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本智,字慧光。姓李氏,曲靜人也。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生而倜儻,夐然自遠(yuǎn),隱有出塵之志。曲城之陽有朗目山,智父白齋出家居此。智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發(fā)為驅(qū)烏。后行腳遇黃道月舍人,與語相得,為更其號曰“朗目”。白齋以《華嚴(yán)》為業(yè),智多所熏發(fā),即從事焉。年十九,受具。白齋將寂,智請益,乃瞿然曰:“是惡知不旦暮為人婿也?!币虬l(fā)憤,決志操方,北游中原,遍??名山,足跡半天下。南北法門,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無盡,廬山之大安,薊門之遍融、月心,皆一時(shí)教禪師匠,咸及其門,經(jīng)爐冶鉗錘。故若宗若教,得其指歸,但于參究己躬,恐未悟徹,乃立禪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機(jī)辯自在。發(fā)跡北游,過六安,劉公為新中峰華嚴(yán)蘭若居之,未幾去。白下給諫宇淳鐘公頗研內(nèi)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門,無攖其鋒者。一日至天界問主者,曰:“善世法門,可有禪者否?”主者推智出見,便爾請問:“天界寺還在心內(nèi)、心外?”智曰:“寺且置,借問爾以何者當(dāng)作心?”給諫默然。智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諸佛,只在山僧拂子頭上?!辩娏季米鞫Y,退然心服,始知法門有人。陶公允宜官比部時(shí),即與莫逆,及左遷廬州別駕,署篆六安,創(chuàng)“鏡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皖之東九十里曰“浮山”,昔遠(yuǎn)師與歐陽公說法處,有華嚴(yán)道場古剎,為一闡提所破廢。吳太史觀我,每慨之,欲興而未能也。智自淝水,飄然一錫而來,吳太史一見,與語相印契,再拜而啟曰:“浮度固為九帶宗乘,近為古亭演化地。華嚴(yán)道場,即重豎剎竿也。今為有力者負(fù)之以趨,其如茲山何!古亭為滇南人,師豈其后身適來,胡不理前愿耶?”智聞而愕然曰:“予少時(shí)每對古亭肉身,瞻戀無已,抑聞開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因思華嚴(yán)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許之。于是禱于護(hù)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猶未知所向也。智至淮陰沁水,劉中丞東星建節(jié)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龍興寺,睹其機(jī)警,喜愜素心,乃館之公舍。暇與語,間 (問,閒)及浮度因緣,劉公忻然曰:“此彈指之力耳?!奔聪驴ひ?,令一行闡提懾伏,盡歸侵地。百五十年之廢墜,一言而興之,豈非愿力耶。寺既復(fù),乃北入京師,會神廟為慈圣皇太后敕頒印施大藏尊經(jīng),智乃奉璽書,持大藏歸浮山。始戊戌,訖壬寅,五年之間,而浮山華嚴(yán)寺,巍然如從地涌出,寶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叢林就緒,即付其徒。聞劉公薨,感其誼好,走沁水吊焉。沈王為佛法金湯,聞智入國,欲致一見。乃語使者曰:“久向賢王深心,外護(hù)法門,若以世法相見,則不敢辱王之明德?!笔拐吒?,王曰:“愿聞法要?!痹懗踝械?,延之入,智長揖問王曰:“喜哉,世主!富有國土,貴無等倫,作何勝因,感斯妙果?”王曰:“從三寶修來?!敝窃唬骸叭羧?,因何見僧不禮,生大我慢?!蓖蹉と幌伦埲氪嫘牡?,爇香成禮,請問法要。因言《華嚴(yán)梵行品》云:“身語意業(yè),佛法僧寶,俱非梵行,畢竟何者是梵行?”智曰:“一切俱非處,正是清凈梵行?!蓖趼勚?,遂執(zhí)弟子禮。所供種種,獨(dú)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鎮(zhèn)浮度山門。王亦竟為華嚴(yán)檀越。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會于都南之廣慈,懿旨請講《楞嚴(yán)》,未及二軸,忽告眾曰:“生死去來,皆目眚所見耳,吾行矣?!比A藏莊嚴(yán),吾所圖也,今歸矣。踞座端然而逝,時(shí)萬歷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訃聞,圣母悼恤,賜金造塔,返靈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從其志也。吳太史觀我為之銘,有云:“古座歸路為來路,遠(yuǎn)錄宗乘入教來?!苯詫?shí)錄也。

人物簡介

