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499,分100頁顯示  上一頁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智慧光佛
智慧念佛
智慧資糧
智慧波羅蜜
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智德
智箭
智幢
智增菩薩
智積
智積菩薩
智諦
智劍
智慧光佛
【佛學大辭典】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阿彌陀佛之異名。以彼佛具智慧之光明故也。無量壽經(jīng)上曰:「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中略)智慧光佛?!?br />【佛學常見辭匯】
阿彌陀佛的別名。
智慧念佛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名號,其體為阿彌陀如來真實圓滿之智慧,故執(zhí)持其名號之念佛曰智慧念佛。
智慧資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資糧)附錄。
【三藏法數(shù)】
謂由宿世修習智慧,而于今生聰慧明敏,解了法義,是名智慧資糧。
智慧波羅蜜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又曰知見波羅蜜,即般若波羅蜜也。六波羅蜜之一。又佛之實智對于方便之權(quán)智曰智慧波羅蜜。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如來亦復如是。(中略)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雇奖闫吩唬骸溉鐏矸奖阒姴_蜜皆已具足。」
【佛學常見辭匯】
六波羅之一。(參見:六波羅)
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八不共法之一。(參見:十八不共法)
【三藏法數(shù)】
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不共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是限于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薩,故云不共法:一、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是名身無失。二、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之機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三、念無失,佛修諸甚深之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wěn),故名念無失。四、無異想,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是名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是名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無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無不知機己舍。七、欲無滅,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滅,八、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滅。九、念無滅,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滅。十、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故名慧無滅。十一、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yīng)之解脫也,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凈盡而無馀也。是名解脫無滅。十二、解脫知見無滅,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滅。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佛現(xiàn)諸勝相調(diào)伏眾生,稱于智而演說一切諸法,各使解脫證入,是名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zhuǎn),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佛以清凈之意業(yè)隨智而轉(zhuǎn)入于眾生心,為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癡惑之膜,是名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出智度論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藏法數(shù)云:
一、身無失 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
二、口無失 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 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 謂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名。
六、無不知己舍 無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無不知己舍。
七、欲無減 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謂佛于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謂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
一者、有為解脫 謂無漏智慧相應(yīng)解脫。
二者、無為解脫 謂一切煩惱凈盡無馀。
是名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謂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 謂佛現(xiàn)諸勝相,調(diào)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yè)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謂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zhuǎn),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 謂佛以清凈意業(yè),隨智而轉(zhuǎn),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yè)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謂諸佛之智內(nèi)充,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一、身無失〕,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二、口無失〕,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謂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謂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謂佛于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減。(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十、慧無減〕,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謂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yīng)解脫;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凈盡無馀,是名解脫無減。(無漏者,謂不漏落生死也。無為者,謂稱性而修,無所作為也。)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謂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謂佛現(xiàn)諸勝相,調(diào)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yè)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謂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zhuǎn),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謂佛以清凈意業(yè),隨智而轉(zhuǎn),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yè)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八不共法之一。(參見:十八不共法)
【三藏法數(shù)】
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八不共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是限于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薩,故云不共法:一、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是名身無失。二、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之機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三、念無失,佛修諸甚深之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wěn),故名念無失。四、無異想,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是名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是名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無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無不知機己舍。七、欲無滅,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滅,八、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滅。九、念無滅,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滅。十、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故名慧無滅。十一、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yīng)之解脫也,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凈盡而無馀也。是名解脫無滅。十二、解脫知見無滅,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滅。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佛現(xiàn)諸勝相調(diào)伏眾生,稱于智而演說一切諸法,各使解脫證入,是名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zhuǎn),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佛以清凈之意業(yè)隨智而轉(zhuǎn)入于眾生心,為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癡惑之膜,是名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出智度論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藏法數(shù)云:
一、身無失 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
二、口無失 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 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 謂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名。
六、無不知己舍 無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無不知己舍。
七、欲無減 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謂佛于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謂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
一者、有為解脫 謂無漏智慧相應(yīng)解脫。
二者、無為解脫 謂一切煩惱凈盡無馀。
是名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謂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 謂佛現(xiàn)諸勝相,調(diào)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yè)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謂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zhuǎn),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 謂佛以清凈意業(yè),隨智而轉(zhuǎn),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yè)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謂諸佛之智內(nèi)充,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一、身無失〕,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二、口無失〕,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謂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謂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謂佛于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減。(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十、慧無減〕,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謂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yīng)解脫;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凈盡無馀,是名解脫無減。(無漏者,謂不漏落生死也。無為者,謂稱性而修,無所作為也。)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謂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謂佛現(xiàn)諸勝相,調(diào)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yè)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謂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zhuǎn),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謂佛以清凈意業(yè),隨智而轉(zhuǎn),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yè)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八不共法之一。(參見:十八不共法)
