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呂言,字造父(《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二),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官侍御史(《文莊集》卷一《前侍御史呂言并可舊官制》),利州路轉(zhuǎn)運使(同上書卷二《利州路轉(zhuǎn)運使工部郎中呂言可刑部郎中馀如故制》),廣東轉(zhuǎn)運使(《宋詩紀事》卷五)。全宋文·卷一九五
呂言,字造父,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呂夏卿祖。淳化三年進士。大中祥符中為尚書都官員外郎,累遷侍御史、工部、刑部郎中,歷福建、廣東、京東、利州等路轉(zhuǎn)運使。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二,夏竦《文莊集》卷一、二,《宋詩紀事》卷五,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三三及本人《北岳題名》。
人物簡介
【生卒】:985—1050 【介紹】: 宋絳州絳縣人,字思正。少謹愿好學。真宗大中祥符七年進士第一。仁宗即位,累官給事中、權(quán)御史中丞。上言知人、嚴禁、尚質(zhì)、節(jié)用四事及“導積水以廣播種”等七條。寶元元年除同知樞密院事??刀ㄖ幸晕鞅ЮT知相州。徙許州。皇祐元年為尚書左丞、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戶部尚書。遇事從容詳審,勤謹和緩。趣尚恬曠,持廉少欲。平生書必為楷字,無一行草。然于吏事非所長。卒謚父孝。全宋詩
張觀,字思正,絳州絳縣(今屬山西)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通判解州。仁宗初,召直史館為知制誥,出知杭州。后以給事中權(quán)御史中丞。寶元元年(一○三八)同知樞密院事??刀ㄔ辏ㄒ弧鹚摹穑┝T知相州,歷知澶、鄆等州府。又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后以觀文殿學士知許州,遷尚書左丞,卒,年六十六。贈吏部尚書,謚文孝。事見《隆平集》卷一○,《宋史》卷二九二有傳。全宋文·卷三三二
張觀(九八五——一○五○),字思正,絳州絳縣(今山西絳縣)人。擢服勤辭學科第一,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解州。坐事降監(jiān)河中府稅,復通判果州。仁宗即位,擢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改右司諫、知制誥、判登聞鼓院,出知杭州。還判國子監(jiān)、知審官院,累遷左司郎中,以給事中權(quán)御史中丞。復知審官院,拜同知樞密院事。罷知相州,徙澶州、鄆州,歷知應天府、孟州、河南府,以觀文殿學士知許州?;实v二年卒,年六十六,謚文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二有傳。參《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九,《東都事略》卷五五。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興仁府濟陰人,字儀父。李濤孫。真宗咸平五年進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右諫議大夫、翰林侍讀學士,終戶部侍郎。卒年七十。性醇易,好飲酒。言談不及勢力,時稱長者,然吏事非所長。有《冠鳳集》。全宋文·卷二七八
李仲容,字儀父,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咸平五年進士,除大理評事、知三原縣。累擢監(jiān)察御史,詔試中書,擢左司諫、直史館。天圣中,以起居郎為知制誥,累遷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官至戶部侍郎,卒年七十。自集制草為《冠鳳集》十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二《李濤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福州福清人,字端父。仁宗景祐元年進士。知長興縣,出俸粟勸富人賑饑民。遷知連州,上封事請行唐府兵之法。徙淮安軍,奏罷程琳嘗禁蜀人不得自為渠堰之制。又請罷川峽漕,發(fā)常平粟貸民租,除商旅之禁。官至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有《史論》、《辨國語》。
人物簡介
【生卒】:1008—1049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子美,號滄浪翁。蘇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少有大志,當天圣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其與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杰多從之游。初以父蔭補官,累遷大理評事。慶歷中,范仲淹薦其才,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岳父杜衍與仲淹主新政,多遭讒陷,舜欽坐售故紙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以自適。工詩文,其體豪放,時發(fā)憤于歌詩中。又善草書,每酣酒落筆,為時人所傳。后為湖州長史卒。有《蘇學士集》全宋詩
蘇舜欽(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自曾祖起移家開封(今屬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進士(《隆平集》卷六),歷任蒙城、長垣縣令,入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時杜衍、富弼、范仲淹執(zhí)政,主持“慶歷新政”。蘇舜欽為杜衍婿,因進奏院祠神,以出售廢紙公錢宴會,為人所劾,以監(jiān)守自盜罪削職為民,閑居蘇州。后復為湖州長史,慶歷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年四十一。有《蘇學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二有傳?!√K舜欽詩,以沈文倬點?!短K舜欽集》為底本。沈氏點校本以清康熙中宋犖校定徐惇復刊印本為底本,曾參校清黃丕烈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黃本)、陳乃乾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陳本)、清光緒中李星根等重編??肀荆ê喎Q李本)、黃丕烈過錄顧廣圻校記(簡稱顧校)、陳乃乾過錄錢泰吉校記(簡稱錢校)等。此次據(jù)《全宋詩》體例,對底本校語作若干刪節(jié)、調(diào)整,并據(jù)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蘇學士集》(簡稱四庫本)予以補正。輯錄所得集外詩,另編一卷詞學圖錄
