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切智句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句者住處之義。一切智句者,佛之住處也。大日經(jīng)六曰:「于彼恒勤修求一切智句。」義釋十四曰:「句是住處義,一切智之住處,即是佛住也?!?/div>
一切種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種之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眾生之因種也。(參見:三智)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佛三智之一。(參見:三智)
【三藏法數(shù)】
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諸佛之道法也;一切種者,一切眾生之因種也。)
三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智度論所說:一、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知一切法之總相者??傁嗉纯障嘁?。二、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三、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dá)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天臺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諦之觀智。然三智就人分別,雖如上各別,而就法之勝劣分別之,則以上兼下,于一切種智中容馀二智,猶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怪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顾慕虄x集注下曰:「三智圓明,五眼洞照?!褂郑?、世間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別種種,執(zhí)著有無,不能出離世間,故名。二、出世間智,是聲聞緣覺二乘之智也。發(fā)無漏智,照偏真之四諦,能出離世間,故名。三、出世間上上智,是佛菩薩之智也。觀察一切諸法之實相,能得妙覺,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說見楞伽經(jīng)三。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字部三智)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dá)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總相者,總相即空相也。
二、道種智 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
三、一切種智 通達(dá)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
【三藏法數(shù)】
(出觀音玄義)
〔一、一切智〕,謂于一切內(nèi)法、內(nèi)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nèi)法、內(nèi)名者,謂理內(nèi)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nèi)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二、道種智〕,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fā)起眾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
〔三、一切種智〕,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諸佛之道法也;一切種者,一切眾生之因種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楞伽經(jīng))
〔一、世間智〕,謂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種種分別,執(zhí)著有無,而不能出離世間,是名世間智。
〔二、出世間智〕,謂聲聞、緣覺之智也。聲聞、緣覺以一切智,修四諦行,而能出離世間,是名出世間智。(一切智者,謂一切諸法皆能了達(dá)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三、出世間上上智〕,謂佛、菩薩之智也。由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相,不生不滅,得如來地,超出聲聞、緣覺之智,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一切智慧者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稱大日如來也。大日經(jīng)一曰:「一切智慧者,出現(xiàn)于世間,如彼優(yōu)曇華,時時乃一現(xiàn)?!?/div>
一切遍智印
【佛學(xué)大辭典】
(印相)謂三角形也。是為火形,以智火燒煩惱之意。大日經(jīng)疏五曰:「于大日如來上,畫作一切遍智印,作三角形,其銳向下,純白色,光焰圍之,在白蓮華上,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亦名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義,謂佛坐道樹以威德大勢降伏四魔,得成正覺,鮮白是大慈悲色也。
一切法界決定智印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毗盧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龍八部之真言,皆為使眾生入于法界而得決定智之法印。義釋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說一切法界決定智印。」
一心三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時發(fā)得也。蓋在別教,修空觀得一切智,修假觀得道種智,修中道觀得一切種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觀,次第發(fā)得三智。而在天臺圓教,則三觀融于一心,故即所發(fā)之三智,亦同時于一心證得,無前后并別云。原出大智度論二十七,彼文自為問答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xí),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xí)?答曰:實一切智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品說,欲令眾生得清凈心,是故如是說?!辜词且?。昔北齊之慧文,讀此文,豁然悟圓理之極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傳智顗,智顗依之證得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等之圓理,遂為開立天臺一宗之基。此所以同宗以龍樹為高祖師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謂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時修習(xí)空假中三觀,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時證得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等三種智。
一相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證悟諸法一實相之智也。智度論六曰:「以此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證悟諸法一實相的智。
二無我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知人無我法無我理之智也。楞伽經(jīng)一曰:「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fēng)、。(中略)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如幻術(shù)神咒機發(fā)像起,分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
