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499,分100頁顯示  上一頁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天耳智通
天耳智證通
天耳智通愿
天眼智
天眼智通
天眼智證通
天眼智通愿
五十三智識
五方五智
理智五法
五后得智
五瓶智水
五智
五智所生三身
智譬水
天耳智通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天耳智證通之略。
【三藏法數(shù)】
謂十方三世語言音聲,一時領覽,悉徹其源,明了知聞,皆無障礙,是名天耳智通。
天耳智證通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通之一。以與天耳相應之智慧證知一切之聲境。而通達無礙者。略云天耳通。俱舍光記廿七曰:「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是二識相應慧,智緣二境無壅名通,從根及能證為名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此天耳通有修得報得二種,修得者在于人界修四禪定,依定力發(fā)得彼天界之四大于肉眼上,因使為天耳之用者。報得者座于色界之四禪為彼天之果報而自得之,猶如人界之肉眼者。法界次第中上曰:「修天耳者,若于深禪定中發(fā)得色界四大清凈造色,住耳根中,即能聞六道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如天耳通。」
天耳智通愿
【佛學大辭典】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極樂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愿也。無量壽經(jīng)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天眼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以天眼知物之智也。
天眼智通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天眼智證通之略。
天眼智證通
【佛學大辭典】
(術語)俱舍論二十七敘六通,謂神境智證通乃至漏盡智證通也。六通悉以智為體,智慧為證知事物分別通達無礙之力用者。故謂之智證通。依天眼與眼識相應所起之智慧證知所對之境通達無礙,是為天眼通。
天眼智通愿
【佛學大辭典】
(術語)彌陀如來四十八愿中之第六,使極樂往生人得天眼通之愿也。無量壽經(jīng)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div>
五十三智識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之末會善財童子先于福城之東莊嚴幢娑羅林中,聞文殊說法,依其指導次第南行值諸知識而聞說法。其知識之數(shù),舊華嚴列四十四人,合文殊為四十五人,新華嚴加后之知識九人,而列五十四人,加文殊則總為五十五人。今舉南詢之智識,故除文殊,又,第五十番知識德生童子與五十一番,有德童女以在同一會上問答,故祇攝德生童子一人,省去有德童女為五十三人。所謂五十三知識也。德云比丘Meghas/ri一,舊作功德云,海云比丘Sa%garamegha又作伊舍那Is/a%na二,善住比丘Supratist!hita三,彌伽長者Megha四,解脫長者Mukta五,海幢比丘Sa%garadhvaja六,休舍優(yōu)婆夷A^sa%七,毗目瞿沙仙人Bhis!mottaranirghos!a八,舊作毗目多羅,勝熱婆羅門Jayos!ma%yata九,舊作方便命,慈行童女Maitra%yan!i十,舊作彌多羅尼,善見比丘Sudars/ana十一,舊作善現(xiàn),自在主童子Indriyes/vara十二,舊作釋天主,具足優(yōu)婆夷Prabhn^ta%十三,舊作自在,明智居士Vidva%n十四,舊作甘露頂,法寶髻長者Ratnacn^d!a-dharmas/res!t!hin十五,舊作法寶周羅,普眼長者Samantanetra十六,舊作普眼妙香,無厭足王Anala十七,舊作滿足,大光王Maha%prabha十八,不動優(yōu)婆夷Acala’十九,遍行外道Sarvaga%min二十,舊作隨順一切眾生,鬻香長者Utpalabhn^tiga%m%dhika二十一,舊作青蓮華香,婆施羅船師Vairocana二十二,舊作自在,無上勝長者Jayottama二十三,師子頻申比丘尼Sim%havikri^d!ita%二十四,舊作獅子奮迅,婆須蜜女Vasumitra%二十五,鞞瑟氏羅居士Vesa%hila二十六,舊作安住,觀自在菩薩Avalakites/vara二十七,舊作觀世音,正趣菩薩Ananyaga%min二十八,大天神Maha%deva二十九,安住地神Stha%vara%三十,婆珊婆演底Vasanti(Vasantavayanti),三十一,舊作婆娑婆陀,普德凈光夜神Samantagambhi^ras/rivimalaprabha%三十二,舊作甚深妙德離垢無明,喜目觀察眾生夜神Pramuditanayanajagadvirocana%三十三,普救妙德夜神Samantasattvatra%n!ojah!s/ri三十四,舊作妙德救護眾生,寂靜音海夜神Pras/a%ntaru%tasa%garavati三十五,守護一切眾生夜神Sarvanagaraksa%sam%bhavatejah!s/ri三十六,舊作妙德守護諸城,開敷樹花夜神Sarvavr!ksaprapha%llanasukham%sam%va%sa%三十七,大愿精進夜神Sarvajagadraks!a%pran!idha%navn^ryaprabha%三十八,舊作愿勇光明守護眾生,妙德圓滿夜神Sutejoman!d!alaratis/ri三十九,瞿婆釋種女Gopa%四十,舊作瞿夷,摩耶佛母Ma%ya%四十一,天主光天女Snrendra%bha四十二,遍友童子師Vis/va%mitra四十三,眾藝童子Silpa%bhijn^a四十四,賢勝優(yōu)婆夷Bhadrottama四十五,堅固解脫長者Mukta%sa%ra四十六,妙月長者Sucandra四十七,無勝軍長者Ajitasena四十八,寂靜婆羅門S/ivara%gra四十九,舊作尸毗最勝,德生童子S/risam%bhava五十,彌勒菩薩Maitreya五十一,文殊菩薩Man^jus/ri五十二,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五十三,已上五十三人加文殊與德生童子對論者有德童女,則為五十五人,在此五十五知識之下,積修行之功。各有自分(其位當分之修行)與勝進分(為進上位之修行)之二,則合為一百一十。故經(jīng)文云:「一百一十知識?!固叫浂唬骸复耸强偫ㄇ昂笾R,有五十四位,分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即為五十五人。各有自分勝進分,故有百一十也。」