維基
何其智,順天固安縣(今河北省固安縣)人。明朝官員。萬歷七年(1579年),何其智舉己卯科順天鄉(xiāng)試,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三甲進(jìn)士。萬歷十九年(1591年),任山西平遙縣知縣。萬歷二十年(1592年)調(diào)河南宜陽縣知縣,為政平恕,當(dāng)?shù)貙⑵淞腥朊蚂?。后遷戶部主事。

人物簡介

維基
章若昌(?—1608年),字智甫,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軍籍。本姓章,三歲喪父,妗彭某氏無子,撫以為嗣,因姓彭。勤苦力學(xué),暑夜蚊盛則納足甕中讀書,至夜半不輟。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復(fù)姓章,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jìn)士,工部觀政,授刑部主事,三十六年卒。
李用中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用中(1555年—?),字舜智,河南開封府杞縣人,民籍。河南鄉(xiāng)試第二十五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七十七名,登三甲第二百二十四名進(jìn)士。授洋縣知縣,十七年十月考選,授南京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四七
通岸(一五六六—一六四七),字覺道,一字智海。憨山大師書記。后居訶林。工詩,曾與陳子壯、陳子升、黎遂球、區(qū)懷瑞、區(qū)懷年、黎邦瑊、黃圣年、徐棻、歐必元、歐主遇、黃季恒結(jié)南園詩社,稱南園十二子。著有《棲云庵集》。事見清溫汝能《粵東詩?!肪砭虐?。
清詩別裁集
字智海,廣東人。

人物簡介

維基
賈維鑰(?—1630年),字智伯,直隸遵化縣人。晚明政治人物。萬歷十年(1582年)舉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jìn)士。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率后金兵入關(guān)襲擾,圍攻遵化,巡撫王元雅自縊,賈維鑰與在籍僉事馬思恭率父老投降。賈維鑰面見皇太極,得授遵化巡撫。不久,清兵撤退,明軍破城,賈維鑰全家83口被殺,僅幼子賈光前逃往河南。
王大智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大智(?—1636年),號浚宇,順天府薊州玉田縣人。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順天鄉(xiāng)試九十六名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jìn)士,都察院觀政,三十三年授西安府推官,三十八年升吏部主事,本年調(diào)考功,三十九年調(diào)文選,本年升稽勛司員外,調(diào)驗(yàn)封司,丁憂,四十二年除考功司員外,本年調(diào)文選,患病。四十六年補(bǔ)稽勛司郎中,四十七年給假。泰昌元年(1620年)起南大理寺右寺丞,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升通政右參議,六月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三年京察,七年起南太仆寺卿。崇禎元年(1658年)改北京太仆寺卿,二年調(diào)南京用,三年補(bǔ)南太仆寺卿。崇禎九年(1636年)卒于家。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智淵,蘇州嘉定人。天啟辛酉舉人官嘉興教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9—1655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縣人,字素華。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晚稱藕益老人,別號八不道人。十二歲讀儒書,辟釋老。年十七,閱袾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不攻佛。二十四歲,慕曹溪德清,苦路遠(yuǎn)不能往從,乃依其弟子雪嶺出家,入徑山參修。后見正法衰替,戒律不明,決意弘律。曾遍閱律藏三次,講說大小乘律藏并作疏釋。繼遷九華,探究天臺、賢首、慈恩之教。晚居靈峰,修念佛法門,弘揚(yáng)凈土。與蓮池、紫柏、憨山并稱明代四大高僧。后世尊為凈土第九祖。有《教觀綱宗》、《阿彌陀經(jīng)要解》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智旭,字素華,晚稱藕益老人,姓鐘氏,吳人也。父岐仲,持大悲咒十年。母金氏,夢大士抱兒授之,遂生子。旭七歲聞父訓(xùn),甘蔬食,不逐腥膻。