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郭持平(1483年—1556年),字守衡,號淺齋,江西吉安府萬安縣城北門人。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九十三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丁丑科會試第二百七十九名,廷試三甲二百二十一名進(jìn)士。都察院觀政,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分司呂梁。改刑部,調(diào)兵吏部,歷官吏部員外郎,嘉靖六年(1527年)二月升湖廣提學(xué)副使,十月改別任。復(fù)除福建副使,九年七月升布政司右參政,十一年正月升云南按察使,十月丁父憂。復(fù)除福建按察使,十六年五月升山西右布政使,轉(zhuǎn)河南左布政使,十八年七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二十一年六月升工部右侍郎,仍管理河道,十二月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二十四年五月考察致仕。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八月卒,賜祭葬。
人物簡介
【生卒】:1483—1552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伯深,一字曰深,號淺齋。正德十六年進(jìn)士。授行人司行人,歷大理寺少卿,官至右都御史總督漕運(yùn),致仕。有《淺齋文集》。維基
魏有本(1483年—1552年),字伯深,號淺齋,浙江馀姚縣(今馀姚市)人,同進(jìn)士出身。官至漕運(yùn)總督。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舉浙江鄉(xiāng)試第三十二名。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會試第九名,進(jìn)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八名。授行人司行人。嘉靖五年(1526年),試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六年巡鹽長蘆,七年巡按南直隸蘇松常鎮(zhèn)四府,九年被彈劾回籍聽勘。三年后事白恢復(fù)原職,十二年掌河南等七道,尋掌臺中章奏,十三年奉命監(jiān)視啟祥宮等工程,十四年監(jiān)視宗廟工程,十五年以完工,晉大理寺丞,十八年升任大理寺少卿。嘉靖十九年(1540年)以右僉都御史任河南巡撫。二十二年改任提督南京糧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二十三年五月升南京大理寺卿,二十七年九月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二十九年(1550年)五月升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漕運(yùn)巡撫鳳陽,但未到任就被給事中林懋舉等人彈劾,遂上書告病,乞求致仕歸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卒于余姚,享年七十,賜祭葬,追贈南京工部尚書。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湖廣應(yīng)山人,字惟喬,自號淮漢先生。正德十二年進(jìn)士。知許州,以薦調(diào)亳州。武人石氏橫暴,木嚴(yán)懲之,被訐奏,下獄免官。性嗜書,退居馬坪二十年,吟誦不輟。任誕自放,為文怪奇,晚年始為詩,質(zhì)率無才情,而頗有名。有《隨州志》、《家政集》、《選詩評》、《燼馀稿》。維基
顏木(1484年—1544年),字惟喬,號淺溪,致仕后自號淮漢先生,湖廣德安府隨州應(yīng)山縣人,馬船籍。湖廣鄉(xiāng)試第十八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第二百七十二名,登第二甲第十五名進(jìn)士。工部觀政,授許州知州,調(diào)亳州,致仕。嘉靖甲辰卒。
人物簡介
【生卒】:1518—1598 【介紹】: 明江西九江人,字章甫,號淺原。嘉靖二十年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累遷至河南布政使。有《草禺子集》、《萬子迂談》。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章父,潯陽人。嘉靖辛丑進(jìn)士,歷官河南左布政使有草禺子集維基
萬衣(1518年—1598年),榜名羅衣,字章甫,號淺源,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人,民籍。江西鄉(xiāng)試第六十九名舉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式辛丑科會試第二百三十名,登第二甲第四十一名進(jìn)士。觀政刑部,授南京刑部主事,不久改北京,因父喪歸。二十四年起復(fù),除刑部山東司主事,二十八年遷四川司員外郎,二十九年升湖廣司郎中,十二月奉命湖廣恤刑。三十二年出為云南按察司副使,兵備曲靖,三十七年戊午典云南鄉(xiāng)試,升福建右參政,分守興泉道,率眾抵御倭寇。因母親去世歸鄉(xiāng),四十一年復(fù)除湖廣參政,四十三年典湖廣鄉(xiāng)試,不久升任福建按察使,四十三年遷湖廣右布政使,四十五年升河南左布政使,隆慶元年典河南鄉(xiāng)試,二年(1568年)正月考察以不謹(jǐn)閑住。萬歷二十六年卒,享年八十一。
人物簡介
張?zhí)祚S(1523年—?),字叔駕,號淺齋,直隸真定府深州人,民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名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聯(lián)捷丙辰科三甲第三十三名進(jìn)士。工部觀政,授直隸當(dāng)涂縣知縣,三十八年升戶部主事,四十年升員外,四十一年升郎中,四十二年升河南彰德府知府,四十五年升陜西副使,疏請致仕。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浙江山陰人,字苑孫,又字小郯,號鰥鰥子、聳翁、淺人、壑門。諸生??怠⒂洪g人。所著書多以“帶”名,晚自號帶秋老人。云:“淺近之言,視而不下,故以帶名之?!彼髟娒可鏁r(shí)弊。有《不下帶編》、《巾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