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835—1892 【介紹】: 清江蘇吳江人,字價人,號子屏,晚號韜廬。諸生。文宗桐城姚鼐,詩學蘇軾、黃庭堅二家。有《食古齋詩文錄》。
人物簡介
柳文洙,山東省濟南府歷城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97名。同年五月,經(jīng)吏部掣簽,授即用知縣。
人物簡介
【生卒】:?—1899 【介紹】: 清湖南巴陵人,字慶齡,號柳橋。以鹽商起家。歷任廣東鹽道知事,番禺、南海、順德知縣,潮州知府,道員。嗜藏書,有樓名“碧琳瑯館”,藏書二十余萬卷,多秘本珍本,時稱粵城之冠。輯刊《碧琳瑯館叢書》。
人物簡介
【生卒】:1839—1907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柳門,號郋亭。同治四年進士。授編修。光緒間,官至吏部右侍郎、總理衙門行走。因主張鞏固帝位,以奏對離間罪革職。還鄉(xiāng)后,主講杭州詁經(jīng)精舍。維基
汪鳴鑾(1839年—1907年),字柳門,號郋亭,一號郇亭,安徽休寧人,寄籍浙江錢塘(今杭州市),進士出身,清末政治人物、藏書家,碑帖名家,“翁門六子”之首。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陜甘、江西、山東、廣東學政,歷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五城團防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授光祿大夫。甲午戰(zhàn)爭后,反對簽訂《馬關(guān)條約》,反對割讓福建臺灣省。與翁同龢分別奔走各國使節(jié)處以期廢止割地條款,但最終未成。于養(yǎng)心殿召對之間,言語為太監(jiān)探知,密報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聞之大怒,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下旨,以離間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為名,革差,永不敘用。罷歸杭州書院教席,在杭州訓詁精舍和敷文書院講學。曾出貲在桑梓地汪村(位于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坑口鄉(xiāng))修復(fù)歷經(jīng)明清兩朝的“汪家花園”。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去世,葬于花山。罷歸后,僑居蘇州。其蘇州居所建有藏書樓“萬宜樓”,上下三層,中有庭院,用轉(zhuǎn)轆以取書。藏書印有“萬宜樓藏善本書記”。編有《萬宜樓善本書目》1冊,收有宋本13種,元本12種,明本、抄本、批校本、稿本數(shù)百種,皆為善本。著有《萬宜樓詩錄》2卷(稿本)、《郋亭詩》1卷(稿本)、《汪柳門稿》(同治12年刻本)、《能自強齋文稿》。
人物簡介
陳樹藍(?~?),字春綠,號植柳,清淡水大龍峒人。少從族叔陳維英學,喜談宋儒理學;維英任閩縣教諭,樹藍隨行受教,數(shù)年后學乃大進。同治十二年(1873)中舉,任廣東興寧教諭。光緒十六年(1890)歸故里,編采宋儒言行為《傳心錄》,未竟而卒。著有《望海閣詩文集》,已佚。王國璠評其詩具有王孟風味;另有論者認為其詩近于宋人,稍嫌晦澀。
人物簡介
柳麟錫(朝鮮語:???,1842年—1915年),朝鮮王朝后期儒學家、義兵將領(lǐng)。字汝圣,號毅庵,本貫高興柳氏。他是儒家朱子學的代表人物,同時在朝鮮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堅持“衛(wèi)正斥邪”和“尊華攘夷”的思想,并付諸實踐,領(lǐng)導義兵運動,反抗日本侵略。失敗后逃入中國東北,并在中國去世。遺著有《毅庵集》。
人物簡介
石川戈足(1847~1927),號柳城,以號行。日本愛知縣海部郡佐屋村人。少時負氣節(jié),奔走國事,中年為吏,骯臟不遇。致力書畫,師事中野水竹、吉田稼云,為當時日本著名南畫大家;且工詩,人稱「三絕」。臺島版圖易色,宰大穆降。未幾辭官,遠游閩、粵。明治四十一年(1908)二月十九日來臺,四月十九日在臺北俱樂部舉行個人書畫展。翌年二月間再來臺,以畫會友,五月十日轉(zhuǎn)赴大陸旅行。石川僑臺歲馀,自編詩作成《稗海槎程》,附輯和章成《海上唱和集》〖參考(1)謝雪漁《蓬萊角樓詩話》,《風月》第37號,昭和10年12月29日。(2)《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jīng)世新報社,1938?!健#钣乐亲?/blockquote>
人物簡介
柳堂,河南省陳州府扶溝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十六年(1890年),參加光緒庚寅科殿試,登進士三甲95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后任山東惠民知縣。
人物簡介