年十二就傅讀書,日聆師說,即以圣學(xué)自任,作《辟佛論》數(shù)十篇,復(fù)進(jìn)酒肉。弱冠,閱蓮池《自知錄敘》及《竹窗隨筆》,乃取所著論焚之。年二十,詮《論語》至“天下歸仁”,不能下筆,廢寢食者累日。是歲,居父喪,讀《地藏本愿經(jīng)》動(dòng)出世心,日誦佛名,盡焚所為文,郁郁三載。聽一法師講《首楞嚴(yán)經(jīng)》,至空生大覺,忽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悶絕無措,因于佛前發(fā)愿舍身。后夢禮憨山,涕泣言:“自恨緣慳,相見大晚?!焙┥皆疲骸按耸强喙瑧?yīng)知苦因?!闭Z未竟,遽請?jiān)唬骸暗茏又厩笊铣?,不愿聞四諦法。”憨山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睍r(shí)憨山在曹溪,不能往從,乃從其徒雪嶺剃度。明天啟二年也。尋往云棲,聽古德法師講《唯識論》,疑與《首楞嚴(yán)》宗旨不合,問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心竊怪之,佛法豈有二耶?”遂入徑山坐禪。明年,精進(jìn)益深,覺身心世界,忽然消殞,從此性相二宗,一時(shí)透徹。又明年,受比丘、菩薩戒,遍閱律藏。未幾母病,刲股和藥,卒不能救。既葬,掩關(guān)于吳江。疾甚,乃一意求生凈土。及疾少閒,結(jié)壇持往生凈土咒七日,說偈云:“稽首無量壽,拔業(yè)障根本。觀世音勢至,誨眾菩薩僧。我迷本智光,妄墮輪回苦。曠劫不暫停,無救無歸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濁亂。雖獲預(yù)僧倫,未入法流水。目擊法輪壞,欲挽力未能。良由無始世,不植勝善根。今以決定心,求生極樂土。乘我本愿船,廣度沈淪眾。我若不往生,不能滿所愿。是故于娑婆,畢定應(yīng)舍離。猶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誠心,深心迥向心。然臂香三炷,結(jié)一七凈壇。專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時(shí)。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yǎng)。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寧即墮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戀人天,及以無為處。折伏使不退,攝受令增長。”獨(dú)居二年,足不踰閾,既而度南海,覲洛伽山,還住龍居??蓪W(xué)墜廢,多緣訛誤,以弘律自任。既述《毗尼集要》,儗注《梵網(wǎng)》,爇香告佛,以決所宗,拈得天臺,于是究心臺部。已而居九華華嚴(yán),述《梵網(wǎng)合注》。旭律儀雖精,每念躬行未逮,不敢為范,因于佛前枚卜,自和尚以次退居,菩薩沙彌、優(yōu)婆塞應(yīng)居何地位?卒得菩薩沙彌,遂終身不為人授戒。其后,歷溫陵、漳州、石城、晟溪、長水、新安,而歸于靈峰。生平撰述都四十馀種,其著者有《首楞嚴(yán)玄義》、《法華文句會義》、《楞伽義疏》、《唯讖心要》,而《彌陀要解》提持凈土,尤為簡切,今有《凈信堂集》行世,可見一班。當(dāng)時(shí)禪者多目凈土為權(quán)教,遇念佛人必令參究誰字。旭獨(dú)謂持名一法,即是圓頓心宗。有卓左車者,嘗設(shè)四問:“如何是念佛門中向上一路?如何得離四句絕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極則?如何是淆訛?zāi)X后一錘?”旭答之曰:“向上一著,非禪非凈,即禪即凈,才言參究,已是曲為下根。果大丈夫,自應(yīng)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shè)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凈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念 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時(shí),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畢露。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凈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設(shè)現(xiàn)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舍西方凈土,別言唯心凈土,此是淆訛公案。經(jīng)云:三賢十圣住果報(bào),唯佛一人居凈土。此是腦后一錘。但能深信此門,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zhuǎn)大法輪,照耀古今,震警大千,皆己性中事,豈待外求?”