五方五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密教于五方五佛分配五智五大也。(參見:五大)下「密教五大。」
五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大日經(jīng)所說,地水火風空也。數(shù)論勝論皆立之。別(參見:五大)
【佛學大辭典】
(術語)地水火風之四大與空大也。空以無礙為性,以不障為用。勝論于九實中攝之,數(shù)論于二十五諦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則于此加識大。唯識述記一末謂數(shù)論言:「五大有說,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謂地水火風空。別有一物名之為空,非空無為色界空等。五唯者,謂聲觸色味香,有說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為一種之顯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團形,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體。成實宗及諸大乘,皆以之為空無之法。
【佛學常見辭匯】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
【三藏法數(shù)】
五大,即地水火風空也。此五種性,遍一切處,故名為大。由極微而生,故云從五唯生五大。
理智五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真如,二大圓境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也。唯識論十曰:「此法身,五法為性。」
五后得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菩薩之行滿足后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達智,欲見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隨念智,憶念在觀心中了知諸法之相,出觀后亦得不忘之智也。三、安立智,在了知之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觀察一切諸法和合之境界,轉一切煩惱而為菩提之智也。五、如意智,自己所欲之一切事得自在之智也。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攝大乘論釋云五后得智:后得智者,菩薩行滿化他之智也。謂菩薩起行度生,分別顯示,而能覺了通達諸法,憶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觀一切法,隨緣和合,隨意所欲,無不滿足,故有五種之別也。
一、通達 通達者,謂菩薩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觀心中,所知所見境界,一切諸法,皆悉無礙也。
二、隨念 隨念者,亦名憶持,謂菩薩由后得智,于前觀心中,通達諸法境界之相,出觀之后,皆能隨念憶持不失也。
三、安立 安立亦名成立,謂菩薩由后得智,于所通達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 和合亦名相雜。謂菩薩由后得智,于先所緣一切諸法,和合相雜境界,而能觀察照了,由此觀察,即得轉一切煩惱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 如意者,謂菩薩由后得智,既得轉煩惱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隨意,如轉大地作黃金是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攝大乘論釋)
后得智者,菩薩行滿化他之智也。謂菩薩起行度生,分別顯示,而能覺了,通達諸法,憶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觀一切法,隨緣和合,隨意所欲,無不滿足,故有五種之別也。
〔一、通達〕,通達者,謂菩薩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觀心中所知所見境界,一切諸法皆悉無礙也。
〔二、隨念〕,隨念者,亦名憶持,謂菩薩由后得智,于前觀心中通達諸法境界之相,出觀之后,皆能隨念憶持不失也。
〔三、安立〕,安立亦名成立,謂菩薩由后得智,于所通達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和合亦名相雜,謂菩薩由后得智,于先所緣一切諸法和合相雜境界,而能觀察照了。由此觀察,即得轉一切煩惱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如意者,謂菩薩由后得智,既得轉煩惱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隨意,如轉大地作黃金等是也。(轉猶變也。)
五瓶智水
【佛學大辭典】
(雜語)五瓶為金剛界之五部,其香水表五智如來之智慧者。
