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止犯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于善法作之曰持,止之而不作,曰犯,依止而成犯是曰止犯。
【佛學常見辭匯】
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善法,叫做止犯。
止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六妙門之一。
【三藏法數(shù)】
止者,攝心靜慮也。謂修行之人,雖因前隨息,心安明靜,而定猶未發(fā)。若心依隨,則微有起想之亂,茍欲澄渟安隱,莫若于止。故次舍隨修止,凝心寂慮,禪定自發(fā),故以止為門也。
止風雨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jīng)之略名。
止宿草庵
【佛學大辭典】
(雜語)法華經(jīng)信解品偈曰:「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jīng)二十年,執(zhí)作家事,示其金銀,真珠玻璃,諸物出入,皆使令知。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是長者有智故運其方便也。此止宿草庵,譬般若時之轉(zhuǎn)教付財。二十年者,標依二乘法而斷惑證理也。
止惡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與止持門同。
止持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二持之一,止者制止也,持者持戒也,制止身口之惡而行不殺不盜等,是依止而成持戒也。如五篇七聚之戒法是。行事鈔中四曰:「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持由止成,號止持戒?!?br />【佛學常見辭匯】
止作二持之一。(參見:二持)
【三藏法數(shù)】
止即制止,謂止身口令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是名止持。
二持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戒之二方面也:一、止持,止者制止,制止身口意,不為諸惡行,故曰止。五戒八戒等是也。依止而保持戒體曰止持。二、作持,作者造作,策勵身口意,造作諸善業(yè)故曰作,如說戒安居布施禮拜等是也。依作而保持戒體曰體持。見行事鈔持犯方規(guī)篇。
【佛學常見辭匯】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戒律。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疏)
〔一、止持〕,止即制止,謂止身口令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是名止持。
〔二、作持〕,作猶行也。謂既不殺生,又能放生;既不偷盜,又能布施;既不邪淫,又能恭敬;既不妄語,又能實語,是名作持。
止持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止持)
止持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二持之一,止者制止也,持者持戒也,制止身口之惡而行不殺不盜等,是依止而成持戒也。如五篇七聚之戒法是。行事鈔中四曰:「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持由止成,號止持戒。」
【佛學常見辭匯】
止作二持之一。(參見:二持)
【三藏法數(shù)】
止即制止,謂止身口令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是名止持。
止持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五戒八戒等總為制止惡之戒法,故云止持戒。(參見:止持)
【佛學常見辭匯】
制止罪惡行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持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二持之一,止者制止也,持者持戒也,制止身口之惡而行不殺不盜等,是依止而成持戒也。如五篇七聚之戒法是。行事鈔中四曰:「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持由止成,號止持戒。」
【佛學常見辭匯】
止作二持之一。(參見:二持)
【三藏法數(shù)】
止即制止,謂止身口令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是名止持。
止持作犯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對殺盜之惡法而言,止者持戒也,作者犯戒也。反之,對慈悲等之善法而言,則止者犯戒也,作者持戒也。
止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奢摩他,S/amatha毗缽舍那Vipas/yana譯言止觀,定慧,寂照,明靜。止者停止之義,停止于諦理不動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義,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觀者觀達之義,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也。此就能觀而得名。又貫穿之義,智慧之利用,穿鑿煩惱而殄滅之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則止屬于空門,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觀者屬于有門,生滅門,緣有為之事相而發(fā)達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后,斷煩惱,正證真如。蓋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xiàn)萬像(是證理),是即觀也。若真止真觀必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也。然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凈,故止即觀也。注維摩經(jīng)曰:「什曰:始觀等系心一處名為止。靜極則明,明即慧為觀也?!雇逶唬骸刚卦唬合敌挠诰壷^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怪褂^三曰:「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義停義者,緣心諦理,系念現(xiàn)前,停止不動。(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義。觀穿義者,智慧利用,穿滅煩惱。(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觀穿觀也。觀達義者,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中略)是就能觀得名,立觀達觀?!雇辉唬骸阜ㄐ约湃幻?,寂而常照名觀?!褂衷唬骸笩o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朗然大凈,呼之為觀?!雇唬骸赣^如燈,止如密室?!蛊鹦耪撛唬骸钢怪^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觀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雇x記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語約正止存梵言也。毗缽舍那亦如是也。以雙現(xiàn)前時正名止觀故?!怪褂^輔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剐≈褂^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jié)之初門,觀是斷結(jié)之正要,止則愛養(yǎng)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shù),止是禪定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怪褂^一曰:「止觀明靜,前代未聞。」同輔行曰:「止觀靜,觀體明也?!褂衷唬骸复酥褂^,天臺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大乘義章十曰:「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于散動故為止。止心不亂,故復名定。觀者外國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觀。于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br />【佛學常見辭匯】
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于定,觀屬于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系緣等三止 系緣、制心、體真。
方便等三止 體真、方便、離二邊分別。
九住心 安、乃至持。
二種觀 惟識、實相。
三觀 空、假、中。
三種三觀 別相、通相、一心、各三觀。
法界三觀 真空、理事無礙、周遍含容。
圓覺三觀 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南山三觀 性空、相空、惟識。
五觀 真、乃至慈。
五重唯識觀 遣虛存實、乃至遣相證性。
六門觀 顯體、乃至起六觀。
起二用 海印森羅常住、法界圓明自在。
示三遍 一塵普周法界等三。
行四德 隨緣妙用無方德等四。
入五止 照法清凈離緣止等五。
起六觀 攝境歸心真空觀等六。
【三藏法數(shù)】
止觀者,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謂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圓明也。
止觀四本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圓頓止觀,大師在荊州玉泉寺說者,章安記為十卷。二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者,弟子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之禪波羅蜜是也。三不定止觀,即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出而說者,一卷,今之六妙是也。四小止觀,大師為俗兄陳緘請出而說者,今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是也。見小止觀元照序(即小止觀之原名,分上下二卷)。
止觀十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陰界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yè)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薩。此十者止觀所對之境也。見止觀五。
【佛學常見辭匯】
陰界入、煩惱、病患、業(yè)相、魔事、禪定、諸見、增上慢、二乘、菩薩。
止觀十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十法而成止觀也。又名十乘觀法。
止觀宗
【佛學大辭典】
(流派)天臺宗之異名。因彼宗以止觀行為本也。
【佛學常見辭匯】
天臺宗的別名,因天臺宗是以止觀為主要的修法。
止觀舍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是修行中之差別也。止觀之義見前,舍者梵語優(yōu)畢叉Upeks!a。涅槃經(jīng)三十一曰:「憂畢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凈,又名不觀,亦名不行,是名為舍?!怪褂^皆舍而住于平等也。即止觀不二之位。大乘義章十曰:「舍者外國名優(yōu)畢叉,此翻名舍,行止平等,舍離偏習,故名為舍?!怪褂^曰:「止即是斷,斷通解脫,觀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觀等者名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