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號虛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寧寺,繼事東堂院龍溪祖信,后參無得通禪師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報寧禪寺。歷住鎮(zhèn)江府金山龍游禪寺、潭州鹿苑褒忠禪寺、撫州疏山白云禪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禪寺、臨安府中天竺天寧萬壽永祚禪寺、靈隱景德禪寺,終于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凈伏等編《虛舟普度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元釋行端撰《行狀》,《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有傳。 釋普度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虛舟,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寧寺,繼事武林東堂院祖信,后參無礙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潤之金山;潭之鹿苑,撫之疏山,蘇之承天。景定間住臨安中天竺、靈隱。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詔住徑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虛舟普度禪師語錄》一卷(存)。事跡見該書卷末所附《行狀》。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普度。字虛舟。維揚江都史氏子。稍長雖習(xí)世書。絕無處俗意。母識其志。俾依郡之天寧出家。畢將軍與語。大奇之曰。此兒短小精悍。音吐如鐘。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攜歸武林。禮東堂院祖信。為受業(yè)師。執(zhí)侍五年。奮志參方。初見鐵牛印于靈隱。已而江東西。河南北。悉遍歷焉。時無礙通。唱道饒州薦福。師決志叩請。其遷福嚴(yán)華藏。亦與之俱。入室次。通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師曰。金香爐下鐵昆崙。通曰。將謂這矮子。有長處見解只如此。師曲躬作禮曰。謝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巖光。大慈石巖璉?;⑶鹗业?。皆一見器異。留與法務(wù)。淳祐初。制府趙信庵。以金陵半山請出世。遷潤之金山。潭之鹿苑。撫之疏山。蘇之承天。景定間。賈太傅。奏補(bǔ)中天竺。復(fù)請旨升靈隱。至元丁丑。被命住徑山。師說法。直捷簡要。肩荷法門。老而無倦。嘗云。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又云。既無迷悟人了個甚么。無人契其機(jī)者。其住徑山。值火馀。志圖興復(fù)。將有緒俄示恙。索筆大書曰。八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翻歸去。明月一天。遂寂。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普度者。出史氏??艘病?赘∪A。度不樂家居。邀正信友。出入僧伽藍(lán)。結(jié)出世緣。熏久機(jī)熟。竟斬發(fā)焉。自號虛舟。入講肆。精貫楞伽唯識。晝倦??幾假寐。夢游于俗。俗境宛然。僉有術(shù)士。相其面曰。公乃玉堂金馬中客。何墮于僧?dāng)?shù)。度唾之曰。我既登釋譜。不受你輩雌黃也。覺則汗流愧悚。于是廢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同學(xué)請入筵。度曰。此非究竟。聽之何為。且諸佛涅槃之旨。豈言詮能及哉。同學(xué)病其狂。度即負(fù)缽袋而去。遍走江南。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乃謁無得通禪師于常州之華藏寺。是日同謁者三十馀人。通公獨許度參堂。度得入通公之室。每求佛法大意。通每低聲曰。佛法盡有待無人處向你說。度益心疑。夜靜私抵通公榻下。哀求不已。通又低聲曰。將謂無人那。乃指度復(fù)自點胸數(shù)下。則瞑目悄然。度驚趨出。于是參究愈切。坐立如木偶人。會通公示眾曰。破一微塵出大經(jīng)。鳶飛魚躍更分別。不將眼看將心看。已見重敲火里冰。度脫然省發(fā)于座下。通乃召度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度對曰。金香爐下鐵昆崙。曰。將謂者矮子有甚長處。見解卻只如此。度拜曰。謝和尚證明。通大喜之。度于是久侍華藏。師子相契。如水乳也。通公每勉度出世。度啟曰。行道之日無窮。事師之期有限。師壽縱愈趙州??制斩缺「!R坏┨顪羡?。再欲蒙師教誨。其可得乎。通公為之俛首惻然。公歿。度乃離華藏。經(jīng)行石頭城。夜宿袈裟院。適東西兩房。爭法產(chǎn)搆訟。數(shù)年不已。度釋以片言。兩僧悲泣悔過。俱以家業(yè)屬度。度發(fā)笑而去。自此隨方說法?;蚓没蚪H拍耆缫蝗?。嘗示眾曰。