二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如理智,如佛菩薩真諦之理之實智也?;蛎局?,無分別智,正體智,真智,實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薩俗諦之事量之智也?;蛎蟮弥?,有分別智,俗智,遍智。十八空論曰:「如理智,即是無分別智;如量智,即是無分別后智?!狗鹦哉撊唬骸复硕怯卸N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眾生界自性清凈名為無著,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dá)無量無邊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行宗記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諦故。世出世法,唯佛通達(dá),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諦故。法性真理,唯佛盡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又】一、根本智,如理智之異名,真智初起契會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實智,為通后有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后得智,如量智之異名,真智后照了有為萬法之俗智也。此為生于根本智后邊之智,故名后得智。此二者,又稱無分別智,后得智,以根本智之境,離一切之分別也。唯識論十曰:「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馀境故,后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后得?!雇旁唬骸盖罢嬉姷溃局菙z。后相見道,后得智攝。」【又】一、真智,根本智之異名,照了真諦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后得智之異名,照了俗諦事相之智也。真諦譯攝大乘論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違?!狗鹦哉摱唬骸赴闳粲卸阂粺o分別真智,二有分別俗智。」【又】一、實智,達(dá)于佛菩薩實理之智也。二、權(quán)智,又名方便智,通于佛菩薩權(quán)方便之智也。維摩經(jīng)佛道品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固炫_維摩經(jīng)會疏九曰:「智度是實智,實智有能顯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權(quán)智,權(quán)智外用,能有成辨?!雇撟⑾略唬骸赴闳粽哌_(dá)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quán)之智稱?!勾蟪肆x章十九曰:「知于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quán)化之法名方便智?!埂居帧恳弧⒁磺兄?,達(dá)于一切法實性之智也。二、一切種智,通于一切法種種事相之智也。聲聞緣覺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br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開佛智為二種: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后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實智,權(quán)智。曰一切智,一切種智。要之為事理一雙相對,諸義相通,然華嚴(yán)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天臺宗通用權(quán)智實智之目。(參見:二字部二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有數(shù)種。(參見:二字部二智)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真智、正體智和實智等,是佛菩薩親證真如契于諸法實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別智、俗智和權(quán)智等,即佛菩薩說法度生分別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別名,亦即照了真諦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別名,亦即照了俗諦事相的智。4。實智和權(quán)智。實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實智慧;權(quán)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機說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智,能夠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種智是佛的智,能夠通達(dá)一切諸法的實相。聲聞緣覺只有一切智,佛則二智皆有。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華嚴(yán)經(jīng)隨疏演義鈔云二智:
一、觀察智 謂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顯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觀察智。
二、取相智 謂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圓融,事理無礙,是名取相智也。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隨疏演義鈔)
〔一、如理智〕,謂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謂諸佛菩薩究竟通達(dá)一切境界,若見眾生乖于理智,則成生死;若見眾生稱于理智,則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三藏法數(shù)】
(出攝大乘論)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無分別智。謂此智不依于心,不緣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別。由此無分別智,能生種種分別,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謂依止于心,緣于外境,種種分別,境智有異,如人開目,眾色顯現(xiàn),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數(shù)】
(出大集經(jīng))
〔一、盡智〕,謂阿羅漢斷三界見、思惑竟,即知我生已盡,梵行清凈,是名盡智。(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亦云無學(xué)。)
〔二、無生智〕,謂阿羅漢斷三界見、思煩惱已盡,知諸縛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無生智。(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藏法數(shù)】
(出觀音玄義)
〔一、一切智〕,謂于一切內(nèi)法內(nèi)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nèi)法內(nèi)名者,謂理內(nèi)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nèi)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二、道種智〕,道種智者,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fā)起眾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隨疏演義鈔)
〔一、觀察智〕,謂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顯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觀察智。(能證者,謂能證之智;所證者,謂所證之理。)
〔二、取相智〕,謂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圓融,事理無礙,是名取相智也。
二智圓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如來實智權(quán)智二智圓滿之意。
