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0詞典 12分類詞匯 28
《國語辭典》:傷寒(傷寒)  拼音:shāng hán
1.中醫(yī)上指外感熱病的總稱;亦指受了風寒而引起的病。
2.病名。病原體為沙門氏傷寒桿菌,可經(jīng)由飲水或食物傳染。潛伏期約為兩周,癥狀為發(fā)燒、頭痛、發(fā)冷、腹痛、便秘或腹瀉、脈搏緩慢,甚至出現(xiàn)肝脾腫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癥??赡芤鹉c胃出血、肺炎等并發(fā)癥。也稱為「腸傷寒」。
《國語辭典》:破傷風(破傷風)  拼音:pò shāng fēng
病名。一種由破傷風桿菌在體內(nèi)產(chǎn)生毒素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癥狀先出現(xiàn)咀嚼肌的痙攣,引起牙關緊閉,次出現(xiàn)其他肌肉的痙攣,常能致命。
《漢語大詞典》:土霉素
抗菌素的一種,對多種球菌和桿菌有抗菌作用,對立克次體和阿米巴病原蟲也有抑制作用,用來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斑疹傷寒、恙蟲病等。
《國語辭典》:四環(huán)素(四環(huán)素)  拼音:sì huán sù
自放射菌科之一種鏈絲菌的培養(yǎng)液中提得的一種抗生素,為最常用的廣效抗生素。
《國語辭典》:肉毒桿菌(肉毒桿菌)  拼音:ròu dú gǎn jùn
一種微生物。為滋生于腐敗肉品上的厭氧桿菌。其所產(chǎn)生的劇毒素,會干擾神經(jīng)、肌肉,導致肌肉僵直,嚴重時會引發(fā)呼吸麻痹,甚至死亡。常因肉類食品保存不當引起。
《國語辭典》:破傷風桿菌(破傷風桿菌)  拼音:pò shāng fēng gǎn jùn
全名為破傷風梭狀芽胞桿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易形成內(nèi)孢子,為厭氧菌,存在于土壤或腸胃道。感染到破傷風的原因,通常是由沾有此菌的物品(如金屬銳器)對皮膚造成損傷(如切傷或穿刺傷),并同時將病原菌送至體內(nèi),較深的傷口會提供繁衍該細菌的厭氧性環(huán)境,從而激活細菌分泌出毒素,造成破傷風。臨床上明顯的癥狀為痙攣。癥狀通常在感染后3天至3周內(nèi)發(fā)生,可能需要數(shù)個月康復,約10%的感染者會死亡?;颊咴诟腥究山?jīng)過適當?shù)慕臃N破傷風疫苗來預防。
《國語辭典》:沙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  拼音:shā mén shì gǎn jùn
一種病原菌。屬格蘭陰性腸道桿菌。由美國病理學家沙門及史密斯最早發(fā)現(xiàn)。原存于豬體中,可在動物腸道中生存,夏天常見的食物中毒引起之急性胃腸炎,多由此菌所引發(fā)。
《國語辭典》:保加利亞乳(保加利亞乳)  拼音:bǎo jiā lì yà rǔ
一種以保加利亞乳酸桿菌發(fā)酵而成的酸乳。
《國語辭典》:巴斯德菌癥  拼音:bā sī dé jùn zhèng
一種動物疾病。由巴斯德桿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臨床上以內(nèi)臟的出血性炎癥或肺炎為特徵。
《國語辭典》: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拼音:shí èr zhǐ cháng kuì yáng
病名。因胃液分泌過多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而引起的消化性潰瘍。通常發(fā)生于離幽門三公分以內(nèi)的地方。癥狀為上腹部灼熱、疼痛。治療時飲食應少量多餐,并避免刺激性食物和煙酒。
《國語辭典》:固氮菌  拼音:gù dàn jùn
真細菌目,多屬固氮菌科或根瘤菌科的好氣性圓形短桿菌。生存于土壤中,或與植物共生,能吸收空氣中游離的氮氣,使變成對植物有益的氮化合物,在農(nóng)業(yè)上頗為重要。
《國語辭典》:會厭炎(會厭炎)  拼音:huì yàn yán
病名。由B型嗜血桿菌性流行性感冒或鏈球菌造成的感染所引起。癥狀包括喉嚨痛、會厭發(fā)炎,并呈現(xiàn)櫻桃紅色澤??梢钥股刂委?,必要時也可施行氣管插管或氣管造口術(shù),避免病人窒息而死。
《國語辭典》:白痢  拼音:bái lì
1.中醫(yī)上指大便中含白色或鼻涕樣黏液的痢疾。
2.一種幼畜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是白痢桿菌,患病的動物糞便很稀。
《國語辭典》:白喉疫苗  拼音:bái hóu yì miáo
預防白喉桿菌感染所使用的疫苗。
《國語辭典》:棒狀桿菌(棒狀桿菌)  拼音:bàng zhuàng gǎn jùn
一種微生物,屬于革蘭氏陽性桿菌,因其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而得名。棒狀桿菌無芽孢,大多數(shù)菌株無動力。此類菌體廣泛存在人體與動物的黏膜及皮膚上,在人體可致病者為白喉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