邪人說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說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拄杖云。正耶邪耶。又卓云。說邪不說邪。向者里揀辨得出。黃金為屋未為貴。玉食錦衣何足榮。又曰。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無迷悟。了個甚么。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墻。值徑山燬。朝旨以度居之。度年八十。力圖興復(fù)。巨細(xì)行役。尚自董焉。其謙讓不遑。待后進(jìn)如先輩。從未以老自稱。不二載。徑山落成。時元世祖庚辰也。度每逢通公忌日。必展真燒香進(jìn)食垂涕。門下感之。率白首親依。故唱和妙葉。冠絕一時。竺西坦歸省于度。度大書一偈委之。俄就匡床化去。其偈曰。八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番歸去。明月一天。時坦居天童。天童及門復(fù)有懷信等。而大度公之聲。蓋懷信為松源岳五世之孫也。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了義。德清人。俗姓楊。母張氏。宋景定癸亥舉師。六歲始能言。從其母誦法華經(jīng)。人世事懵無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舉高峰上堂語。師矍然起立。謂僧曰。能引我往見之乎。母具裝遣之。行見高峰于天目獅子巖之死關(guān)。以童子給侍左右。乃令提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因名之曰從一。他日室中。舉牛過窗欞話。師儗開口。峰隨痛棒之。不覺墮于崖下。同學(xué)明通。捫蘿接磴以救之。則已出半山無所苦也。謂通曰。我機(jī)緣不在此。往江西見欽公去也。通曰汝負(fù)老漢棒矣。即與還山之西禪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則決去。端直堅壁。忘廢寢食。夜則攀樹。露立達(dá)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馳至死關(guān)。呼曰。老和尚。今日謾我不得。呈頌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出便無蹤。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網(wǎng)子。打鳳羅龍。不曾遇得一蝦蟹。今日有蟭螟蟲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絕頂。揚聲大叫去在。自此呵勵同學(xué)。言不少遜。乃曰。盡大地有一人發(fā)真歸源。我皆知之。峰嘆其俊快。久參者愧焉。幾有命如懸絲之慮。遂歸德清。其母為賣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結(jié)茅以居。人見其混俗。罔測其意。峰召之還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帶水。師曰。兩眼對兩眼。峰為落發(fā)受具。改名了義。元貞乙未。高峰示寂。師亦韜晦。或游禪林居下板。孤峭嚴(yán)峻。不假借人辭色?;蜴倚εR。粗言穢語。人所不堪。或不因勸請。隨機(jī)開導(dǎo)。聲如奔雷。自是王公貴人爭相迎。奉布施充斥。視之漠如。以泰定三年。歸坐祖山。學(xué)士大集。示眾曰。除卻語默動靜道。將一句來。又曰。一息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觀師就席之意。勉徇眾望。多非得已也。至順中。仁宗聞師道行。詔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問。敕有司加護(hù)。元統(tǒng)二年。賜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禪師。璽書未至山而師化矣。前一日召眾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揚大法。念報佛恩。勿生懈怠。旦起眾。聞空中雷聲隱隱。師已跏趺就逝。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九。藏全身于獅子巖之后。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斷崖了義禪師者。湖州德清湯氏子也。六歲始言。言即入理。常隨其母。誦法華經(jīng)。因牽母衣而問曰。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靡不周遍。母曾見么。母答曰。佛放瑞光。如優(yōu)曇花。時一遇耳。又問曰。因甚又道。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母良久。撫其頂而嘆曰。兒有慧根乎。更宜廣見高明休自屈。年十七。聞舉高峰妙公警策語。乃勃起曰。此大善知識也。我往從之。其母甚喜。竟造獅子巖。謁妙公。公愛其挺特。俾提一歸何處話。且授名曰從一。妙公每呼從一。一每應(yīng)諾。公曰。牛過窗欞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一罔措。自是一歸何處。與牛過窗欞話。結(jié)成一片。如礙鐵圍。或間求示。