五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于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一、法界體性智,是轉奄摩羅識所得。法界有差別之義,諸法差別,其數(shù)過于塵沙,是為法界。法界體性即六大也。大日住于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為法界體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xiàn)法界之萬象,如大圓鏡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所得。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轉眼等之五識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業(yè)之智也。此五智雖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為引攝眾生,自本體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時法界體性智住于本位,而為中央之大日如來。由大圓鏡智而成東方之阿閦如來,主發(fā)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寶生如來,主修行之德。由妙觀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彌陀如來,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來,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為體相二大。蓋法界體性智之大日為六大,是體大也,四方之四佛為其所出之別德,則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圓鏡智之阿閦,為大曼荼羅身。平等性智之寶生,為三昧耶(譯平等)曼荼羅身。妙觀察智之彌陀,為法曼荼羅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為羯磨(譯作業(yè))曼荼羅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風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樣。(參見:五大)。此有通別二門,今依別門也,若依通門,則五智直為五智,五如來直為五如來,教觀大綱曰:「慈覺云:真言天臺立五智者,法界體性智緣中道遮照境?!?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或開佛智為五智,前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是密教特有之說也。(參見:五字部五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密教所說,如來之五智也。于上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參見:五字部五智)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五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一、大圓鏡智 第八阿賴耶識,在于因位,含藏染凈之種子,以生一切法之現(xiàn)行,至于果位,轉而成照一切法而現(xiàn)其影像,之智故喻曰大圓鏡智。
二、平等性智 因位之第七末那識,與我癡、我見、我慢、我疑,四煩惱相應,而任運執(zhí)我他彼此之差別,為此差別之執(zhí)故,則第八識受染污,前六識亦受染污,及至果位,轉而為緣一切法平等性,即真如實相之智,故曰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 第六意識,在于因位,緣有為無為之一切法而觀察之,故至果位,轉而成妙觀察智。
四、成所作智 前五識在于因位,緣取現(xiàn)量五塵之境界而成所作,故至果位轉而成化他事業(yè)之智,故曰成所作智。
五、法界體性智 第九識在因位,為八識之總體。八識者,第九識之別作用也,至果位轉而為世間出世間等之一切法體性智,故名法界體性智。
〔表〕
五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大日經(jīng)所說,地水火風空也。數(shù)論勝論皆立之。別(參見:五大)
【佛學大辭典】
(術語)地水火風之四大與空大也。空以無礙為性,以不障為用。勝論于九實中攝之,數(shù)論于二十五諦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則于此加識大。唯識述記一末謂數(shù)論言:「五大有說,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謂地水火風空。別有一物名之為空,非空無為色界空等。五唯者,謂聲觸色味香,有說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狗鸾讨芯闵嶙谝钥樟橐环N之顯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團形,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體。成實宗及諸大乘,皆以之為空無之法。
【佛學常見辭匯】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
【三藏法數(shù)】
五大,即地水火風空也。此五種性,遍一切處,故名為大。由極微而生,故云從五唯生五大。
五智所生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蓮華三昧經(jīng)謂依五智而生三身:一、法界體性智之身業(yè)為毗廬遮那佛,口業(yè)為普賢菩薩,意業(yè)為不動金剛。二、大圓鏡智之身業(yè)為阿閦佛,口業(yè)為文殊師利菩薩,意業(yè)為降三世金剛。三、平等性智之身業(yè)為寶生佛,口業(yè)為虛空藏菩薩,意業(yè)為軍荼利金剛。四、妙觀察智之身業(yè)為阿彌陀佛,口業(yè)為觀自在菩薩,意業(yè)為六足金剛。五、成所作智之身業(yè)為釋迦文佛,或不空成就佛,口業(yè)為金剛業(yè)菩薩,意業(yè)為摩訶藥叉金剛。此三者即如其次第為自性正法教令之三輪身也。瑜祇經(jīng)曰:「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于本有金剛界。(中略)光明心殿中,云云?!故⌒膹V名目六曰:「以上五智,一切佛具之。然而約別相云之者,如次大日阿閦寶生彌陀不空五佛也,自家不二實義可思之?!?/div>
智譬水
【佛學大辭典】
(譬喻)胎藏界之理譬如蓮華。金剛界之智譬如月或水。譬于水者,以金剛界智法身之種子為水大,即鍐字故也,水有五德,恰與五智相當。秘藏記本曰:「以水譬五智者,水性清凈,一切色相顯現(xiàn),譬大圓鏡智。一切萬象影現(xiàn),無高無下,而為平等,譬平等性智。水中一切色相差別,顯現(xiàn)明了,譬妙觀察智。一切情非情之類,依水而濕長,譬成所作智。其水無所不適,譬法界體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