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2詞典 1分類詞匯 31
《漢語大詞典》:風告(風告)
猶通告。宋史·仁宗紀二:“秋七月丁丑,詔知 耀州 富平縣 事 張龜年 增秩再任,以其治行風告天下。”
用委婉的言辭勸告或暗示。史記·匈奴列傳:“是時天子巡邊,至 朔方 ,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jié),而使 郭吉 風告單于?!?span id="7md6lyp" class="book">《漢書·趙廣漢傳》:“ 建 素豪俠,賓客為姦利, 廣漢 聞之,先風告。 建 不改,於是收案致法。”
《漢語大詞典》:隱諷(隱諷)
用暗示性的語言加以勸告或指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周克昌:“既入門,夫妻調(diào)笑甚懽;而 昌 恒獨宿,若無所私。逾年,秋戰(zhàn)而捷, 周 益慰。然年漸暮,日望抱孫,故嘗隱諷 昌 , 昌 漠若不解?!?郭沫若 《海濤集·神泉》:“在 神泉 天天等風,不由自主地在腦子里愛想著這些問題。而答案呢?隱諷之間也好像已經(jīng)有了?!?/div>
《國語辭典》:序曲  拼音:xù qǔ
1.于歌劇開幕前所奏的管弦樂,用以準備開幕或暗示劇情者。十九世紀后形成單樂章的管弦樂曲,可以獨立演奏,通常為標題音樂。overture中譯名。
2.比喻事件的開端。如:「在主席宣布大會開始后,今年的運動會立即拉開序曲?!?/div>
《漢語大詞典》:諷脅(諷脅)
暗示、脅迫。 宋 蘇軾 《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自后因提舉官速要見功,務(wù)求多散,諷脅州縣,廢格詔書,名為情愿,其實抑配?!?/div>
分類:暗示脅迫
《漢語大詞典》:諷厲(諷厲)
亦作“ 諷勵 ”。
(1).暗示、督促。 晉 袁宏 后漢紀·章帝紀上:“ 竇后 誣言欲咒詛。上信之,出貴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黃門 蔡倫 考之。 竇后 諷厲考者,皆致以巫蠱事送暴室。”
(2).教誨勉勵。宋書·劉劭傳:“上時務(wù)在本業(yè),勸課農(nóng)桑,使宮內(nèi)皆蠶,欲以諷勵天下。” 宋 歐陽修 《薦布衣蘇洵狀》:“往時自國家下詔書,戒時文,諷勵學者以近古,蓋自 天圣 迄今二十餘年?!?span id="1tubjqw" class="book">《明史·楊靖傳》:“帝製《大誥》,舉通政使 蔡瑄 、左通政 茹瑺 、工部侍郎 秦逵 及 靖 以諷厲之?!?/div>
《漢語大詞典》:諷動(諷動)
用暗示的言行來鼓動和影響。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頌德:“亦有身未去官,諷動羣吏,外矯辭讓,密相督責?!?span id="viqw2z7" class="book">《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興》:“今四方諸侯相繼入貢,不過遣子弟將吏,而 季興 以身述職,為諸侯率,宜加恩禮,以諷動來者?!?/div>
《國語辭典》:伏筆(伏筆)  拼音:fú bǐ
寫作時為下文預(yù)先安排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的筆法。如:「這幾句話很重要,是為后面情節(jié)發(fā)展的伏筆?!?/div>
《漢語大詞典》:冥徵
謂神靈暗示的征兆。《舊唐書·音樂志四》:“靈應(yīng)有孚,冥徵不爽?!?/div>
《漢語大詞典》:靜諷(靜諷)
委婉地暗示或勸戒。 唐 崔融 《報三原李少府書》:“撤函敷紙,恬神靜諷?!?/div>
《國語辭典》:下逐客令  拼音:xià zhú kè lìng
主人暗示或明示客人,該告辭離去。如:「他都已經(jīng)下逐客令了,你還好意思再待在這里嗎?」
《國語辭典》:折箭為誓(折箭為誓)  拼音:zhé jiàn wéi shì
把箭折斷發(fā)誓。暗示倘若違誓,下場如同此箭。形容意志堅決。《水滸傳》第五回:「智深道:『大丈夫作事,卻休要翻悔?!恢芡ㄕ奂秊槭??!埂度龂萘x》第九回:「肅曰:『我亦欲除此賊久矣,恨無同心者耳。今將軍若此,是天賜也,肅豈敢有二心?』遂折箭為誓。」
《漢語大詞典》:諷示(諷示)
用含蓄的話暗示。 郁達夫 《碧浪湖的秋夜》:“聰慧的 滿娘 ,一得到了 幼牧 的諷示,早就明白了。” 周立波 《談阿Q》:“這是他們引導(dǎo)人生的法子,常常不明說,只是在反話里諷示。”
分類:含蓄暗示
《國語辭典》:丟眼色(丟眼色)  拼音:diū yǎn sè
以眼神示意?!队魇烂餮浴>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只道心上歡喜了他,也對著樓上丟個眼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老和尚看見了,丟眼色對智園道:『觀音菩薩進門了,好生迎接著?!弧挂沧鳌竵G眼角」。
分類:眼光暗示
《國語辭典》:念央兒(念央兒)  拼音:niàn yāng ér
北方方言。對人請求或想表達意見時,不直接說明,而用相關(guān)的話從旁使人了解。
《國語辭典》:使眼色  拼音:shǐ yǎn sè
用眼睛示意?!都t樓夢》第二一回:「一席話說的賈璉臉都黃了,在鳳姐身背后,只望著平兒殺雞抹脖使眼色兒。」也作「打眼號」、「打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