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130—1200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陽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遁翁、滄洲病叟,別稱紫陽、云谷老人。朱松子。高宗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shí)浙東大饑,乃單車按行境內(nèi),救荒革弊。光宗時(shí)歷知漳州,任秘閣修撰等。寧宗初,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落職罷祠。卒后追謚文。受業(yè)于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xué)說,集北宋以來理學(xué)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書院,講學(xué)五十余年,弟子眾多。其學(xué)派被稱為閩學(xué),或考亭學(xué)派、程朱學(xué)派。曾被韓侂胄視為偽學(xué),加以禁止。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全宋詩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溯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jìn)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罷歸請祠,監(jiān)潭州南岳廟。孝宗朝,歷官秘書郎,知南康軍,直秘閣,提舉江西、浙東常平茶鹽,江西提刑,秘閣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寧宗即位,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尋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韓侂胄專政,行偽學(xué)黨禁,落職罷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謚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熹登第五十載,任地方官僅七年半,立朝時(shí)間更短,生平主要從事著述和講學(xué),是宋代理學(xué)集大成者。有《楚辭集注》八卷、《詩集傳》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無名氏編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寧宗時(shí)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書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輯續(xù)集十一卷及余師魯輯別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續(xù)有增補(bǔ)、刊刻。事見《勉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狀》,《宋史》卷四二九有傳?!≈祆湓姡浴端牟繀部酚坝∶骷尉甘荒辏ㄒ晃迦痘掴窒壬煳墓募罚ㄆ渲芯硪恢辆硪弧鸺皠e集卷七詩部)為底本,校以宋寧宗時(shí)刻本(簡稱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簡稱成化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朝鮮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簡稱朝鮮本)等。底本卷末考異,酌予吸收。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一、十二卷。詞學(xué)圖錄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謚文?;罩萱脑矗ń駥俳鳎┤耍瑑S寓建陽(今屬福建)。理學(xué)家。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通鑒綱目》等,詞有《晦庵詞》。全宋文·卷五四二八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及第,調(diào)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還家,著書講學(xué)達(dá)二十馀年。淳熙五年,知南康軍。在任期間,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八年,就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紹熙元年,知漳州。四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這期間修復(fù)了岳麓書院。五年,詔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同年被罷免,回到福建考亭,主講紫陽書院,又別稱考亭、紫陽,繼續(xù)著書立說。慶元六年病逝,年七十一。朱熹一生做官時(shí)間很短,主要從事于著書講學(xué)。他上承二程的學(xué)說,又加以闡釋發(fā)揮,成為宋代理學(xué)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朱熹著述甚富,計(jì)有文集一百卷、續(xù)集十一卷、別集十卷,《上蔡先生語錄》三卷,《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近思錄》十四卷,《四書章句集注》十九卷,《太極圖解》注一卷,《通書解》一卷,《伊洛淵源錄》十四卷,《詩集傳》八卷,《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楚辭集注》八卷,《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等,俱存世。事見黃干《朱先生行狀》(《勉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傳。)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江蘇揚(yáng)州人,字卓月。自稱朱熹后裔??滴蹰g撰有《四本堂座右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