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杜陵淚
 
桂枝須斫,清光更多
 
斫卻桂更光輝

相關(guān)人物
杜甫


《全唐詩》卷二百二十四〈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折盡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仳離放紅蕊【披離放紅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晁錯


《漢書》卷四十九〈爰盎晁錯列傳·晁錯〉~2298~
今執(zhí)事之臣皆天下之選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猶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親,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竊恐神明之遺也。
《國語辭典》:清光  拼音:qīng guāng
1.皎潔明亮的光輝。南朝齊。謝朓〈侍宴華光殿曲奉敕為皇太子作〉詩:「歡飫終日,清光欲暮。」唐。崔備〈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陸郎中〉詩:「剪燭清光發(fā),添香暖氣來?!?br />2.敬稱他人的容貌豐采?!稘h書。卷四九。爰盎晁錯傳。晁錯》:「今執(zhí)事之臣皆天下之選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猶五帝之佐也?!固?。皇甫枚《飛煙傳》:「一拜清光,九殞無恨。」
《分類字錦》:灼爾清光(灼爾清光)
王損通犀賦瑟兮素理如線之狀既呈灼爾清光似玉之形方潤
分類:
《分類字錦》:清光皎然
元稹鎮(zhèn)圭賦乃會百辟而執(zhí)之班五瑞于來者作山龍之端表我則清光皎然雜蒲榖以成行爾乃鞠躬如也
分類:
《國語辭典》:清光滑辣  拼音:qīng guāng huá là
形容酒味美好清冽。元。高文秀《遇上皇》第四折:「我則知苦澀酸渾淡,清光滑辣任迷貪。」《孤本元明雜劇。打董達(dá)。第二折》:「我則見清光滑辣勝醍醐,是這瓦缽香浮醁?!?/div>
分類:清冽美好
《分類字錦》:清光不歇
韋應(yīng)物 感鏡詩 形影終不臨,清光殊不歇。一感平生言,松枝掛秋月。
分類:
《分類字錦》:滿篋清光(滿篋清光)
楊巨源 酬崔駙馬惠箋百張兼貽四韻詩 滿篋清光應(yīng)照眼,欲題風(fēng)韻愧凡才。
分類:
《國語辭典》:清輝(清輝)  拼音:qīng huī
明亮澄凈的光輝。多指日月等星體的光?!侗阕印M馄?。博喻》:「否終則承之以泰,晦極則清輝晨耀?!固?。杜甫 月夜詩:「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div>
《漢語大詞典》:清景
(1).猶清光。 三國 魏 曹植 《公宴》:“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三辰蔽於天,則清景暗於地?!?唐 儲光羲 《終南幽居獻(xiàn)蘇侍郎》詩之一:“朝日懸清景,巍峩宮殿明?!?清 龔自珍 《桂殿秋》詞序:“時也方夜,月光吞吐,在百步外,盪瀣氣之空濛,都為一碧,散清景而離合,不知幾重?!眳⒁姟?清光 ”。
(2).清麗的景色。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二:“ 謝靈運(yùn) ‘池塘生春草’,造語天然,清景可畫?!?/div>
《國語辭典》:清光  拼音:qīng guāng
1.皎潔明亮的光輝。南朝齊。謝朓〈侍宴華光殿曲奉敕為皇太子作〉詩:「歡飫終日,清光欲暮。」唐。崔備〈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陸郎中〉詩:「剪燭清光發(fā),添香暖氣來?!?br />2.敬稱他人的容貌豐采?!稘h書。卷四九。爰盎晁錯傳。晁錯》:「今執(zhí)事之臣皆天下之選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猶五帝之佐也。」唐?;矢γ丁讹w煙傳》:「一拜清光,九殞無恨?!?/div>
《國語辭典》:鉛華(鉛華)  拼音:qiān huá
1.形容人或物外在的光鮮亮麗。如:「洗盡鉛華」、「褪盡鉛華」。
2.古代女子化妝用的鉛粉。唐。權(quán)德輿 玉臺體詩一二首之一一:「鉛華不可棄,莫是稿砧歸。」宋。辛棄疾 西江月。宮粉厭涂嬌額詞:「杏腮桃臉費(fèi)鉛華,終慣秋蟾影下?!?/div>
《漢語大詞典》:澄輝(澄輝)
清光。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升清質(zhì)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宋 晁端禮 《綠頭鴨·詠月》詞:“爛銀盤、來從海底,皓色千里澄輝?!陛x,一本作“ 暉 ”。
分類:清光
《國語辭典》:本書(本書)  拼音:běn shū
1.原書。南朝梁。阮孝緒〈七錄序〉:「論其指歸,辨其訛謬,隨竟奏上,皆載在本書,時又別集眾錄,謂之別錄,即今之別錄是也。」
2.此書。敘事時特指的書。如:「論及《文心雕龍》,老師一再強(qiáng)調(diào)本書值得好好研究。」
3.家譜。如清光緒華渚所修的《華氏本書》。
《國語辭典》:樓蘭晉簡(樓蘭晉簡)  拼音:lóu lán jìn jiǎn
樓蘭出土的西晉時代竹木簡書。清光緒二十五年由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新疆古樓蘭遺址挖掘所得,有一百二十馀枚,極具文獻(xiàn)價值。
《國語辭典》:日據(jù)時代(日據(jù)時代)  拼音:rì jù shí dài
特指臺灣被日本統(tǒng)治的年代。從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光復(fù)為止,共五十年。參見「日治時代」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