蘇舜欽(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蘇易簡孫。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慶歷革新,見嫉于守舊黨,罷職閑居蘇州。后復起為湖州長史,不久病故。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有詞見《花庵詞選》。全宋文·卷八七四
蘇舜欽(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蔭補太廟齋郎,調(diào)滎陽縣尉。景祐元年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丁父憂,居喪于長安。服除,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jiān)在京店宅務。慶歷四年,以范仲淹薦,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以岳父杜衍與仲淹、富弼主新政,為人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 妓樂會賓客被劾除名。寓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fā)憤懣于詩文。八年,復官為湖州長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詩文豪健,善草書。有集十六卷。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16—1090 【介紹】: 宋鄭州管城人,字和父。第進士。調(diào)磁州司戶參軍。神宗立,擢知通進銀臺司。歷知澶州、審刑院、判少府監(jiān)等,反對經(jīng)略西夏,又言王安石不可為相,與安石議事多不合,極論青苗法不便。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哲宗時知河南府。元祐間拜門下侍郎,知樞密院事。官至右光祿大夫。卒謚溫靖。全宋詩
孫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第進士。神宗時為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知通進銀臺司。出知澶州。復領(lǐng)銀臺司。加龍圖閣直學士、知真定府。熙寧末,以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改樞密副使,進知院事。出知河陽、鄭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門下侍郎。五年,卒,年七十五。謚溫靖。《東都事略》卷八一、《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一○五○
孫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擢進士第,調(diào)磁州司戶參軍,轉(zhuǎn)霍邑令,遷秘書丞,為審刑詳議官、編修中書諸房文字,皇太子侍讀。神宗即位,知通進銀臺司,出知澶州。還知審刑院,復領(lǐng)銀臺、封駁兼侍讀,判少府監(jiān);歷知真定府、開封府,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改太中大夫、樞密副使,進知院事,以疾避位,出知河陽。哲宗即位,知河南府,徙鄭州。元祐二年,召除侍讀、提舉中太一宮,遂拜門下侍郎,復知樞密院事,累官右光祿大夫。五年卒,年七十五,謚溫靖。后列元祐黨籍,政和中以嘗為神宗宮僚特出籍。《宋史》卷三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76 【介紹】: 宋韶州樂昌人,字子思,一作思父。七歲通經(jīng),仁宗天圣間王益守韶州,必應童子科,日誦萬言,引試稱旨。慶歷六年進士。調(diào)邕州推官。交阯破邕,殉職。累贈金紫光祿大夫。景泰中追謚忠憫。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衢州常山人,字仲父。仁宗嘉祐六年中制科。累官至秘閣校理。性剛直,與王安石交友甚篤,然未嘗降意相下。全宋詩
王介(?~一○七六),字中父(一作甫),衢州常山(今屬浙江)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以著作佐郎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遷秘書丞知臨??h(《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以職方員外郎、秘閣校理權(quán)發(fā)遣戶部勾院,出知湖州(同上書卷二三六)。九年,去郡,卒。官止祠部郎中。蘇軾有《同年王中甫挽詞》(《蘇軾詩集》卷一四)。事又見《臨川集》卷五一《王介秘書丞制》及《明道雜志》。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一七○三
王介(?——一○七六),字中父,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性剛直強記。嘉祐六年,以著作佐郎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試,入第四等,遷秘書丞,知臨??h。后擢知湖州,累官至秘閣校理。熙寧三年,罷判鼓院、同知太常禮院,歸館供職。九年卒。事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三四、選舉一一之八、選舉一九之一五,《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宋史》卷一○六、三四七,《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六,《宋元學案補遺》卷九八,《宋詩紀事》卷一六。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亞父。黃湜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歷佐一府三州,皆為從事。后攝知康州。工詩。有《伐檀集》。全宋詩
