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盡是女身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由聞法之功德而舍離女身也。法華經(jīng)藥王品曰:「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后不復(fù)受。」
疑是解津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謂疑為知解之律渡也。涅槃疏十三曰:「疑是解津,復(fù)是惑本?!谷轮笟w十八曰:「疑是解津者,津謂津濟。由疑故得解,則疑是解之津濟也。」輔行四之四曰:「師法二疑,須曉其時。若未入三昧來,于此二法,若不疑者,或當(dāng)復(fù)雜邪師邪法,故應(yīng)熟疑思擇之,疑為解津,此之謂也?!鼓仙浇涫枰辉唬骸赣缮嬉晒?,是解家法。」
緣如是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如是之一。(參見:十如)
十如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云十如是。法華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臺大師開演其深旨者,有玄義、文句、止觀、別行玄之四書。其中正釋十如之相貌者,玄義與止觀也,有通解與別解二種。別解分四類:四類者,四越(止觀謂為四途)與人天與二乘及菩薩佛也。玄義分五類:別解菩薩與佛也。文句釋佛之權(quán)實二智,故與玄義止觀聊異其義。因而文句三有上玄義中已說,今不具說之語。又別行玄明圓頓之三慈悲,故約于觀心而釋之,因而彼文有今觀十法界眾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種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說。故亦與玄義止觀大異其釋體。此十如以通解為根本,茍能會得通解,則通四類,自會四類之妙義。故今就通解釋之,一相如是:「相以據(jù)外覽而可別?!股茞旱蕊@于外者,謂之相,相雖顯于外,然非相見者,則不能見,故止觀引三國故事曰:「昔孫劉相顯,曹公相隱,相者舉聲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苟匀缡牵骸感砸該?jù)內(nèi),自分不現(xiàn)?!怪^人目不見,狀若天生,長無改變也?!溉缒居谢?,遇緣即發(fā)?!怪^如木有火性,鉆即火出也。玄義與止觀釋性如是,其義各異,玄義以為薰習(xí)成性之性,如上所釋,止觀則以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體如是:「主質(zhì)名為體?!寡詾橹髦|(zhì)謂之體,人身之總體也。四力如是:「功能為力?!故瞧溆盟⒅δ芤病9誓鶚劷?jīng)曰:「欲造墻壁則取泥土,欲造畫像則取彩色,不取草木?!刮遄魅缡牵骸笜?gòu)造為作。」言身口意三業(yè)之所為為作也。六因如是:「習(xí)因為因?!怪^前所習(xí)者為后之種也。如善人習(xí)善而益善,惡人習(xí)惡而益惡。新譯家名之為等流因。七緣如是:「助因為緣?!挂蚺c緣不同,如五谷之種,因也,雨露水土緣也,五谷之種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緣故也。是為新譯家之異熟因。八果如是:「習(xí)因為果?!怪^從來所習(xí)之因,得其果也。新譯家謂之等流果。此習(xí)因習(xí)果有隔過現(xiàn)之二世現(xiàn)未之二世者,又有現(xiàn)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報如是:「報果為報?!怪^酬今生之善惡業(yè)因,而受未來之苦樂果也。新譯家謂之異熟果。此依報因而成報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為本,后報為末,所歸趣處,為究竟等?!怪^其本末諸相之落下處為究竟等也。論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緣,為平等之理,故謂之等。其理有三諦,以空諦之故,本末悉為真空,以假諦之故,本末皆為妙假,以中諦之故,本末總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諦即為實相。然則前之九如是為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為實相也。故釋諸法實相四字說此十如是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十如是。(參見:十如是)
體如是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十如)
十如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云十如是。法華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臺大師開演其深旨者,有玄義、文句、止觀、別行玄之四書。其中正釋十如之相貌者,玄義與止觀也,有通解與別解二種。別解分四類:四類者,四越(止觀謂為四途)與人天與二乘及菩薩佛也。玄義分五類:別解菩薩與佛也。文句釋佛之權(quán)實二智,故與玄義止觀聊異其義。因而文句三有上玄義中已說,今不具說之語。又別行玄明圓頓之三慈悲,故約于觀心而釋之,因而彼文有今觀十法界眾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種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說。故亦與玄義止觀大異其釋體。此十如以通解為根本,茍能會得通解,則通四類,自會四類之妙義。故今就通解釋之,一相如是:「相以據(jù)外覽而可別?!股茞旱蕊@于外者,謂之相,相雖顯于外,然非相見者,則不能見,故止觀引三國故事曰:「昔孫劉相顯,曹公相隱,相者舉聲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據(jù)內(nèi),自分不現(xiàn)?!怪^人目不見,狀若天生,長無改變也?!溉缒居谢?,遇緣即發(fā)?!怪^如木有火性,鉆即火出也。玄義與止觀釋性如是,其義各異,玄義以為薰習(xí)成性之性,如上所釋,止觀則以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體如是:「主質(zhì)名為體?!寡詾橹髦|(zhì)謂之體,人身之總體也。四力如是:「功能為力?!故瞧溆盟⒅δ芤?。故涅槃經(jīng)曰:「欲造墻壁則取泥土,欲造畫像則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構(gòu)造為作?!寡陨砜谝馊龢I(yè)之所為為作也。六因如是:「習(xí)因為因?!怪^前所習(xí)者為后之種也。如善人習(xí)善而益善,惡人習(xí)惡而益惡。新譯家名之為等流因。七緣如是:「助因為緣?!挂蚺c緣不同,如五谷之種,因也,雨露水土緣也,五谷之種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緣故也。是為新譯家之異熟因。八果如是:「習(xí)因為果?!怪^從來所習(xí)之因,得其果也。新譯家謂之等流果。此習(xí)因習(xí)果有隔過現(xiàn)之二世現(xiàn)未之二世者,又有現(xiàn)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報如是:「報果為報。」謂酬今生之善惡業(yè)因,而受未來之苦樂果也。新譯家謂之異熟果。此依報因而成報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為本,后報為末,所歸趣處,為究竟等?!怪^其本末諸相之落下處為究竟等也。論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緣,為平等之理,故謂之等。其理有三諦,以空諦之故,本末悉為真空,以假諦之故,本末皆為妙假,以中諦之故,本末總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諦即為實相。然則前之九如是為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為實相也。故釋諸法實相四字說此十如是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十如是。(參見:十如是)