非拳則棒一。又疑拳棒與本參。豈相干耶。偶過缽盂塘。見松梢雪墜有省。即舉似公曰。不問南北與西東。大地山河一片雪。聲未已。又被痛棒打。退不覺隕身崖下。同學(xué)捫蘿救之。一乃誓限七日。晝則樁立。夜則攀樹。臨崖露立達(dá)旦。未及期。大徹扣關(guān)。大呼曰。今日瞞我不得也。公曰。作么。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照便無蹤。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妙公乃上堂曰。我布漫天大網(wǎng)。打鳳羅龍不曾。遇得一蝦一蟹。今日有個蟭螟。蟲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頂。揚聲大叫。且道。叫個甚么。舉拂子云。大地山河一片雪。一便奪拂子云。盡大地有一人發(fā)真歸源。我悉知之。公便下座。于是舉揚料揀。詞不少遜。而從一行者之名大顯。辭歸。德清結(jié)茆武康。居以事母。名緇樂訪之。又五載還天日。妙公曰。大有人道。你拖泥帶水在。對曰。兩眼對兩眼。妙公。乃為薙落。更從一。名了義。自號斷崖。遂單瓢只杖。渡淮楊。歷齊魯。訪燕趙。登五臺。隨所至處。辨論風(fēng)生。海內(nèi)叢席為之大震。中峰本公。狀其生平曰。撞漫天網(wǎng)。解獅子鈴。情亡義斷。石裂崖崩。奪龐老金珠。高揮大抹。將阿爺門戶。豎柱橫撐。這邊那邊。了無羈絆。問禪問道。不近人情。大地山河一片雪。話頭流落至今行。名剎爭起之。不顧。逮本雍二禪師相繼化去。義始住天目正宗寺。年已七十。道風(fēng)益峻。眾未嘗登百輩半受諸方付囑者。就正請益。不敢生。忽嘗示眾曰。若要超凡入圣。永脫塵勞。直須去皮換骨。絕后再蘇如寒灰。發(fā)焰枯木重榮。豈可作容易想。我在老和尚處。多年每被大棒打。徹骨髓不曾。有一念遠(yuǎn)離心。直至今日。才觸著痛處。不覺淚流。豈是你歡喜踴躍。咬著些子苦味。便乃掉頭不顧。殊不知苦味。能除百病。大凡功夫若到。省力時。如順?biāo)髦?。只要梢公牢牢把柁。才有絲毫異念。生管取喪身失命。若到純一處。不可起一念精進(jìn)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才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使你顛狂。胡說亂道。永作魔家眷屬。佛也難救你。戒之戒之。元統(tǒng)元年除夕。告眾曰。有一件事。天來大還。委悉么良久云。明日。是元朝越六日。指法云塔西空地曰。更好立個無縫塔。歸與禪者談笑自若。乃曰。老僧明日天臺去也。侍者曰。某甲相隨得么。曰。騎馬趁不及。次日跏趺而逝。世壽七十二。坐夏四十九。奉遺命。塔于所指之處。賜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大師。義初會葬中峰時。笑謂眾曰。過后十二年。更為老僧。一會及入滅時。正符其讖。 贊曰。棒頭覓落處。何如撈月水中。喝下越端倪。卻似分膠膝里。師初扣關(guān)。見高峰孤硬。有上山推轂之難。自后立地知此道。平常有順?biāo)胖壑?。想其為人烈丈夫也。故其問道出家之跡。頗與盧行者相若說法。寫自心曲。以真實誨人。至今傳其語。為禪關(guān)策要。宜矣。
《國語辭典》:普度  拼音:pǔ dù
1.廣施法力以度化眾生?!度捶畹揽平洹肪砹骸傅酪札S為先,勤行登金闕。故設(shè)大法橋,普度諸人物?!埂斗鹫f觀無量壽佛經(jīng)疏。卷四。觀經(jīng)正宗分散善義》:「菩薩大悲愿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fā)菩提心也?!挂沧鳌钙斩伞?。
2.廣行剃度?!端问贰>矶吡?。列傳??壮泄А罚骸竾L勸上不殺人,又請征戰(zhàn)地修寺及普度僧尼,人多言其迂闊云。」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九。真宗乾興元年》:「先朝普度天下僧道,嘗令三司使林特總其事?!?br />3.佛教徒于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民間施放水燈的民俗。參見「放水燈」條。也作「普渡」。
《漢語大詞典》:普度大會(普度大會)
指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為超度先人而舉行的盂蘭盆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闡我佛超拔人鬼之因,爰以七月中元修舉普度大會?!?/div>
《漢語大詞典》:普度群生(普度羣生)
見“ 普度眾生 ”。
《國語辭典》:普度眾生(普度眾生)  拼音:pǔ dù zhòng shēng
佛教用語。指以一種廣大無分別的慈悲心,解脫眾生的悲苦,使登彼岸,到達(dá)解脫境界?!毒劳ㄑ浴>硭摹?。旌陽宮鐵樹鎮(zhèn)妖》:「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度眾生,號作天人師。」也作「普渡眾生」。
《國語辭典》:普度眾生(普度眾生)  拼音:pǔ dù zhòng shēng
佛教用語。指以一種廣大無分別的慈悲心,解脫眾生的悲苦,使登彼岸,到達(dá)解脫境界?!毒劳ㄑ?。卷四○。旌陽宮鐵樹鎮(zhèn)妖》:「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度眾生,號作天人師?!挂沧鳌钙斩杀娚?。
《國語辭典》:廣度(廣度)  拼音:guǎng dù
1.廣大的程度。常用于抽象事物。如:「我們必須要探討這個問題的深度與廣度,才能做進(jìn)一步的決策。」