清順治十年冬有疾,命弟子曰:“阇維后,屑骨和粉,施諸水中?!泵髂暾露蝗帐炯牛蠖陮⒕完^維,啟龕發(fā)長覆耳,面如生,牙齒不壞。門人不忍從遺言,收骨塔于靈峰。年五十七,臘三十四。其別眾偈曰:“生平過失深重,猶幸頗知內(nèi)訟。渾身瑕玷如芒,猶幸不敢覆藏。藉此慚愧種子,方堪寄想樂邦。以茲真言苦語,兼欲告誡諸方。不必學(xué)他口中,瀾翻五宗八教。且先學(xué)他一點(diǎn),樸樸實(shí)實(shí)心腸?!眹L集僧十五人,結(jié)凈社以三年為期,日三時(shí)誦佛名,回向凈土,二時(shí)止靜,研究諸大乘經(jīng)。其生平行事,多實(shí)踐云。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寂光,字三昧,姓錢氏,廣陵人也。母感異夢而生,年二十一禮凈源,始出塵俗。初從雪浪習(xí)賢首教觀,既徹宗乘,遍參名宿,紫柏、云棲皆相器重。具戒于慧云,益精毗尼。及邀帝眷,弘戒五臺,遂升副座助其教授,蓋其行解軼倫,詞旨玄鬯,律學(xué)中興,光有力焉。尋以道貴潛修、功深宥密,乃閉關(guān)于小天臺。面壁治心,妙觀有得,謂理窮虛悟,學(xué)歸實(shí)踐。因發(fā)腳歷衡岳,登廬阜,江州眾信延住東林,池中白蓮不種自生,符遠(yuǎn)公再來之讖。又與塔龕中得晉太尉陶侃所奉文殊金像,憨山目驗(yàn),為之作記刻石。復(fù)徇眾請,移錫衡山雉潭。相傳潭下有龍,時(shí)見怪形,光為說戒,竟自馴伏。晉藩聞之,遣使迎迓,戾止清涼,為建龍華大會,宏敷戒席。藩妃齋肅,供紫伽黎。回駐維揚(yáng),興石塔寺,掘地得舍利小金塔及斷碣,有“坡公石塔得三昧”之語,名號符合,驚為夙記。嘗演戒于金陵大報(bào)恩寺,浮屠放光者二十馀夜。都人請興寶華寺,山舊為寶師道場,妙峰立銅殿于山巔。光至,開千華大社,學(xué)侶云集,院宇重新。崇禎壬午,荊王請興溈仰道場。癸未,奉詔主修報(bào)恩,宏光改元,金陵設(shè)壇讖薦,特賜紫衣白金,敕文武百官迎謁于寺,稱國師焉。以乙酉六月四日,寂于山寺。先三日命侍者進(jìn)歷,指示化期,曰:“吾為大明律師,說法利生,垂四十年,吾愿畢矣,當(dāng)與眾別?!睂闷?,命具湯浴,更衣跏趺,誡眾號佛,端坐而逝。光道相清粹,豐骨凜然,慈藹接物,孜孜不倦??滥┑牢郏p蔑毗尼。乃服膺師傳,專宏律法,足跡遍海內(nèi),臨壇演戒百有馀所。最后,魯王請宏戒于越之大能仁寺。又主嘉興三塔寺壇。潞王請登昭慶古佛戒壇,尤為勤瘁,修建梵宇凡十?dāng)?shù)處,所至感應(yīng)皆不可思議,出于意念之表。壽六十有六,坐夏四十有一,立塔華山千華社,龍山額曰“光明金剛”,謚“凈智律師”。所著《梵綱直解》四卷及《十六觀經(jīng)懺法》。清乾隆時(shí),釋福聚奏請以《梵綱直解》編入大藏,從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4—1675 【介紹】: 明末清初遼東人,字元吉,號震陽。本為明廣鹿島守將。崇禎七年,渡海降清,授總兵官,所部稱“天助兵”。太宗崇德間,封智順王,隸漢軍鑲藍(lán)旗。順治間,改封平南王,鎮(zhèn)廣州,頗為民害。后其子尚之信附吳三桂叛清,可喜臥病不能制,旋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7—1673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萊陽人,字如農(nóng),自號敬亭山人,又號宣州老兵。崇禎四年進(jìn)士,授密云知縣。十五年,遷至禮科給事中。上疏言事,帝指為“詰問詔旨”,下獄,密旨令錦衣衛(wèi)帥駱養(yǎng)性斃之于獄。養(yǎng)性不敢。十七年遣戍宣州衛(wèi)。明亡后,流寓蘇州,有《敬亭集》。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巨卿,萊陽人,官給事。法名智潛,號壹志。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如農(nóng),萊陽人。崇禎辛未進(jìn)士,除知密云縣改儀真入為禮部主事擢禮科給事中以言事削籍戍宣城有敬亭集
維基
姜埰(1607年—1673年),字如農(nóng),號卿墅,門人私謚貞毅。山東萊陽人。明末政治人物。生于萬歷三十五年丁未(1607),明崇禎三年舉人,四年(1631年)進(jìn)士,初授密云知縣,改知儀真縣,有政績,后遷禮部儀制司主事,選授禮科給事中,以直言著稱,聲績頗佳,與龔鼎孳交善。崇禎十五年(1642年)閏十一月,因?qū)曳柑祛仯萱?zhèn)撫司獄,廷杖幾死,又系刑部獄。崇禎十六年二月出獄,遣戍宣州衛(wèi),將赴戍所而都城陷。后著僧裝,流寓蘇州,“甲申以后始為詩”,購得“醉穎堂”(現(xiàn)蘇州藝圃前身),重予修葺后,更名“頤圃”,又名“敬亭山房”,自號“敬亭山人”、“宣州老兵”,以示不忘故主之心,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年六十七。囑二子安節(jié)、實(shí)節(jié)舁葬于宣州敬亭山下。著有《敬亭集》十一卷。《明史》有傳。