八忍八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此系入于見道觀四圣諦而生,無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識宗謂十六心悉為見道,俱舍宗謂前十五心為見道,后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是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諦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斷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斷欲界集諦下見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滅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六、滅法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類智忍,即斷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十、苦類忍,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類忍,即斷上二界集諦下見惑之智;十二、集類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滅類忍,即斷上二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十四、滅類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類智忍,即斷上二界道諦下見惑之智;十六、道類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見道,最后道類智一心,是攝于修道。信難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觀之法而忍許叫法忍,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觀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諦之真智也。觀欲界之四諦有四,是曰四法智。觀上二界之四諦有四,是曰四類智。(參見: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證欲界四諦之智,謂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諦之智,謂之四類智,四法四類,合為八智。即觀八諦正斷煩惱之無間道位謂之忍,既斷煩惱之解脫道位謂之智??傆邪巳贪酥?。是無漏智之初也。(參見:道)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四法智與四類智,合稱為八智。(參見:四法智)與(參見:四類智)
【三藏法數(shù)】
(出四教儀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謂觀欲界生死之苦,真智發(fā)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類智〕,謂觀欲界苦諦之后,復(fù)觀上二界苦諦,真智明發(fā),是欲界苦法智之流類,是名苦類智。(上二界者,謂色界、無色界也。)
〔三、集法智〕,謂觀欲界集諦見惑,真智明發(fā),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類智〕,謂觀欲界集諦之后,復(fù)觀上二界集諦,真智明發(fā),是欲界集法智之流類,是名集類智。
〔五、滅法智〕,謂觀欲界滅諦滅前苦集,真智明發(fā),而證真如之理,是名滅法智。
〔六、滅類智〕,謂觀欲界滅諦之后,復(fù)觀上二界滅諦,真智明發(fā),是欲界滅法智之流類,是名滅類智。
〔七、道法智〕,謂觀欲界道諦,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發(fā),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處。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jìn)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進(jìn)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進(jìn)力、念力、定力、慧力,是為五力。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jìn)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是七覺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jìn)、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諸法總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類智〕,謂觀欲界道諦之后,復(fù)觀上二界道諦,真智明發(fā),是欲界道法智之流類,是名道類智。
【三藏法數(shù)】
智即明了之義。一、苦法智,謂因觀欲界苦諦,而斷見惑之智明發(fā)也。二、苦類智,謂以色界、無色界苦諦,比類欲界苦諦觀之,而斷上二界見惑之智明發(fā)也。三、集法智,謂因觀欲界集諦,而斷見惑之智明發(fā)也。四、集類智,謂以色界、無色界集諦,比類欲界集諦觀之,而斷上二界見惑之智明發(fā)也。五、滅法智,謂因觀欲界滅諦,而斷見惑之智明發(fā)也。六、滅類智,謂以色界、無色界滅諦,比類欲界滅諦觀之,而斷上二界見惑之智明發(fā)也。七、道法智,謂因觀欲界道諦,而其斷惑之智明發(fā)也。八、道類智,謂以色界、無色界道諦,比類欲界道諦觀之,而斷上二界見惑之智明發(fā)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決斷也。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于境決斷,說之為智?!刮ㄗR述記九曰:「忍言智以決斷故?!?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深明事理的智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能通之義。大要有三種:一有漏道,善業(yè)通人使至善處,惡業(yè)通人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yè)謂之道。所至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凈土論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勾蟪肆x章八末曰:「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yè),通因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苟o漏道,七覺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謂之道。又行體虛融無礙,故為通之義。以通故,名為道。如道諦,道品,聲聞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義章十六曰:「諸行同體,虛融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谷撔x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咕闵嵴摱逶唬骸傅懒x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狗ń绱蔚谥兄略唬骸傅酪阅芡榱x,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谷A嚴(yán)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谷鶚勚w,排除一切障礙,無礙自在,謂之道。涅槃無名論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箖敉琳撟⑾略唬骸傅勒撸瑹o礙道也?!勾蟪肆x章曰:「末伽?!筂a%rga梵語雜名曰:「末哩識?!?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十一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于小乘所說之十智加如實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實正知而無掛礙之智也。是為佛智之總名。見大般若經(jīng)三,智度論二十七。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大般若經(jīng)云十一智:
一、世俗智 謂世間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謂但有其名而無其理也。