2.寬宏的氣度。亦指有寬宏氣度的人。文選。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然使長才廣度,無所不淹,而能不營,乃可貴耳。」
3.佛教用語。即普渡。唐。李邕〈五臺山清涼寺碑〉:「示立諸相而無所立,廣度群生而無所度?!?/div>
《漢語大詞典》:愿海(願海)
佛教語。謂佛菩薩等普度一切眾生的弘愿,似海無涯。《華嚴(yán)經(jīng)·如來現(xiàn)相品》:“以嚴(yán)浄一切佛國土顯示一切大愿海法門?!?隋 江總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齋三宿決定罪福懺悔》詩:“未泛慈舟遠(yuǎn),徒令愿海深。” 隋煬帝 《受菩薩戒疏》:“具足成就,皆滿愿海?!?/div>
《漢語大詞典》:大愿力(大願力)
佛、菩薩普度一切眾生的廣大誓愿力。 唐 法藏 華嚴(yán)經(jīng)探玄記卷十四:“菩薩如是,以大愿力,下明發(fā)起勝利?!眳⒁姟?五力 ”
《漢語大詞典》:五力
(1).佛教語。五種力。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概念。由于信等五根的增長所產(chǎn)生的五種能破除障礙,得到解脫的力量,即信力、精進(jìn)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南朝 梁 王僧儒 《中寺碑》:“情塵莫捨,心火方赫。是用三明,寔開五力?!?唐 李邕 《東林寺碑序》:“結(jié)跏一心,開示五力?!?明 李贄 《又與從吾孝廉》:“彼真正具五力者,向三界中作如意事,入魔王侶為魔王伴,全不覺知是魔與佛也?!眳㈤?span id="9pr3jtt" class="book">《大智度論》卷十九。
(2).佛教語。五種力。指定力、通力、借識力、大愿力和法威德力。此五種力“不可思議”、“不能遮止”,故謂五力不可到。 宋 延壽 宗鏡錄卷四八:“有五力唯識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br />(3).佛教語。五種力。五種擾亂修行的魔力。即色、聲、香、味、觸五塵。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八之三:“《增一》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謂五塵,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謂不放逸?!眳⒁姟?五塵 ”。
《漢語大詞典》:大誓愿(大誓願)
佛教指普度一切眾生的廣大的愿心。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jīng):“先發(fā)大誓愿,欲度一切眾。”亦省作“ 大愿 ”。 清 龔自珍 《發(fā)大心文》:“欲極大恩,須發(fā)大愿。依經(jīng)論説:行是車船,愿是馬檝;有船無檝,難可到也?!?趙樸初 《佛教常識答問·僧伽和佛的弟子》:“大乘經(jīng)典特別稱道文殊師利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這四大菩薩特別受到教徒的崇敬。”
《漢語大詞典》:無量心(無量心)
佛教語。指佛菩薩普度無量眾生而應(yīng)具有的精神。計有四種,即:給眾生歡樂為慈無量心;救眾生于苦難為悲無量心;見眾生離苦得樂而喜,為喜無量心,對眾生無憎無愛,一視同仁,為舍無量心。 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昔者大師判八教曰: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自初禪、四禪、四無量心,展轉(zhuǎn)至於師子奮迅三昧,漸也?!?/div>
《國語辭典》:四無量心(四無量心)  拼音:sì wú liàng xīn
佛教用語。佛教四支修行方法。即慈、悲、喜、舍。慈是對一切眾生慈愛的心,悲是對一切眾生悲憫的心,喜是對一切眾生生起喜悅的心,舍是對一切眾生無憎、無愛平等中立的態(tài)度?!镀兴_本緣經(jīng)》卷上:「諸婆羅門尋共稽首,求請菩薩以前和尚,菩薩憐憫即便受之,教令修學(xué)四無量心,以是因緣,命終即得生梵天上?!挂沧鳌杆蔫笞 ?、「四等生」。
《國語辭典》:放水燈(放水燈)  拼音:fàng shuǐ dēng
一種在佛教、道教普度前夕,招引水中孤魂的民俗儀式。相關(guān)習(xí)俗在佛教傳入前,從未見于中國古代文獻(xiàn),到了唐代才開始出現(xiàn),一般認(rèn)為應(yīng)與佛教的引入有關(guān)。到了明代以后,則逐漸普及于民間。尤其是佛教的僧侶會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時放水燈,以照亮冥路,讓水中的鬼魂和餓鬼,來接受施舍?!阜潘疅簟沟墓?jié)俗在臺灣多和普度儀式結(jié)合,除了在中元節(jié)會放水燈外,有些地方在建醮時,也會在普度前放水燈。
普度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廣行剃度也。宋史,嘗勸上于征戰(zhàn)地修寺。及普度僧尼。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普遍濟(j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