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5—1081 【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徙居洛陽,字正國,一字定國。張師德子。仁宗天圣四年,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簿。歷大理評事、衛(wèi)尉寺丞,知榆次縣,通判棣、齊二州,均有能名。后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移京西、東轉(zhuǎn)運使,屬官不法者多被舉刺。神宗熙寧初授戶部副使。極論撫寧、啰兀兩城不可守,又諫阻在陜西以交子易錢之計劃。加集賢殿修撰,遷河?xùn)|都轉(zhuǎn)運使。元豐初知河陽,次年徙同州。居官不畏強御,性至孝,頗為時所稱。
全宋文·卷一○四三
張景憲(一○一五——一○八一),字正國,襄邑(今河南睢縣西)人,祖去華徙洛陽。師德次子,尹洙婿。天圣四年,以蔭授將作監(jiān)主簿,遷太祝,監(jiān)西京商稅院,遷衛(wèi)尉寺丞,擢知并州榆次縣,通判棣州,移齊州,知梁山軍、海州。嘉祐初,使湖北較定茶稅,改開封府判官,淮南轉(zhuǎn)運副使,移京西轉(zhuǎn)運使。治平三年,授京東轉(zhuǎn)運使。熙寧二年,為三司戶部副使,奉使北鄙、西陲,授河?xùn)|轉(zhuǎn)運使。歷知瀛州、河?xùn)|、同州、房州。元豐四年,以太中大夫知兗州,未赴而卒,年六十七。見范純?nèi)省稄埞袪睢罚ā斗吨倚肪硪涣?,?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傳謂卒年七十七,誤,今從《行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桑正國,號虛齋(《回文類聚》卷三),高郵(今屬江蘇)人。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進士(清雍正《高郵州志》卷七)。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范正國,字子儀,吳縣(今江蘇蘇州)個。純?nèi)实谖遄印R愿甘a補承奉郎,知延津縣。靖康之亂,避兵蔡州。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樞密院干辦官扈從隆裕太后如洪州。紹興間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六之六五、食貨二六之三○)。官終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秩港,卜居臨川。以疾卒,年六十二。事見《范忠宣公集補編·宋朝請大夫荊湖南漕運使贈中奉大夫子儀公傳》。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范正國,字子儀,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純?nèi)实谖遄?。以蔭補承奉郎,遷知開封府延津縣。靖康之亂,避兵蔡州,旋丁母憂。建炎三年起為樞密院干辦官扈從,紹興初除廣南西路提刑,九年,知臨江軍,用舉為廣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累官至朝請大夫,除荊湖北路漕運使。晚卜居撫州。至吳省墓,遇疾卒,年六十二。有《斐然集》二十卷、奏議五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四、一三三,《宋朝請大夫荊湖漕運使贈中奉大夫子儀公傳》(《范忠宣公集》補編)。
曹正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字良有。理宗景定中畫院待詔。工畫道釋人物,描法入格。(《圖繪寶鑒》)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簡介
金正國(一四八五—一五四一)撰。正國字國弼,號思齋,慕齋安國之弟,義城人。著有《思齋集》、《性理大全節(jié)要》等。此書載《思齋集》卷四,名《摭言》。本為筆記之雜著,詩話散在其中。

人物簡介

維基
王正國(1522年—1601年—王正國),字佐之,又字惟賢,號柱峰,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宜陽縣(今河南省宜陽縣)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王邦瑞之子。河南鄉(xiāng)試第四十四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三甲進士。授行人。嘉靖三十二年,改禮科給事中,次年改兵科右給事中。嘉靖三十四年,升工科左給事中。次年改戶科都給事中。嘉靖三十九年,任通政使司右參議。隆慶年間,升任通政使司右通政。隆慶三年(1569年),改任大理寺左少卿。次年,改通政使司通政使。隆慶六年,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人物簡介

維基
田立家(1559年—?),字正國,號平寰,山西澤州陽城縣人,匠籍。乙酉鄉(xiāng)試十一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一百九十四名,登三甲第一百七十名進士。都察院觀政,任鳳翔府推官,丁艱,起補開封府。升戶部主事,調(diào)兵部,典試陜西。歷員外、郎中,掌武選司。晉河南參議,分巡汝州。歷陜西副使,分巡商洛,所至有聲。轉(zhuǎn)河南道右參政,晉按察使。三載考績,加從二品服俸。會詿誤去,未幾召視遼海,改河南右參議,以憨直不合時宜,遂掛冠歸。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六五三
譚正國,字康侯,號儀公。原籍新會,附籍羅定州東安縣學(xué)。明思宗崇禎十年(一六三七)中進士,初授中書舍人,擢廣西道御史,巡按貴州監(jiān)察御史。南明紹武元年(一六四六)、南明永歷元年(一六四七)間,土寇圍困邑城,正國率眾堵禦,清除奸宄,斬其酋黃信于陣上,力挽危亂。后歸里,訓(xùn)子孫以讀書立品為尚,終老于家。清康熙《東安縣志》卷七、乾隆《新會縣志》卷九有傳。
《漢語大詞典》:正國(正國)
治理國家。國語·晉語八:“夫正國者,不可以暱於權(quán),行權(quán)不可以隱於私?!?/div>
《漢語大詞典》:匡國(匡國)
匡正國家。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惟君天資聰叡,明德顯融,統(tǒng)任上將,匡國弭難。” 明 無名氏 《玉環(huán)記·韋皋潯真》:“ 李晟 舉賢匡國,乃臣子之忠誠;旌善賞功,乃朝廷之大典?!?/div>
《漢語大詞典》:正土
(1).中央之土。《淮南子·墬形訓(xùn)》:“正土之氣也,御乎埃天?!?高誘 注:“正土,中土也。”
(2).指辨正國土疆域。 晉 成公綏 《天地賦》:“辨方正土,經(jīng)略建邦?!?/div>
《漢語大詞典》:破柱求奸(破柱求姦)
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時 張讓 弟 朔 為 野王 令,貪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 膺 厲威嚴(yán),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 讓 弟舍,藏於合柱中。 膺 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 朔 ,付 洛陽 獄。受辭畢,即殺之?!焙笠浴捌浦髪Α睘椴晃窓?quán)貴,搜索壞人,以正國法的典故。 唐 元稹 《代李中丞謝官表》:“如或綸言既降,丹慊莫從,則當(dāng)破柱求姦,碎首請事。死而后已,義不茍然?!?span id="xbftajl" class="book">《舊唐書·畢構(gòu)傳》:“ 睿宗 聞而善之,璽書勞曰:‘……覽卿前后執(zhí)奏,何異破柱求姦?’”亦省作“ 破柱 ”。 宋 司馬光 《送聶之美攝尉韋城》:“官曹大兒戲,弓槊小軍行。破柱飜偷窟,傾林索盜贓?!?/div>
《漢語大詞典》:匡國濟時(匡國濟時)
匡正國家,挽救時局。 唐 李翱 卓異記·三十二年居相位:“ 玄齡 初與 杜如晦 為友,屬 隋 室喪亂,未嘗不慨然相顧,有匡國濟時之心。” 唐 康駢 劇談錄·鳳翔府舉兵:“﹝ 鄭相國 ﹞匡國濟時,終始一致,文經(jīng)武緯,何謝古人!”
《漢語大詞典》:矯國革俗(矯國革俗)
匡正國事,改革敝俗。戰(zhàn)國策·齊策六:“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作“矯國更俗”。 司馬貞 索隱:“矯正國事,改更弊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