二、法智 謂欲界苦集滅道四諦下苦法等無漏之智,能斷欲界見惑煩惱,故名法智。
三、類智 謂色界無色界四諦,以欲界四諦比類而觀,從是斷上二界見惑,發(fā)苦類等無漏之智,故名類智。
四、苦智 苦即逼迫之義,謂觀五陰等法,以無??嗫諢o我得無漏智,故名苦智。
五、集智 集招集之義,謂觀見思煩惱之因,而能招集生死之果,得無漏智,故名集智。
六、滅智 滅即斷滅之義,謂斷滅見思煩惱,得無漏智,故名滅智。
七、道智 道即能通之義,謂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無漏智,故名道智。
八、他心智 謂知欲界色界現(xiàn)在心心所法,及知無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
九、盡智 謂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是念時,得無漏智,故名盡智。
十、無生智 謂我見苦不復(fù)更見,我斷集已不復(fù)更斷,我證滅已不復(fù)更證,我修道已不復(fù)更修,如是念時,得無漏智,故名無生智。
十一、如實智 謂于一切法,如實正知,無有掛礙,是佛之智,故名如實智。
【三藏法數(shù)】
(出大般若經(jīng))
〔一、世俗智〕,謂世間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謂但有其名,而無其理也。(有漏者,謂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法智〕,謂欲界苦集滅道四諦下,苦法等無漏之智,能斷欲界見惑煩惱,故名法智。(無漏者,謂不漏落三界生死也。見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也。)
〔三、類智〕,謂色界、無色界四諦以欲界四諦比類而觀,從是斷上二界見惑,發(fā)苦類等無漏之智,故名類智。
〔四、苦智〕,苦即逼迫之義。謂觀五陰等法,以無常、苦、空、無我得無漏智,故名苦智。(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無常者,謂五陰之身,終壞滅也。苦者,謂此身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謂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畢竟不有也。無我者,謂四大各離,何者是我也。)
〔五、集智〕,集即招集之義。謂觀見、思煩惱之因,而能招集生死之果,得無漏智,故名集智。(見、思者,見即見惑也,思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也。)
〔六、滅智〕,滅即斷滅之義,謂斷滅見、思煩惱,得無漏智,故名滅智。
〔七、道智〕,道即能通之義。謂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無漏智,故名道智。(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八、他心智〕,謂知欲界、色界,現(xiàn)在心、心所法及知無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等也。)
〔九、盡智〕,謂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是念時,得無漏智,故名盡智。
〔十、無生智〕,謂我見苦已,不復(fù)更見;我斷集已,不復(fù)更斷;我證滅已,不復(fù)更證;我修道已,不復(fù)更修。如是想時,得無漏智,故名無生智。
〔十一、如實智〕,謂于一切法如實正知,無有掛礙,是佛之智,故名如實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決斷也。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于境決斷,說之為智?!刮ㄗR述記九曰:「忍言智以決斷故?!?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深明事理的智慧。
十五智斷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五之智德與斷德也。涅槃經(jīng)曰:「月愛三昧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漸漸增長,又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漸漸損減?!故且怨馍鲩L譬十五智德之摩訶般若,以光色漸減,譬斷德之無累解脫。以地前之三十心為三智斷,十地為十智斷,等覺妙覺各為一智斷,合為十五智斷也。以月之體譬法身。見法華玄義五之一。
十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大小乘說十智。(參見: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于小乘立十智,以攝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見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與煩惱相應(yīng),故稱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滅道之智也。三類智,證上二界苦集滅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滅智,知上下界滅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無漏智也。是為上之八智,但異其分類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盡智,既斷盡一切煩惱,則知我既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斷盡煩惱時所生之自信智也。十無生智,是限于利根羅漢所有之智也,既知斷證修之事畢,更無知斷證修之事,故云無生。自覺此無生而知我不再知斷證修之智也。鈍根之羅漢,有更退沒而再要知斷證修者,則不能具此智。見俱舍論二十六?!居帧看蟪苏f如來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達(dá)圓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達(dá)一切佛法說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無礙智,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不相障礙之智也。四法界無邊智,知眾生色心諸法充滿一切而無邊際也。五充滿一切世界智,如來從定起廣大妙用周遍充滿于世間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間智,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無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攝化一切眾生之智也。八知一切眾生智,如來知一切眾生善惡因緣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來既知所化眾生,復(fù)知能化諸法之智也。十知無邊諸佛智,如來出現(xiàn)于無邊諸佛世間而知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事之智也。見華嚴(yán)經(jīng)十六。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小乘以十智,攝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諦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類智 上二界四諦下苦類等智,是曰類智。
四、苦智 觀苦諦得無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觀集諦得無漏智,是曰集智。
六、滅智 觀滅諦得無漏智,是曰滅智。
七、道智 觀道諦得無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無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盡智 謂見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盡智。
十、無生智 謂既見苦已不復(fù)更見等,是曰無生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決斷也。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于境決斷,說之為智。」唯識述記九曰:「忍言智以決斷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深明事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