何其智 朝代: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何其智,字侗卿,號古侗,福建福清人,清初政治人物,同進(jìn)士出身。曾祖何御,嘉靖十六年進(jìn)士。何其智于順治六年(1649年)中式己丑科三甲第一百一十名進(jìn)士。曾任江西德興縣知縣。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二
今儆(一六〇九—一六六九?),字敬人。番禺人。族姓陳,原名虬起,字智藏。諸生。明桂王永歷十二年(一六五八)始薙落受具于雷峰。后居丹霞,因病辭歸雷峰,未幾坐蛻。清同治《番禺縣志》卷四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1—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密之,號鹿起。入清為僧,名大智,字無可,別號有藥枕、弘智、愚者大師等。少為復(fù)社名士。明崇禎十三年進(jìn)士,官檢討。弘光時(shí)為馬士英、阮大鋮中傷,逃往南海,以賣藥自給。永歷時(shí)任左中允,遭誣劾。清兵入粵后,在梧州出家。學(xué)問廣博,于禮樂律數(shù)聲音文字書畫藥卜,無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學(xué)和哲學(xué),重視“質(zhì)測”,意即實(shí)驗(yàn)。與利瑪竇交往甚密,通曉當(dāng)時(shí)西方科學(xué)知識,對神學(xué)多所批評。所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浮山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弘智,字無可,別字藥地,桐城人,本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明崇禎庚辰進(jìn)士,官檢討。初為報(bào)恩寺僧,后開法于青原山。有《浮山集》。
詞學(xué)圖錄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逃禪以后名行通、無可、五老、弦智、愚者、墨歷、木立、藥地、極丸、浮廬等。安慶人。崇禎十三年進(jìn)士,任翰林院檢討。思想家、哲學(xué)家、科學(xué)家。著述百余種,最著者《通雅》、《物理小識》,又有《藥地炮莊》、《東西均》哲學(xué)著作,又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xué)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nèi)經(jīng)經(jīng)絡(luò)》、《醫(yī)學(xué)會通》等。
維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學(xué)者、思想家、科學(xué)家。祖父方大鎮(zhèn),曾任萬歷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經(jīng)》、《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jìn)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方以智幼稟異慧,六歲知文史,博覽群書。早年隨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jì)與湯若望交往,并閱西洋之書。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崇禎七年(1634)桐城民變,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己卯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lián)捷進(jìn)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北京后,受到了嚴(yán)刑拷打。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guān),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入南明永歷朝,除經(jīng)筵講官,因偽書案被免職。自行參加抗清活動(dòng),兵敗后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自沉于江殉國。一說坐化。據(jù)說,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shí),在社會底層,推動(dòng)了秘密結(jié)社天地會的發(fā)展。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密之,桐城人。崇禎庚辰進(jìn)士,授翰林檢討,有《浮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