心即是佛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意謂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靈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回頭是岸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喻)能改過便有良好的結(jié)果。
即心是佛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與即心即佛同義。
是心是佛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觀無量壽經(jīng)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處非處力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佛十力之一,即分別是非的智力。
頭頭是道
【俗語佛源】
原是禪語,指開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內(nèi)外打面一片,乃至吃飯穿衣、挑水打柴、一舉一動、開口閉口,無一事不與「妙道」冥合。所謂「頭頭是道,法法本圓成」(《續(xù)傳燈錄·慧力洞源禪師》)。世間唯詩家與禪家相近,因此詩家亦用「頭頭是道」來形容通靈入妙的「化境」,亦稱「禪趣」。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指出,學(xué)詩有「三節(jié)」功夫,「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又宋·胡仔在《茹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二中稱譽杜甫《紅櫻桃》詩謂:「此詩如禪家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购笠嘤谩割^頭是道」謂語言、舉動左右逢源,無一不合規(guī)矩。如清·沈復(fù)《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其癖好與余同……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梗ɡ蠲鳈?quán))
作如是觀
【俗語佛源】
作這樣的看法,表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觀點。這句話出于《金剛經(jīng)》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挂馑际钦f,佛教徒應(yīng)持這樣的觀點:所有事物現(xiàn)象,都是空幻的,生滅無常的?!溉缡恰故侵甘敬~,猶言如此,是這樣。在佛經(jīng)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說的教義。過去注經(jīng)者或謂當(dāng)理為「如」,無非為「是」;或謂「真空」為「如」,「妙有」為「是」。文章中引用如魯迅《而已集·大衍發(fā)微》:「將冠冕堂皇的『整頓學(xué)風(fēng)』的盛舉,只作如是觀,雖然大煞風(fēng)景,對不住『正人君子』們,然而我的眼光這樣,也就無法可想。」(李明權(quán))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俗語佛源】
意思是說,佛像的莊嚴(yán)要靠黃金來裝飾(俗稱裝金),人的模樣則要靠衣飾打扮。明·沈自晉《望湖亭傳奇》第十出:「雖然如此,佛是金裝,人是衣裝,打扮也是極要緊的?!挂嘧鳌阜鹨鹧b,人要衣裝」。如《慈禧太后演義》第四回:「起初入宮,因家況艱難,只置了幾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賞,把衣飾盡行換掉,越顯得玉質(zhì)金相。俗語說得好: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確是閱歷有得的話頭?!褂肿鳌富毴~襯,佛要金裝」。意義相似。如清·李玉《人獸關(guān)》第二五折:「打扮真宮樣,自古道:花須葉襯,佛要金裝?!梗▍⒁姟刚闪鹕怼箺l)(李明權(quán))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俗語佛源】
釋迦牟尼說法之初,便講「苦諦」。佛教認(rèn)為,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遭受著種種「苦報」;生死之苦茫茫無邊,稱為「苦?!埂!斗ㄈA經(jīng)·壽量品》謂:「我見諸眾生,沒在于苦海?!狗鸾虨榱司榷杀娚鲇诳嗪?,指出了一個超越生死的「彼岸」作為修行的歸宿。苦海是由無數(shù)惡業(yè)造成的。那么,要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回頭修一切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民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勸人去惡向善的話。例如元曲《來生債》謂:「兀那世間的人貪財好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何不早結(jié)善緣也!」(李明權(quán))
既來佛會下,都是有緣人
【俗語佛源】
謂在燒香、拜佛等佛事活動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緣分的。也泛指相會的人都有緣分。如元·楊暹《西游記》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經(jīng)文,準(zhǔn)備的貝葉全新,著東土開發(fā)群迷度萬民,不枉了孫行者驅(qū)弛受窘,豬八戒奔波逃遁。恁既來佛會下,則恁這班兒都是有緣人?!褂秩纭段饔斡洝返谌兀骸改悴粷?。但是和尚,即與我們一般。常言道:既在佛會下,都是有緣人。你且坐,等我進去看看?!梗ɡ蠲鳈?quán))
文是所依體
【三藏法數(shù)】
文是所依體者,文即文字,為一切義理所依,復(fù)為能詮契經(jīng)之體也。