜右諫議大夫,遷給事中,兼國史院修撰,為禮部侍郎。六年,拜翰林學士,因叔百祿在中書,改侍講學士。八年,因反對章惇入相,以龍圖閣學士出知陜州。后以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昭州別駕,安置永州、賀州,又徙賓州、化州。元符個元年卒,年五十八。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追復龍圖閣學士,寧宗時謚正獻。有《唐鑒》二十四卷、《帝學》八卷,及《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等?!睹急畟麋废录硪痪?、《宋史》卷三三七有傳?!》蹲嬗碓?,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引錄。新輯集外詩句,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一一五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范鎮(zhèn)從孫,百祿侄。嘉祐八年登進士甲科,授試校書郎、知資州龍水縣。熙寧三年,司馬光辟為同編修《資治通鑒》,隨光十五年(其中在洛陽十三年),有唐三百年叢目及長編,祖禹實掌之。元豐七年《通鑒》成,遷秘書省正字。歷右正言、著作佐郎、實錄院檢討官、著作郎兼侍講。元祐四年,遷右諫議大夫,依前兼侍講,充實錄院修撰;尋拜給事中。次年監(jiān)修國史,進禮部侍郎。七年,為翰林學士、翰林侍講學士。八年,又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知制誥、兼知國史院事。紹圣初,哲宗親政,復行新法,祖禹以「元祐舊黨」,出知陜州,繼逐于永州、賀州、賓州、化州等地安置。元符元年十月卒于化州,年五十八。祖禹久在經(jīng)筵、史館,與修《神宗實錄》,著《唐鑒》、《帝學》、《古文孝經(jīng)說》(此三種今存)等多種,《唐鑒》尤為著名,時稱「唐鑒公」。又有文集五十五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41—1097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孜闹俚堋H首诩蔚v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yè)。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請復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jīng)策。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nèi)外制》、《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詩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歷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嘗民族矛盾論恢復詩賦取地一下,攻擊王安石經(jīng)義。進起居郎兼侍講邇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紹圣四年,坐元祐黨奪耿,管勾洪州玉隆觀、池州居住(《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與兄文仲、弟平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詩書論語說》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收輯孔氏兄弟詩文合刊為《清江三孔集》,武仲詩文共十七卷,其中詩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孜渲僭?,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參校民國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叢書》,簡稱豫章本)、《宋詩鈔》(簡稱詩鈔)、《永樂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詩篇,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學,舉進士中甲科。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校書,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進起居郎兼侍講,除起居舍人,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復原官。著《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內(nèi)外制、雜文共百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卒年見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義甫,一作毅父。孔武仲弟。英宗治平二年進士,又應(yīng)制科。以呂公著薦為秘書丞、集賢校理。哲宗紹圣中,言者謂其元祐時附會當路,譏毀先烈,貶知衡州。元符二年,提舉劾其違常平法,責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兆诹?,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于史學,工文詞,與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孔氏談苑》、《續(xù)世說》、《良世事證》、《釋稗》、《詩戲》、《朝散集》(編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詩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神宗熙寧中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詩》序)。元豐二年(一○七九)為都水監(jiān)勾當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試學士院。二年擢秘書丞、集賢校理。三年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后遷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南路刑獄(同上書卷三八○、四○七、四○九、四八三)。紹圣中坐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又以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錢,責惠州別駕,英州安置?;兆诹?,復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崇寧元年(一一○二),以元祐黨籍落職,管勾兗州景靈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四○作太極觀),卒。平仲與兄文仲、武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續(xù)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釋稗》等。詩文集已散佚,南宋王??收輯為二十一卷,其中詩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國初年胡思敬校編為《朝散集》,刊入《豫章叢書》。《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孔平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校以《豫章叢書·朝散集》(簡稱豫章本)、明鈔殘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簡稱明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及《宋詩鈔》(簡稱詩鈔)。另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二七二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武仲弟。治平二年舉進士,又應(yīng)制科,為秘書丞、集賢校理。文仲卒,歸葬南康,詔以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護葬事。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紹圣中,言者詆其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提舉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徙韶州,又責為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徽宗立,復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史學,工文詞,著《續(xù)世說》十二卷、《孔子雜說》一卷、《釋裨》一卷及《珩璜新論》、《良史事證》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潘祖仁(一○四六——一一三六),字亨父,自號竹隱老人,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好學能文,退隱不仕。善于教子,其子良佐、良貴等皆有名于時。紹興六年卒,年九十一,特贈朝奉大夫。見《敬鄉(xiāng)錄》卷二、《金華先民傳》卷一○、《紫微集》卷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