黃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亞夫(或作亞父),晚號青社。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庭堅父。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時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歷一府三州,皆為從事(同上書)。以其詩文及交游事跡考之,初幕長安,慶歷末徙鳳翔,旋隨宋祁幕許州。后隨晏殊重幕長安?;实v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許州,受知于文彥博。五年,文彥博徙知青州,辟庶為通判(清光緒《益都縣圖志·官師志》)。至和中,攝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見《黃氏金字牒譜》。曾自編《伐檀集》,《宋史·藝文志》著錄《黃庶集》六卷,已佚。今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為詩?!↑S庶詩,以明嘉靖六年喬遷訂補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為底本(藏江西省圖書館,有葉德輝親筆跋),校以清乾隆緝香堂本(簡稱緝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館據(jù)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簡稱宜本),清光緒黃菊秋翻刻《山谷全書》附刻本(簡稱黃本)等。全宋文·卷一一一一
黃庶(一○一八——一○五八),字亞夫,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庭堅父。慶歷二年年二十五登進士乙科,為信州屬吏。后丁父憂歸山中?;实v中,歷京兆府、許州、青州幕職。官終大理寺丞、攝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年四十。庶工詩文,不蹈陳因,不作駢偶纖濃之詞,「庭堅之學韓愈,實自庶先倡」(《四庫提要》)。其事跡略見本集及《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八《李夫人墓志銘》、《黃氏金字諜譜》。
人物簡介
【生卒】:1019—1068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原父,號公是。仁宗慶歷六年進士。歷吏部南曹、知制誥。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稱服。出知揚州,徙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為糾察在京刑獄及修玉牒,諫阻仁宗受群臣所上尊號。以言事與臺諫相忤,出知永興軍,歲余因病召還。復求外,官終判南京御史臺。學問博洽,長于《春秋》學,不拘傳注,開宋人評議漢儒先聲。有《春權(quán)權(quán)衡》、《七經(jīng)小傳》、《公是集》等,又與弟劉放、子劉奉世合著《漢書標注》。全宋詩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一○五一),遷太子中允、直集賢院。至和元年(一○五四),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揚州。歲馀,遷起居舍人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貢舉。五年,以翰林侍讀學士充永興軍路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賢院學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臺。神宗熙寧元年卒于官,年五十(《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賢院學士劉公墓志銘》)。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五十四卷,其中詩二十七卷。《宋史》卷三一九有傳?!⒊ㄔ姡郧辔溆⒌罹壅浒妗?a target='_blank'>公是集》(福建本)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六卷本(簡稱名賢本)、《宋百家詩存》所收一卷本(簡稱詩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簡稱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劉氏刊四卷本(簡稱劉本)。并酌采清鮑廷博校記(簡稱鮑校)、近人傅增湘校記(簡稱傅校)。清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簡稱廣雅本),與底本同一系統(tǒng),偶有異文,亦予出校。新輯得的集外詩編為第二八卷。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號公是,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六年進士,授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实v三年召試學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明年改判吏部南曹。至和元年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八月奉使契丹,使還,出知揚州,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五年因言事與臺諫異,自請出知永興軍。八年還朝判三班院。后知汝州。治平三年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熙寧元年卒,年五十。敞學問淵博,為文敏贍。著有《公是集》及《春秋權(quán)衡》、《春秋傳》、《春秋意林》、《春秋傳說例》、《七經(jīng)小傳》、《公是先生弟子記》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