李九烈(1853年—?),字又承,號柳村,福州駐防漢軍鑲藍旗人,同進士出身。同治癸酉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參加光緒甲午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26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廉泉(1868-1931) 字惠卿,號南湖,又號岫云。無錫人。在杭州與上海有別墅皆號"小萬柳堂",遠祖廉希憲為元右丞相,曾在北京釣魚臺構(gòu)別墅,周植柳數(shù)百株,名之"萬柳堂",此蓋襲之,以懷先德也。杭州小萬柳堂在花港觀魚處,亦名廉莊,后歸蔣國榜,即今之蔣莊也。27歲中進士。 曾參與"公車上書",結(jié)識孫中山、徐錫麟、蘇曼殊、吳稚暉等。 辛亥后隱居北京潭柘寺(又名岫云寺,廉號本此),歿即葬此。有名句"夕陽穿樹補花紅"。 吳芝瑛(1868-1934) 女,字紫英,號萬柳夫人。桐城縣高甸人。廉泉妻。生于桐城派文學家庭,父吳康之(號鞠隱),與吳汝綸為族兄弟,歷任山東惲縣等地知縣,為官期間結(jié)識山東齊河縣知縣無錫人廉仲高,訂兒女婚約。光緒十一年結(jié)婚,在無錫南門水獺橋居住十二年,后隨丈夫移居北京。以詩書聞,瘦金書尤佳,慈禧稱賞所書《楞嚴經(jīng)》,特予召見,受兩宮賞賜。光緒三十三年(1907)盟妹秋瑾被害于紹興古軒亭口,吳方病,即約盟妹徐自華在杭州西泠橋畔買墓地,義葬秋瑾,并手書墓碑"鑒湖女俠秋瑾之墓",旬余撰《秋女士傳》、《秋女士遺事》。歸上海"小萬柳堂"家中,供奉秋瑾遺像,改堂名"帆影樓"為"悲秋閣"。袁世凱稱帝,憤然作萬言書,有云:"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無寧日。"人物簡介
廉泉,(1868.3-1931.10),字惠卿,號南湖,又號岫云、小萬柳居士,無錫城內(nèi)水獺橋人。5歲入學讀書,16歲中秀才,19歲與安徽桐城吳芝瑛結(jié)婚。1894年中舉人。精詩文,善書法,嗜書畫、金石,并以其詩文書畫交游于王公貴人之間。 民國20年,他獨赴北平潭柘寺養(yǎng)病,并因信佛而入寺為僧。同年10月6日,病逝于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安葬于潭柘寺旁,終年63歲。 遺著有《南湖集》、《潭柘集》、《夢還集》、《夢還遺集》等。
人物簡介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號少義,晚號柳塘,清臺灣府(今臺南市安平區(qū))人。早年肄業(yè)引心書院,曾受業(yè)于名儒黃子及、李占五與施士潔。光緒八年(1882)應(yīng)童子試,知縣祁徵祥拔置第二。光緒十一年(1885),與丘逢甲、鄭鵬云、葉鄭蘭等因受臺灣道唐景崧賞識,拔擢入海東書院就讀。為臺南「崇正社」與「斐亭吟社」社員,與許南英、施士潔、陳望曾、林鶴年等時相唱和。光緒十五年(1888)中舉。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一千兩百名舉人于燕京聯(lián)名上書朝廷,反對簽訂「馬關(guān)條約」,汪春源與羅秀惠、黃宗鼎等臺灣舉人亦在其列。割臺后,舉家內(nèi)渡,寄籍福建龍溪。光緒二十九年(1903)取中進士,簽分江西,擔任鄉(xiāng)試閱卷官。光緒三十年(1904)赴大庾嶺處理稅務(wù),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縣,后又任建昌(1905)、安義(1907)及安仁(1911)等縣知縣,宦績卓著。宣統(tǒng)三年(1911)去官歸于漳州龍溪設(shè)帳授學。民國二年(1913)與施士潔、許南英加入板橋士紳林爾嘉、林景仁于廈門鼓浪嶼所創(chuàng)之「菽莊吟社」,被尊為社中三老。民國十二年(1923)逝于龍溪。林景仁以「海外再無前進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生平著有《柳塘詩文集》,惜今不傳〖參考汪舟〈「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記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遺忘的名單:臺灣抗日英雄榜》,海峽學術(shù)出版社,2001年;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汪毅夫〈臺灣內(nèi)渡文人與清末民初社會變遷和社會問題:以臺灣進士許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為例〉,《臺灣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狡潛?jù)《菽莊相關(guān)詩文集》、《林小眉三草》、《師友風義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詩醇》、《臺海詩珠》等報刊合集所錄作品編校。(黃文車撰)
人物簡介
陶牧(1874-1934) 字小柳。南昌人。早歲游歷四方,客燕京久,一度出關(guān),參加遼社。后寓吳、滬。南社社員。人物簡介
陶牧,原名名鞦,寧伯蓀,號小柳,江西南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