【三藏法數(shù)】
謂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十八不共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是限于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薩,故云不共法:一、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是名身無失。二、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之機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三、念無失,佛修諸甚深之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wěn),故名念無失。四、無異想,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是名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是名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無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無不知機己舍。七、欲無滅,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滅,八、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滅。九、念無滅,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滅。十、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故名慧無滅。十一、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yīng)之解脫也,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凈盡而無馀也。是名解脫無滅。十二、解脫知見無滅,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滅。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佛現(xiàn)諸勝相調(diào)伏眾生,稱于智而演說一切諸法,各使解脫證入,是名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zhuǎn),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佛以清凈之意業(yè)隨智而轉(zhuǎn)入于眾生心,為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癡惑之膜,是名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出智度論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藏法數(shù)云:
一、身無失 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
二、口無失 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 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 謂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名。
六、無不知己舍 無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無不知己舍。
七、欲無減 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謂佛于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謂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
一者、有為解脫 謂無漏智慧相應(yīng)解脫。
二者、無為解脫 謂一切煩惱凈盡無馀。
是名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謂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 謂佛現(xiàn)諸勝相,調(diào)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yè)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謂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zhuǎn),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 謂佛以清凈意業(yè),隨智而轉(zhuǎn),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yè)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謂諸佛之智內(nèi)充,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一、身無失〕,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二、口無失〕,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謂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謂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謂佛于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減。(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十、慧無減〕,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謂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yīng)解脫;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凈盡無馀,是名解脫無減。(無漏者,謂不漏落生死也。無為者,謂稱性而修,無所作為也。)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謂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謂佛現(xiàn)諸勝相,調(diào)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yè)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謂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zhuǎn),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謂佛以清凈意業(yè),隨智而轉(zhuǎn),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yè)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智德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諸佛三德之一。如實照了諸法而無礙者,即菩提是也?!居帧坑兄腔郏行械抡?。謂智德兼?zhèn)渲呱病?br />【佛學常見辭匯】
1。諸佛三德之一。(參見:三德)2。智慧與德行。
【三藏法數(shù)】
智即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通達無礙,隨眾生機器大小,各各為其演說,無有差謬,是名智德。
【三藏法數(shù)】
智即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圓融無礙,是為智德。
三德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涅槃經(jīng)所說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譯曰智慧,法相如實覺了者。三、解脫德,遠離一切之系縛,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樂我凈之四德,故名三德。而此三德,不一不異,不縱不橫,如伊字之三點,首羅之三目,稱為大涅槃之秘密藏。涅槃經(jīng)二曰:「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吾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并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魔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埂居帧恐T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無知而具無上菩提者。二、斷德,斷一切之煩惱而具無上涅槃?wù)?。此二者屬于自利。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眾生者。是利他之德也。俱舍論之歸敬頌舉此三德以贊佛?!居帧恐T佛因果之三德:一、因圓德,三大劫之修行圓滿者。二、果圓德,智斷等之諸總圓滿者。三、恩圓德,度一切眾生而使解脫者。俱舍論二十七曰:「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埂居帧繑?shù)論所說自性諦之三德:一、薩埵Sattva,勇健之德。二、刺阇Rajas,塵坌之德。三、答摩Tamas,闇鈍之德。通常呼為喜憂闇。自性有此三德,故生種種善惡好丑之法。唯識述記一本曰:「問: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諸諦?!?br />【佛學常見辭匯】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2。智德、恩德、斷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無黨無偏,三界六道眾生,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凈無為,解脫自在。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夫具惑業(yè)苦三縛,大圣則具三德,如涅槃經(jīng)說大涅槃所具之三德:
一、法身德 佛之本體,身有常住不滅之法性者。
二、般若德 般若譯作智慧,法相實覺了者。
三、解脫德 遠離一切之系縛,得大自在者。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疏)
〔一、恩德〕,謂如來乘大愿力,救護眾生,猶如赤子,是為恩德。
〔二、斷德〕,斷德亦名解脫。謂如來斷除一切煩惱惑業(yè),凈盡無馀,是為斷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圓融無礙,是為智德。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法身、般若、解脫是為三,常樂我凈是為德。(常即不遷不變,樂即安隱寂滅,我即自在無礙,凈即離垢無染。佛以此四者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軌法,謂諸佛由軌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眾生迷之而成顛倒,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雖殊,體性恒一,具足常樂我凈,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佛究竟始覺之智,而能覺了諸法不生不滅,清凈無相,平等無二,不增不減,具足常樂我凈,是名般若德。
〔三、解脫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脫。謂佛永離一切業(yè)累之縛,得大自在,具足常樂我凈,是名解脫德。
智箭
【佛學大辭典】
(譬喻)智慧之銳如弓箭也。智度論十一曰:「當以智箭破汝疑軍?!?/div>
智幢
【佛學大辭典】
(雜語)智慧之寶幢?!居帧浚ㄆ兴_)菩薩名。賢劫十六正士之一。
智增菩薩
【佛學大辭典】
(菩薩)二增菩薩之一。(參見:二增菩薩)
智積
【佛學大辭典】
(人名)王子名。大通智勝佛時出家十六王子之第一名。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曰:「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曰智積。」【又】(菩薩)從多寶如來來法華之會座,與文殊菩薩論議女人成佛事之菩薩。法華經(jīng)提婆品曰:「于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啟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又】金剛界曼荼羅中賢劫十六尊之一。
智積菩薩
【佛學大辭典】
(人名)中吳紀聞曰:「靈巖寺,乃智積開山之地。智積當東晉末。自西土來刱立伽藍,泗州僧伽至無錫,聞智積在蘇即回。曰:彼處已有人矣,由是名遂顯,有貧嫗持角黍為獻,智積受之,嫗因得度,至今上已日號智積生日,聚數(shù)百嫗為角黍會?!?/div>
智諦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智為能照之觀智,諦為所照之諦理。猶言智境。
智劍
【佛學大辭典】
(譬喻)清凈之智慧,以斷煩惱之絆,故譬如劍也。最勝王經(jīng)二曰:「生死罥網(wǎng)堅牢縛。愿以智劍為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